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教学。正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突破"预设"的囚笼,变"预设"为"生成",在预设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把课堂教学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此,课堂上我们要善于“点击”生成资源,以此巧妙改变我们的教学预案,把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刷新”出精彩亮丽的课堂。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从人文角度出发,积极倡导把数学课堂教学看成是学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搭设一个主动探究的课堂、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让课堂教学时时流淌着诗意,处处充盈着精彩。一、精心预设,让数学资源走向精彩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是教师围绕一定目标进行的有效生成。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  相似文献   

4.
陆艳玲 《考试周刊》2011,(66):80-80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教育的“再创造”,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但是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让学生配合我们来完成“教案剧”.而要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需要的实际,不断地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等多维度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及时捕捉并灵活利用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调整教学进程,超越预设目标,实现课堂有效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我们也发现,许多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在捕捉和利用课堂动态资源上出现了偏差,没有及时生成有效的课堂资源,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6.
郑榕 《中学教学参考》2011,(17):100-100
生成性科学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教材为教学资源,以动态生成为主旋律,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探究欲望,促成课堂资源的再生成,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品德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等多维度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及时捕捉并灵活利用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调整教学进程,超越预设目标,实现课堂有效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开放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教学不再按照预设的路线前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数学课堂教学,它要求我们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新特点,本文结合课例分析,阐述关于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精彩有效的课堂"都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真正有效的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及其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就是动态生成,动态生成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中随机捕捉和适时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过程.叶澜教授曾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因此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随时抓取在课堂中即时突发的新信息,及时筛选,合理取舍,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从而使课堂在不可预约的精彩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杨娜 《成才之路》2012,(27):11-12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我们应该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近几年的课堂实践中,我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可以感知和体验,从而生成自己的知识。下面是《7的乘法口诀》一课的两个教学片断,在此进行对比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处于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与预设性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都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属性。只有预设与生成并重,课堂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等多维度的动态过程,教师应善于抓住契机,充分利用意外事件中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动态资源;应以科学角度利用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应充分尊重学生认知的起点,把学生认知的起点看作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资源,及时地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中意外的信息生成宝贵的动态资源,从而超越预设的目标,实现课堂的有效生成.  相似文献   

13.
成功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析是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活动。因此,高质量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惟有做到“心中有预案,行中无教案”,寓有形的教案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随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找准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切人点,才能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一、预设生成让数学课堂活中有序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如何在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及时捕捉并把握好,处理好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使之它成为教学的良机,成就生命的课呢?一、精心预设,奠定生成的基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传统的备课,只是对课本知识的准备以及教课方法的预演,它强调教师的主动性,即备好“如何教”。生成性教学正是针对传统预设式教学而提出的,但是提倡生成并不意味着否定预设,而且它十分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即备好“如何学”。笔者认为,精心的预设应包括:  相似文献   

15.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这个“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通常是指学生在按照预设的方案进行学习时,由于互动而随机产生出来的反馈信息。我们所追求的生成应该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它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充满生机,让课堂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  相似文献   

17.
"生成"是相对"预设"而言的词语,"预设"简而言之就是"预先的设定",如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生成"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任何课堂教学过程都是师生共同活动下生成的过程,它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多面性的特点,"生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生成",课堂会变得封闭僵化,没有活力。在课堂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想教学,而要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及动态变化的过程,自然会产生许多信息与教学资源,常常使得教师的教学预设无法按照预定的程序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学会鼓励、观察、倾听,尊重和珍视课堂的生成资源,随时捕捉新信息,巧妙运用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进行生成性教学,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捕捉课堂生成并进一步引导、深化,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呢?一、借我一双慧眼:捕捉交流展示中的生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  相似文献   

19.
所谓“动态生成”就是对教学过程中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一触即发的非预期教学因素往往被教师忽略,只是按自己预设方案进行。而新的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生动的,教师应随时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来组织教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启迪的思维环境,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才会使课堂更精彩。  相似文献   

20.
于俊丽 《教育》2012,(33):52-53
布卢姆曾经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即使教师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意外的情况。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它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成的亮点资源,演绎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顺学而导演绎"心中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