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有很多因素,其中网民群体心理因素是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理论的梳理,阐明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心理学动因主要有网络舆情主体的群体认同心理、网民的选择性接触心理、网民群体的集体无意识、网民群体的从众心理和非理性等,并从正负两个维度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本文诠释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心理基础、分析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客观因素、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因素;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后继无力等问题,预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能力迎来考验。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情对军校学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也是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环节。详细分析了军校学员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关注内容和传播特点,针对这个特殊网络群体提出有效的网络监控手段,最后提出管理和引导军校学员网络舆情的策略,以有效维护军校网络舆情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作为特殊的群体环境,网络舆情对高校文化环境、交流渠道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特征,充分认识了高校网络舆情的两面性,掌握其发展规律,构建合理高效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姚士鼎 《教育文汇》2014,(13):21-23
当前,广泛应用的QQ、微博、微信等已成为网络舆情产生的重要场所。中职生是使用网络频率较高的群体之一,由于中职生身心发展方面的特殊性,学校更应加大对这一群体的关注,正确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积极完善应对策略。可以从创新传统教育、构建舆情监控体系、完善舆情预警处理机制及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减小网络舆情对中职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当前,广泛应用的QQ、微博、微信等已成为网络舆情产生的重要场所。中职生是使用网络频率较高的群体之一,由于中职生身心发展方面的特殊性,学校更应加大对这一群体的关注,正确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积极完善应对策略。可以从创新传统教育、构建舆情监控体系、完善舆情预警处理机制及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减小网络舆情对中职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洋 《大学教育》2024,(1):8-1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成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情感表达方式。高校师生作为网络媒介使用的重要群体,关注和引导其在网络舆情中的情感诉求与表达,在高校管理和思政教育中尤为重要。文章通过解释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内涵,重点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理及舆情主体(高校师生)在网络中的聚合方式,厘清了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过程节点和传播特征。分析表明,高校舆情发展受空间因素和舆情主体情感因素影响,舆情主体通过链式、圈式聚集情感联系,在此过程中情感倾向易出现“群体极化”效应,而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在舆情传播中发挥的效力更大。因此,高校舆情监管应加强舆情主体主流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构建健康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从基于网络舆情特征定量指标的统计分析、基于知识挖掘的网络舆情资源萃取,以及针对学校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及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和辅助领导决策方案研究三个方面论述网络舆情管理决策平台的建设.最终形成一个基于指标控制和知识挖掘的网络舆情监控平台,为高校网络舆情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为高校应对突发性事件提供重要的辅助决策工具,提升各高校舆情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校园舆情传播的重要阵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愈来愈深,尤其是舆情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现阶段,应深刻认识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样态及成因,探究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通过引导“主基调”、破除“闲杂音”、画大“同心圆”、唱响“主旋律”、构筑“新格局”等路径,破解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因网络异化、意见领袖引导和个体缄默而形成,并导致价值认同混乱、网络暴力频发、群体圈层固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人发展。从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媒体协同合作、优化技术服务等方面入手,增强主流价值影响力,强化网络舆情调控,以规避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情作为一种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新兴的游离于主流现实言论环境以外的信息表达渠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广泛运用,影响深远。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隐蔽性、突发性、盲动性、深刻性等特征,与高校大学生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化。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管理高校网络舆情,切实发挥网络舆情的正面效应,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是网络应用的主力军之一,是参与网络舆情的重要群体。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厘清大学生网络舆情内涵、把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探寻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路径,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网络舆情的参与群体。大学生群体数量大,探索能力强,思想多元,充满表达欲望,是网络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同时,心智不成熟、“三观”尚未成型等特点也导致大学生极易被网络言论影响,从而引发舆情事件。本研究具体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从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现状和问题入手,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健全舆情管理机制、及时公开信息和培养“意见领袖”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4.
基于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正确地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采用系统科学的结构一功能分析法对网络舆情内部结构和功能导向进行分析,有效地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影响,有利于引导网络舆情朝着理性、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网络日益进入人们的生活,面时由网络所衍生的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新情势,德育应当有所作为。应当准确把握网络群体;应当通过监势、导势、造势,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应当更好地利用网络事件。积极开展网络德育活动。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媒介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师生群体之间原有的话语权平衡状态被打破,这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诱发、发酵和扩散带来了显著的影响。为了防范网络舆情风险的扩散,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健全学生利益表达机制,阻断舆情扩散风险源头,构建全媒体校园媒介传播平台,提升校园媒体舆论引导力和师生群体媒介的素养,实现师生群体网络话语权的良性博弈,提升高职院校网络舆情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维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及时掌控网络舆情的发展动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如今,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个高校的网路舆情监控工作有了新的特点、新的现象以及新的挑战。虽然说,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进步与完善,但是由于我国电子信息网络技术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完善,所以,当前各个高校在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如今各个高校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就存在着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工作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监控设备较为落后、没有明确的制度进行保障等问题,这就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容易产生脱节的错误,从而限制了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想要更好得促进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进步与完善,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政治环境已经在我国形成和发展,并逐步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网络舆情,是当前网络环境中最大的政治。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思想最活跃、素质较高、涉网最多的群体,是网络舆情的直接参与者,更是网络政治环境中的重要力量。如何把握好当前网络舆情的方向,如何积极应对网络政治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这都是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校园网络舆情主要借助虚拟的网络平台,将个人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迅速反映出来,并且能够在网络中获得及时的互动。这种新的公众舆情在校园群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包括网络社区平台对网络舆情的作用、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网络道德的不规范对网络的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缺陷。需要在高校校园网络中构建起有效的校园网络管理机制,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积极舆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