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大学生体质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体质测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174名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体质、生活方式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男生体质综合得分、体质健康达标率均好于女生,女生体质健康水平亟待提高;在吸烟、饮酒、饮食、安全等生活习惯方面女生优于男生,建议大学生应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活动-平衡模型,探讨儿童少年24 h活动行为与体质状况及超重肥胖风险的关联。方法:采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结合问卷形式测得518名中小学生24 h各种强度身体活动、久坐行为与睡眠时间。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相关细则与仪器要求,分别测得中小学生相应的体质单项指标并进行体质综合评分评级,根据BMI进行超重肥胖的划分。运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通过稳健多元线性回归与稳健logistic回归分别探讨24 h活动行为符合指南推荐量情况与体质综合评分、超重肥胖及体质分级的关联。结果:按照儿童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及睡眠时间推荐,样本人群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时间的达标率为11.6%,MVPA与睡眠时间同时达标的比例为8.9%。与MVPA和睡眠均不达标组相比,两者均达标与体质综合评分的提高相关(β=4.141,P=0.014);而MVPA、睡眠的独立或联合达标均与体质优良率无统计学关联;两者均达标(OR=2.451,95%CI=[1.249,4.81])以及睡...  相似文献   

3.
对7730名广西聚居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方面体质状况及生活方式进行调查,采用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分析不同健康生活方式对体质结构的影响;设计、发放《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状况调查问卷》,调查健康认知、生活习惯、体育锻炼、营养膳食与学生健康水平的相关影响。指出少数民族学生体质综合评价情况与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女生营养不良现象突出,存在健康认知差、学习压力大、睡眠质量低、体育锻炼缺等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如不有效控制会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提出导入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等针对性建议,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促进工作进行干预。为国家远程监控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广州市居民的随机调查研究,对不同性别的受调查者健康自评、睡眠质量、锻炼等生活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健康自评、睡眠质量与居民锻炼等生活方式的逻辑回归模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广州市男性居民的睡眠质量要稍好于女性,广州市男性居民运动锻炼习惯也好于女性,但在烟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上,女性好于男性。经逻辑回归分析表明运动锻炼、科学饮食具有与抽烟、饮酒对主观健康感与睡眠质量同等重要的影响度。这为启发和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六盘水不同社会阶层成年人健康行为研究,研究结果:六盘水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年人体质一般的居多,不同社会阶层成年人自身体质评价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阶层成年人的食用油炸、甜食比较集中每周1~4天之间,早餐食用次数大多数是在5、6、7次左右,外出就餐的次数基本上在0~4天,大多数人是处于步行的交通方式,集中小强度体育锻炼、静态活动锻炼方式上,不同社会阶层成年人在营养状况、交通方式、睡眠、锻炼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旨在提高六盘水不同社会阶层成年人健康生活水平,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青少年体质连年下降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认为传统教育观念、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学校体育价值判断是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此,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明确职责,学校体育应强调体育本质功能,重塑"体质教育"思想;家庭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营造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社会层面,应明确责任,加强协力合作,完善健康服务体制。三方共同努力,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局面得到有效改观。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公务员群体体质与健康指标测评及健康生活问卷调查,研究公务员群体体质与健康状况及生活习惯影响因素,为提高公务员群体体质与健康水平提供建议。方法:研究选取广东地区公务人员1696名,其中男性公务员1211名,女性公务员485名。运用HELMASⅡ 体能测试系统(韩国)对所有公务员进行体质健康指标测试,同时,设计健康生活事项调查问卷,调查公务员群体健康生活事项,研究公务员体质指标,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公务员人群体质健康的生活因素。结果:(1)男性公务员Fat%、BMI分别为20.37±4.60%、23.93±2.68kg/m2,Fat%略超过正常标准(男性正常标准<20%),BMI值接近超重标准(24kg/m2);女性公务员Fat%、BMI分别为25.81%、21.03 kg/m2,Fat%位于正常范围内(<30%)BMI明显低于超重标准(24kg/m2,P<0.05);规律体育锻炼习惯对公务员的Fat%和BMI指标有正面影响作用(P<0.05),饮酒习惯对公务员的Fat%和BMI指标有负面影响作用(P<0.05)。(2)男性、女性公务员心率、血压值均处于正常范围。但男性公务员肺活量随年龄增长下降较明显(P<0.05);规律体育锻炼习惯的男、女公务员人群台阶试验后心率恢复明显快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公务员人群(P<0.05);且每周体育锻炼次数≥3次以上男性公务员人群的肺活量明显高于无锻炼的男性公务员人群(4416.56±827.59 ml vs 4196.02±799.36 ml, P<0.05)。(3)男、女力量素质整体偏弱,随着年龄增长,不合格率呈现下降趋势,男性的背力、握力不合格率明显低于女性(48.1% vs 60.7%, x2=22.1, df=1, P<0.05; 56.5% vs 65.9%, x2=13.04, df=1, P<0.05);男、女公务员速度、反应、平衡及柔韧素质的合格率分别为67.2%和76.4%、82.0%和81.8%、59.8%和74.4%、31.8%和54.7%,除反应素质外,女性公务员的速度、平衡及柔韧素质的合格率均明显高于男性(x2=14.12, df=1, P<0.05; x2=32.25, df=1, P<0.05; x2=77.10, df=1, P<0.05);规律性参加体育锻炼对男、女公务员的背力、握力及柔韧素质明显正向作用(P<0.05)。结论:公务员群体身体素质相对较低,尤其是力量素质合格率普遍低下;此外,公务员体脂含量呈现性别差异,男性公务员群体体脂含量明显超标,女性公务员处于正常范围;规律性体育锻炼能显著改善公务员身体健康指标,如肥胖指标、心肺功能及身体素质指标。  相似文献   

