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英国第四台《忙碌的产房》进行文本分析认为,电视场域的纪实片,是对现实的重构,表现为对现实的双重关系;真实再现只是其表现手法;而文本的符号建构,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征。电视所呈现的经过建构的现实,就是电视现实,是经由电视符号呈现于我们的视听感觉之中,其中体现了明显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大众媒介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电视通过声画符号系统进行意义生产,并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建构和传播.意识形态的建构可以视为一个表意过程,其呈现、表达、传播往往通过“文本”来实现,电视新闻文本的意识形态研究重点在于分析电视如何形成大众的统一认知来维护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3.
电视现实以现实本身的面目出现,但它远不是社会现实,即便是与社会现实最接近的新闻现场直播,也是电视建构的结果。本文把这种经由电视建构的貌似真实的现实,称为"电视现实"。在电视现实的建构过程中,电视修辞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使电视世界成为"为我们的"的世界,而不是一个"自在"的世界。通过分隔与连接,凝缩与简化,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以及建立电视修辞幻象等多种修辞手段,所有参与电视活动的修辞主体共同完成了电视现实的建构,完成了以电视这种特殊形式把握世界、影响世界的过程。修辞学的视角,可以让我们从一个特定角度去接近电视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于茜 《东南传播》2010,(2):104-105
媒介仪式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对特定情境的共享性活动,是对某种象征资源或象征符号的共同分享过程。电视通过传播某些象征性符号呈现媒介仪式的功能是建构"让社会保持一致"的中心,让人类在共享的信仰中和谐相处。CCTV直播中国国庆60周年庆典是电视对媒介仪式的呈现,直播以不同的方式对庆典活动中各种象征性符号的呈现,使观看电视直播的全球华人心中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得到确认,从而建构起一个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电视作为与广播、报纸并列的三大媒体之一,具有大众媒体的议程建构功能,电视通过所呈现的内容,以一种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社会现实,对儿童起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成为儿童获取信息,了解社会,以及将这些通过电视所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和言语规范的重要平台。但少年儿童与成年最大的差异在于其智力上的不成熟,以及对信息的判断、辨别和反馈能力极为有限,因此,电视儿童节目要为儿童服务,就需要尊重儿童的特点,服从他们的兴趣和需要。  相似文献   

6.
基于风险社会理论,本文对半岛电视台的话语传播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就社会实践层面而言,风险遍布的现代社会是半岛所处的结构化情境,全球社群关注风险,为其培育了忠实的观众群体,是为半岛脱颖而出的宏观社会因素。就话语实践层面而言,半岛突破播出渠道掣肘,依仗新媒体平台达至更广泛受众,其话语建构能成功改变观众态度。就文本层面而言,半岛的电视文本以非西方视角集中呈现被忽视的地域、被忽视的风险,具有非主流特性。借风险社会之势,半岛电视台对风险进行了不同于西方主流媒体的符号呈现,使世界新闻报道更为全面、平衡,致力于改变传播话语的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认同构建中,以法律认同为代表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新疆各少数民族,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建构文化认同,是新疆"现代文化"的具体体现。电视媒体以符号形式再现,而再现的过程,即通过电视文本编码形成的电视节目的传播过程,也是受众主体认同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8.
陈丹丹 《东南传播》2021,(2):136-139
传递当前主流话语的电视政论片在观照现实语境、现实情感和现实创作倾向方面做出探索,与此同时也有需要提升的创作思路。基于阐释视角将新时代以来电视政论片作为文本对象进行话语分析,其意义在于通过对文本对象的主题与影像叙事分析,来观察电视政论片中的语义与情感如何通过主观或客观的因素影响,实现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的转向,试图探索现实观照下社会个体以及社会与文化因素如何介入电视政论片创作,进而探讨政论片在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上的社会建构功能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是一个由多符号系统构成的叙事文本,其中影像符号是赛事转播文本中的主要构成符号之一.影像符号具有选择性和抽象叙事特征,因此体育赛事转播也就具有了叙事主体(电视导播、摄像师)的可阐释空间,叙事者的叙事风格形成,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叙事方式选择也才具有了现实可能.NBA电视转播的影像符号系统构成方式以及符号编码方式,不仅可以保证对比赛的忠实再现,同时还强化了赛事的影像视觉冲击力.  相似文献   

