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几天前,我与一位刚被学校处分过的中学生闲聊。当问到他是什么原因被处分的时,此生回答得很淡然:一是赌博,二是逃学。还说,他的老师天天去赌博。老师可以赌,学生为什么就不能赌?老师讲课常常出错,听着也没味。老师有时也不上课,叫我们学生自习——自习还不如“自息”呢,所以逃学了。对此,我无法说服这个学生,只好用“老师是为你好”的大道理来结束这个话题。  事后仔细一想,也难怪这个学生。老师为何要赌呢?讲课为什么还会常出错呢?教师是为人师表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每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  作为教师,首…  相似文献   

2.
初为人师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谈及教书以来的种种感受。我脱口而出:初为人师让我终身难忘。朋友走后,我独自坐在窗前,初为人师的那段岁月如潮水一般在眼前涌动。我师范毕业后分配到青岛市实验小学——一所全国有名的学校。在走上讲台的前夜,我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我,一个稚气未脱的老师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学生我能作名校的老师吗我彻夜未眠,内心的自信在隐隐地褪去,脑海里反反复复只有一句话:严师出高徒,我要做严师。在我还未真正理解“严师”的含义时,我只想到了严厉。于是,讲台上的我收起了笑容,换以一张极为严肃的脸孔。在学生面前,…  相似文献   

3.
教师相聚,常讲些生活、工作中的笑料逗乐。其中有些笑话听后,如鲠在喉。譬如:某老师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生问其中的“老军”是什么,老师望文生义道,“老军就是老军人嘛,这还问”;某老师讲《美猴王》,讲解“与狼虫为伴”一句时,把“虫”释为“昆虫”;某老师讲《木兰辞》,学生说“这首诗胡编乱造,古代女人裹脚,怎么能跟男人在一起行军打仗”,老师不知其所以然,便唬道:“这是文艺作品,可以创造”。文科老师有人如此,理科老师亦有“同类项”,学生问题目,不懂则曰“此题缺少条件,无解”……  前人有训,学高为师。…  相似文献   

4.
镜头一:有位老师上《敬礼!亲爱的老师》,在大谈教师是“园丁”、“红烛”、“工程师”之后,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如何地尊敬老师。在剩下的几分钟作业时间里,有位学生提议:“老师,教师节快到了,让大家亲手做一张贺卡送给老师吧!”这位老师回答:“课堂上没有时间了,市场上精  相似文献   

5.
初为人师     
初为人师□北票市第三中学姜友平刚刚毕业,走进初中的校园,进入班主任的“角色”。那感觉,实在令人难以记怀:几十名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双双童真的眼睛注视着我,我不知道该怎样塑造他们,真可谓“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还是念师范时班主任高老师的“《高招儿”启...  相似文献   

6.
三则案例近日,在课程改革优课评比活动中,我有幸观摩了三节品德与生活课,课的内容都是“坐、立、走,有精神”。三位执教者受不同教育观念的支配,采取了不同的教法,收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将这三位老师的教学过程摘录如下:教法A: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坐、立、走要有精神。我们要做到———生:我们要做到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师:很好!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开展一次比赛,请每个小队的“苹果”小朋友上来做评委。(“苹果”小朋友到教师课前准备好的评委席就坐。)师:每个小队推选一名小选手上来参…  相似文献   

7.
王熙 《广西教育》2007,(4A):18-19
一、“因师施教”命题的提出 谈到“因师施教”这一命题,许多教育工作者首先想到的是“因材施教”这个孔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提出的教学命题。朱熹说:孔子施教,各因其材。“施教”的前提是因材。就是说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施教。然而根据我国中小学学校音乐教育现状,一位音乐教师一学期要面对几百个学生,用一星期一两节音乐课的时间来做到“因材施材”,实际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贾宪章 《教育文汇》2005,(10):31-31
面对一些孩子由于过度自卑、迷茫、失望,而出现“破罐子破摔”等消极表现,不少老师总有些愁眉不展。难道这些孩子果真是天生不开窍的“顽石”?最近读到一篇名为《另起一行》的小故事,才恍然明白其中的缘由——为师者往往只以一种标准对待自己的学生,把自己的一腔师爱全都“聚光”在一些“好学生”身上,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师:同学们是第几次到台上上课了?生:(齐答)第一次。师:(惊讶地反问)第一次吗?(学生沉默)师:好,老师给你们数。前年北京特级教师到我市上课时,你们上过台两次;去年地市“新世纪学术研讨会”上,你们和我上了一次;那今天是第几次?生:第四次。师:瞧,比老师还多两次哩。从次数上讲,你们比我多,从经验上讲也比老师更丰富,从胆量上看也应该比老师胆量更大,那思维也一定更活跃。好,我爱听“胆量大,思维活”,这可是你们自己说的,现在我就要看看你们胆量是否真的比老师大,思维是否真的比老师活。…  相似文献   

10.
千里寻师     
我是一名六年级学生,我喜欢看作文,也喜欢写作文。但是老写不好。为此,妈妈四处奔走,为我寻找老师,这一找就是4年。今年妈妈在北京认识了一位好心的阿姨——白小木子的妈妈。在一次谈话中说到白小木子写的作文非常好,妈妈一听就问:“怎么培养的孩子呀?”阿姨说:“因为找了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妈妈说:“能不能给我女儿也介绍一下。”阿姨说:“这个老师学生很多,年纪又大,身体又不好,可能比较困难。”妈妈说:“那就试试吧!”阿姨就陪着妈妈来到了范老师家,把我的情况介绍给老师,老师也为我们千里迢迢,跑至北京寻师的诚意感动了,说:  相似文献   

