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华明 《师道》2010,(2):20-2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走了.逝世前提出的“钱学森之问”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来共同破解。当前,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小学数学与破解“钱学森之问”有关系吗?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随着大师的远去,似乎一下子成为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沉重的话题。其实,“钱学森之问”同样也是“温家宝总理之忧”。温家宝总理曾在多种场合表示:“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4.
一、“钱学森之问”的由来 所谓的“钱学森之问”.实际来自钱老逝世之后,安徽11位高校教师写给袁贵仁部长和全国教育界同仁的信,信中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我们认为,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成了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徐青森 《留学生》2010,(12):43-43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老提出的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被称为“钱学森之问”。对于“之问”的回答,可以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课题.我仅从个人角度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卓越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先生在我们的仰望中驾鹤西去,但是,我们在缅怀和追思钱老时,却一直无法绕过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钱老关于教育的追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无疑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的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相似文献   

8.
薛涌 《广西教育》2010,(19):1-1
钱学森去世后,安徽省11名教授就"钱学森之问"发表公开信。有网友读罢归纳说:"看了这11位教授的公开信,全文960字,内容为,1.回顾‘钱学森之问’;2.教育界成就巨大,也存在一些问题;3.总理关注;4.应该直面,并且‘我们’有信心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解题……”  相似文献   

9.
张超 《广东教育》2010,(4):60-60
钱学森,一代科学大师已离我们而去,但大师留下的“钱学森之问”却振聋发聩,令人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代表了众多有识之士的焦虑和期盼。  相似文献   

10.
声音     
《语文学习》2010,(3):79-79
“钱学森之问”是一个伪问题.——钱学森的大成教育思想.其实就是通才教育的别名。钱学森.难道不知道通才教育是世界大学所遵循的通例?也许.这里蕴藏着他的苦心.他把自己感同身受的加州理工学院的“自由”氛围叫做“创新”.也是如法炮制。我觉得老先生这个圈子兜得太大了.教育界人士也没有领会。之所以说“钱学森之问”是伪问题.就在于.  相似文献   

11.
莫超 《甘肃教育》2014,(15):16-16
正2005年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问题,即有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不能不思考"钱学森之问"之解。除了学界公认的几种见解,如,大学去行政化、去功利化、克服短视行为、抵制学术腐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张珣 《政治课教学》2014,(11):40-42
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非常沉重,却不容我们回避。如今,“钱学森之问”已成为我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更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面对这个问题,社会需要反思,大学教育需要反思,中学教育更需要反思。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解决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伴随"钱学森之问"被高调关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问题引起中国教育界的热议。讨论范围不仅包括大学,也包括中小学。那么,对"钱学森之问"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回答呢?我觉得,杰出人才的培养需要改革高考制度。  相似文献   

14.
常旭 《辽宁教育》2012,(22):35-36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学森之问"也促使我们从事教育的人对教育做出深刻思考。教育以人为本,人以善为本。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公开信,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人的最后遗言,大多是无所顾忌的。因而,赵丹讲真话,说管得太多了,文艺没希望。巴金讲真话,希望反思文革,建立文革博物馆。钱学森的教育“天问”,则说出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困惑。  相似文献   

16.
凌文 《生活教育》2010,(2):36-39
一代大师钱学森驾鹤西去,留给我们最后一问: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这一问触动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神经,从大学教授到普通民众都在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试图求解问题的“根”。但教育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钱老的大声质问,涉及到一个很关键问题:那就是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此问既出,国人颈项后面掠过一阵颤栗。中国的教育界内疚得疼痛起来,教育虽不能扭转乾坤,但这个叫做“教育的责任”的伤口却一直犹在。钱学森的悲壮撕裂,让伤口露出腐肉,在貌似新鲜的血液里触目惊心,终究引起疗救的注意了。  相似文献   

18.
储晖 《教育》2010,(1):23-23
2009年11月11日,安徽省高校11位教授,联合媒体给教育部新任部长袁贵仁和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题为“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的公开信。11月20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就公开信作出回应,表示这个问题“特别宏大”,“是非常重要,又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校视窗     
珠峰计划催生中国大学新格局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震撼了所有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  相似文献   

20.
“钱学森之问”被人称为是“教育之问”,其实“钱学森之问”的关键,不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拷问高等教育“为什么不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钱学森之问”是一个自问自答的问,只要回归高等教育的本真,回归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本位,杰出人才就“冒”出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