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建国以来,文学性副刊曾经在报纸上繁荣一时,有些副刊栏目成为报纸的重要品牌。例如:《人民日报》的大地、《文汇报》的笔会、《羊城晚报》的花地、《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北京晚报》的五色土等。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都市报兴起之后,副刊日趋多样化,娱乐休闲和综合服务类副刊占据了都市报新闻版面之外的主流,融入了百姓日常消费、休闲和  相似文献   

2.
报纸副刊,是常见于各种报纸区别于新闻的版面和栏目。著名副刊作家、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红花,而副刊就是绿叶;新闻是主体建筑,副刊就是亭榭回廊,两者相得益彰"。纵观全国报纸副刊,比较著名的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光明日报》的《文萃》、《北京晚报》的《五色土》、《北京青年报》的《天天副刊》、《羊城晚报》的《花地》、《南方都市报》的《城市笔记》等,种类繁多,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3.
凌灿 《新闻世界》2009,(6):90-91
本文试论报纸副刊和新闻的区别,以及与文学杂志的区别,并试以《北京晚报·五色土》为分析对象,探索报纸副刊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从1958年报纸创刊时起,副刊便一直是北京晚报的一面旗帜和一块金字招牌。北京晚报的《五色土》副刊历经50载春秋,始终与时代和民众同呼吸、共患难,其间的影响与功绩,以《燕山夜话》为最。从1961年3月19日开始,以马南邨为笔名,邓拓的《燕山夜  相似文献   

5.
注意动静结合、软硬结合,是北京晚报自1958年3月15日创刊以来,其五色土文艺副刊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自1986年初至1997年初我主持北京晚报文艺副刊的十一年里,一直遵循的原则之“文革”前的北京晚报五色土文艺副刊,是由原北京晚报总编辑、全国晚报协会会长顾行同志主持的。动静结合、软硬结合的办副刊原则,便是那时提出来的。“文革”前,项行同志经常到邓拓、廖沫沙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家中去拜访、聆教。他把这些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对他办晚报指点的谈话,整理成《学艺札记》。动静结合、软硬结合等办文艺副刊的原则,是不是顾行同…  相似文献   

6.
张洁 《青年记者》2009,(22):89-90
邓拓(1912年~1966年)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在主持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期间,他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上开设杂文专栏《燕山夜话》。  相似文献   

7.
报纸中设有副刊版是中国报纸的重要特色,面对新媒体对传统报业的冲击,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切实进行了改版,提出以版组为单元,适当归类的新思路,力求在新闻的“副刊化”和副刊的“新闻化”方面探索出一条纸媒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作为北京地区第一强势主流媒体,《北京晚报》不仅在正刊上下足了功夫,其在副刊上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本文通过对《北京晚报》副刊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其对文学阵地的坚守、分众化的栏目设置、动静结合的内容编排、与读者互动以增强读者的忠诚度以及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等特色,具体分析了其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北京晚报“五色土”文艺副刊的特色之一,便是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所谓“趣味性”,就是指读者对副刊上刊登的文章感兴趣,觉得文章有趣儿,因而爱看。“知识性”则是指人们在读过文章后,能获得一定的有益的知识。在“五色土”文艺副刊上,趣味性和知识性二者是统一的,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因强调知识性而忽略了趣味性。如果片面强调知识性而忽略了趣味性,这样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红学家吴晓铃先生,经常给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居京琐记”、“散文”等栏目撰稿。他的文章,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笔,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他每次给编辑部寄来的稿件及附言,都是一笔一划写的,清清楚楚,倍受编辑们的钦佩。吴先生对戏曲艺术颇有研究,造诣很深,被聘为《戏剧电影报》的编委。他也常常给《戏剧电影报》撰稿。近日,我在一次活动中与《戏剧电影报》的编辑坐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1.
“五色土”是《北京晚报》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副刊,以文艺为主,也包罗其它的东西,例如历史、地理等等,中外古今其它内容的稿件也包含在内。邓拓同志在晚报上开了一个栏目叫做“燕山夜话”。一个星期两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邓拓同志有所接触。他说:“你们晚报办副刊,包括办一张报纸,一定要抓一头,不能够武大郎攀杠子,两头抓不着。”怎么叫做两头抓不着呢?这是说一张报纸,包括副刊,究竟是办给谁看的,是办给上面的人看,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常看北京晚报的读者都知道,晚报为京城百姓开辟了一个专栏——《五色土茶座》。可能就会有人抬杠了:办报就是为广大群众看的,哪个专栏不是给老百性开辟的?然也,非然也。报纸为受众提供精神食粮,这固然不假,此正犹如到饭店用餐,高厨精心烹制美味佳肴供人们享用是一个道理。然而,本文所言为百姓开辟专栏,是指让普通百姓参与办报,欢迎那些从来没写过文章甚至没有文化的人亲自创制精神食粮以飨读者,这恐怕就该另当别论了。北京晚报副刊部《五色土茶座》专栏,就是这听着挺  相似文献   