11.
一提“庸医”,人们常恨之入骨。近来电视报纸也经常报道某些医院的医疗事故,披露一些不该发生的致死、致残事件,病人家属把某些“庸医”和医院告上法庭的官司也是司空见惯。然而,对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这一职业里的某些道德、才能一般甚至低下,从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误人子弟的“庸师”,学生家长又有几人能把他们告上法庭、诉诸法律呢?我们说,“庸医”害人,害的是人的生命和肉体,人们一眼就能看个明白;而“庸师”害人,害的是学生的精神和前途,又有几人能知晓呢?正如有人说的老师好当,医生不好当,如果医生用…  相似文献   

12.
胡乐乐 《教师博览》2007,(10):34-35
今年5月22日,北京海淀艺术职业学校课堂上发生了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一名男生冲上讲台,拽下年迈老师的帽子,当众侮辱老师。与此同时,起哄之声频频响起,学生下住随便走动,个别学生向老师扔饮料瓶,课堂混乱不堪……5月25日互联网再现了这一情号,各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海艺辱师事件”只是近年来频发的此类事件当中影响较大的一起。因此,人们在思考: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学校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辱师事件”对老师的人格、身体乃至生命造成了严重伤害。社会进步,教育为本,师道尊严不容侵犯。尊师重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何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师却受到如此的凌辱?“辱师事件”不仅触及了我们的道德底线,同时也是对我国传统尊师重教文化的反叛。和谐社会的创建有赖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国民素质的根基,历史赋予了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也赋予了教师崇高的地位和尊严。目前全国各地不时发生的“辱师事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社会的发展变迁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伦理道德意识趋于淡化,家庭教育杠杆失衡,教育改革步履缓慢,“素质教育”严重缺失,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心理问题,等等,都是导致辱师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本刊组织这次“辱师事件”大家谈,是想进一步反思“辱师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并对当前时代教师职业进行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前几天听了一节公开课,上的是唐代文章宗师韩愈的《师说》。任教者在一堂课中两次说到“师”即是中小学教师这类话,后来在评课时,不少与会者都充分肯定教者注意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做到了韩愈所说的教师应该“传道”责任云云。在我们许多教师看来,《师说》中的“师”似乎是教育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老师。那么韩愈所说的“师”是这个意思吗?  相似文献   

14.
某校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位教师在分析课文时,讲错了一个地方,一位学生当堂指出了老师的错误。那位教师搪塞几句之后,竟然在课堂上发起了火,指责这个学生“无礼”、“自负”、“眼里没有老师”。 这件事,使我想起了郑板桥给他的老师改诗的故事。郑板桥小时候有一次和老师野游,路过小桥,骤见溪中有一年轻姑娘的尸体。他的老师触景生情,不禁吟了  相似文献   

15.
颂师佳联     
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现将搜集到的几副颂师佳联荐举如下,以飨读者。 一、深情流泻“十字联”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霜,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二、音韵和谐“顶针联” 教师既是学生步入文化知识殿堂的引路人,更是学生完善人格的诱导者。有位学生有感而发,赠给数学教师一联: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 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  相似文献   

16.
为师的体验     
为师的体验郭瑞英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说师徒如父子。这两句话,只有为师者才能感觉它实际的份量。每个人在接受一项任务时,总是想出色地完成它。老师也不例外,例外的是任务的对象,是活灵灵的生命———学生。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生,象是个永远长不大的顽...  相似文献   

17.
亦师亦友     
曾经听赵光华先生讲他与周汝昌先生的关系,表述为:亦师亦友。赵光华尊周汝昌为师,周汝昌视赵光华为友。如是这样,赵先生恐怕就不好说是“亦友”了。或者,在“友”的基础上,赵先生客气,就成为了“亦师亦友”。不知究里,所以是为“猜猜看”。二人之间的关系,既是老师又是朋友,这关系,不是学生可以说了算数的。但是在“老师”口中,却是不会这样讲话的吧。既把学生当作朋友,就不会还摆着老师的架子。所以师道尊严还“严”的地方,把师生情谊搅得再浓,师乃是师,生亦是生。做朋友,老师辈份会下降,学生的地位则得到了提高,不知老师答不答应,学生敢不…  相似文献   

18.
难忘我师     
难忘我师吴语从我上中学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在这20年之中,前10年是做老师的学生;后十年是做学生的老师。不知怎么,虽然现在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人了,自己的学生也有的已经当了老师了,可是,我总是想起我的那些老师们。每当想起、谈起他们,他们的音容笑貌,他...  相似文献   

19.
时值半期考试,去二年级一班监考数学。试题中有个小题:“百位上的6比十位上的6多( )”。一学生举手发问:“老师,这里是填“、/”还是数字?”我看了看,是填空题。想来出题者的本意是让学生明白:百位上的6是六百,十位上的是六十,  相似文献   

20.
为师偶得     
为人师几年,在这绝对算不上丰富的记忆里,却有一些难忘的片段.记得一个周末,我拖着刚从点滴台上下来的疲惫,走入教室.我简单说了几句后就想离开教室,突然,一个极低微却又极清晰的声音传入耳中:“卞老师怎么生病了?”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不是学生与老师的简单交流,而是朋友与朋友甚至亲人对亲人的关注!老师的感情可能要比学生丰富,但老师并不一定比学生更懂得如何表达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