10.
影视框架包含文本的组织和受众反馈两个阶段。影视文本的组织者只是生活符号的建构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定稿人,而符号组织方和受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互过程为我们诠释了二者之间的信息交互关系。框架理论与电视画面中的蒙太奇艺术剪辑理论在本质上并无太多的区别,均为构建连续生活符号①的标准。文章肯定了受众是影视文本的最终定稿人并指出了框架在第二阶段的新特点,为我们研究如何进行文本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媒介现实来源于社会现实,却不等同于社会现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概念,意指媒介建构的现实不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出现的议程设置理论和框架理论也都证实,媒介对于客观世界的呈现过程,就是意义的建构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荷兰学者梵.迪克将话  相似文献   

12.
图像在电视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图像传播带来的是人们“看“世界方式的巨大变革:电视技术的革新已经跨越了时空的障碍,电视延伸的是人们的耳朵和眼睛,它通过非线性编辑处理,以蒙太奇的技法将不同的图像组接、建构成一帧帧貌似真实的现实图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以NIKE官方微博发布的文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广告文案对现实愿景的建构。研究发现,广告文案对现实愿景的建构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引导,即赋予人们新的需求和引导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另一方面是抒发,即言明人们的志向,激发向上的动力,描述美好的生活,向往美和健康的理念等。  相似文献   

14.
与2014年扎堆出现不同,2015年的电视荧幕上喜剧类节目屈指可数,东方卫视推出的《欢乐喜剧人》表现优异。这档以"搞笑,我们是认真的"为口号的明星喜剧竞赛真人秀节目,通过对传统戏剧与剧场的模仿,利用大众流行文化中文本的"互文性",将喜剧从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降格为对轻松、时尚、感官刺激的一种简单追求。流行文化符号的无限复制与随意拼贴、全景式的呈现打碎了剧场的时空,以及喜剧精神的缺位,恰恰折射出欢乐愉悦的欠缺与"疲软":欢乐的欲望难以从自身与现实获得满足,只能转向符号文本以获得虚假的慰藉,并在符号的狂欢中被麻痹。  相似文献   

15.
电视表达指的是运用各种电视符号,通过不同的组织结构在电视的语境下进行叙事,传递意义。电视表达研究是建构在对两种符号特性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这两种符号即言语符码和非言语符码。  相似文献   

16.
同质化的民生频道竞争,增加了频道自身的宣传力度。"地方"要素作为频道的独特定位点,往往成为宣传片的主题。宣传片中电视文本的建构,以"媒介中的地方"的塑造作为其目标。本研究作为媒介地理学在电视符号空间中的实践,将结合符号学与媒介地理学两个视域,来分析民生频道宣传片背后的制片逻辑。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文本解读中“未读”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所提供给受众的是视觉符号和声音符号有机结合而成的声画复合体,也就是电视节目,学理上称电视文本.电视文本是指由视觉语言、文字语言、有声语言等符号,根据一定的排列和组合原则而构成的一种具有丰富意义内容的符号系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足球决赛的电视转播为例,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文本细读法分析了足球比赛电视传播的影像文本。作者认为足球比赛电视转播中球员身体文本的建构和身体叙述是影响比赛观赏性的重要因素,体现出了明显的身体叙述特征。以脚为主要运动手段的足球比赛中身体语言占有主导地位,身体文本是区别参赛人员的身份、角色的符号。身体语言展示运动竞技水平,是裁判员、运动员和观众表情达意、相互交流的主要媒介。足球比赛电视影像文本的身体叙述体现为传者隐身在场和现身在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热播电视剧<潜伏>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如下几个层面解读<潜伏>热播的现象及机制:一、<潜伏>电视剧热播与网络社区迷群体之间的相互推动和促销作用;二、<潜伏>网络迷群体构建的二级文本;三、迷群体在新的传播语境下解读文本所呈现的符号转译机制.笔者认为,在新技术媒介环境下,网络迷群体对传统媒介文本诸如电视剧的传播与接受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扩散过程;新型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介入原始文本的二级文本的再生产和再消费过程,在此过程中,展现了迷群体强大的符号转译能力,将特定语境中的文本符号经过意识形态祛除、语境接合、情感游戏等多种方式转化成现实语境更易接受的文化符号,从而促成文本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电视文本研究领域,约翰·费斯克是一位重要学者。他用分析文学作品的符号学、结构主义等理论来阐述通俗的电视,并提出电视文本是"生产者式文本",具有开放、多义、互文等特征。在我国电视研究日趋多元复杂的今天,解读和剖析费斯克电视文本理论,既有助于推进电视研究的发展,也对媒介文化理论的建构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