13.
副刊的魅力     
黄啸 《新闻知识》2000,(10):18-20
十几年前,我是中学生,是副刊的读者。我把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北京日报“广场”副刊上的锦绣文章剪下来,剪成了厚厚的一大本。大学毕业后,我自己做了副刊编辑,一做就是10年,我的读者把我编的版面上的好文章剪下来,跟我说他们的感动和收获,我觉得自己和副刊更加有了一种亲合的关系,再看报纸的副刊,就有了职业的探寻和比较的眼光了。辉煌与没落《光明日报》今年4月17日有一篇题为《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消瘦”》的文章指出;全国各地不少报纸(包括一些大报和文学专业类报纸)原有的纯文学副刊,今年都做了大幅度调整,有的…  相似文献   

14.
北京晚报的副刊,是一个文艺性的綜合副刊,叫“五色土”(北京中山公园有个社稷坛,土呈五色,叫五色土,这是“五色土”的由來)。副刊取这样一个名字,一方面是勉励我們自己要随时注意副刊的地方特点,而更重要的是想督促我們自己要經常注意副刊的多样性。因为我們觉得,在加强政治性、思想性的前提下,丰富多样,生动活泼,是晚报副刊的重要特色之一。但是,多样性必須有中心。我們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为中心任务服务,为了突出中心。因此,我們說,晚报副刊的特点之一是杂——多样性;但是必須“杂而有章”,而不能杂而无章。那末,这个“章”是什么呢?也就是說,晚报副刊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呢?我們觉得,作为一个文艺性的綜合副刊,它的中心任务应該是:貫彻和体現毛澤东的文艺方針,反映我們时代日新月异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60年代初,《北京晚报》副刊上曾有一个《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主持人是邓拓同志。“文化大革命”对《燕山夜话》的“全国性声讨”结果,反倒引起更多读者对这专栏的兴趣和关注。80年代伊始,随着《北京晚报》的复刊,《燕山夜话》以《百家言》栏目复活了。在新时期,新的《百家  相似文献   

16.
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1958年3月15日创刊至今,在40年的社会历史跨度和25年的实际版面操作过程中,五色上逐步形成、发展、完善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和风格的栏目体系,刊发了很多有品位、有思想、有影响力的副刊作品,在社会的演进中,及晚报四而八、八而十六版的壮大中,不断地影响和塑造着一批批读者,同时也为一批批读者所影响和塑造。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的阅读D味在变化;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读者的群落分布在变化;随着晚报版面的再扩大,部门的领地划分在变化。这一切变化都要求五色土副刊也要有所变化,去迎台新时代,去迎台新读者…  相似文献   

17.
张雪洁 《传媒》2012,(4):77-78
《晨报副刊》在中国报纸副刊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晨报副刊》贴近实际,以受众需求为中心,将启蒙任务落到实处,坚持冷静、客观和理智的办刊思路,致力于向大众传播新文化思想和观念,采取灵活多变的经营形式,给大众、给社会以深切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副刊应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晨报副刊》的办刊特色,对今天副刊的健康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月1日,北京晚报以崭新的版式、新字体以及新的《五色土》内容呈献读者。新的版式侧重提升北京晚报的新闻表现力和文化品质,提高读者阅读速度,这是实现北京晚报从都市报纸到现代报纸的全新跨越。版面整合后,北京晚报形成了1-32版  相似文献   

19.
副刊栏目是行业期刊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应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努力做出特色、做成品牌。《中国审计》杂志的副刊栏目,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审计》杂志2021-2022年副刊栏目文章总体情况,并探讨了其现存的问题、成因及解决方案,以期实现栏目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化副刊在报纸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报纸副刊的定位是否准确,特色是否鲜明,直接关乎其生命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经济日报副刊的办刊宗旨,具体表述为:“关注经济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在经济与文化的结合部找题目、做文章”。在以重点栏目《星期话题》为标杆的办刊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严谨、庄重、新鲜、高雅、轻松、活泼”的十二字基调,“宽、新、深、丰、精、雅、活、美”的八字特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定位体系,使副刊与正刊既有区别又有照应,一直活跃于数以千计的报纸副刊之林,保持了持续不竭的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