8.
对天津市部分高等院校1-2年级大学生进行了体质健康自评,以及身体素质和生活方式等指标的调研与测量,分析了大学生体质健康自评与身体素质等级等指标间的相关性,并通过回归模型,对体质健康自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论:1. 在各预测变量与体质健康自评的相关研究中,体质健康自评与身体素质等级指标,年龄、民族等社会人口学指标,以及是否饮酒、睡眠时间等生活方式指标都有显著相关,而与性别无显著相关性;2 在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自评的因素考察中,身体素质等级和每周体育锻炼次数是显著的预测变量.随着身体素质等级提高和每周体育锻炼次数增加,大学生体质健康自评具有完好倾向.  相似文献   

9.
从初中生体质健康水平与文化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入手,得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文化成绩存在正相关关系,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保障,改变了初中生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成绩的传统观念.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体育锻炼和文化课学习并不冲突.学校应充分认识体质健康对于文化学习的正向影响,进一步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保障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85年与2000年辽宁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1985年与2000年辽宁省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比较研究,发现2000年辽宁省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呈增长趋势,机能、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认为:应依据青少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的改革,使其逐步养成自觉的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学校、社会、家长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体质研究工作等.  相似文献   

11.
在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测试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2879名本科生进行连续四年的体质追踪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高校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主锻炼,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对2 300名学生调查的数据对生活方式6个下位因子解释健康总方差的能力进行了评估,分层回归的结果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药物及烟酒、卫生习惯三类变量解释健康总方差的能力较弱,饮食状况、运动锻炼、睡眠状况以及休闲活动对健康的解释能力较强,是大学生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中的优势因子。优势分析的结果表明,对大学生健康进行预测时,休闲活动与睡眠状况占了相对较大的权重,饮食状况与运动锻炼次之。这些结果提示,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路径也应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湘西州属我国贫困地区。了解湘西州农村留守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为改正留守初中生不良生活习惯及推动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抽取吉首市、凤凰、永顺、花垣、龙山各县五所农村中学的609名留守初中生,对其不良饮食、缺乏体育锻炼、非故意伤害、故意伤害、物质成瘾等健康危险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58.62%的学生不喝牛奶;46.31%的学生常看电视;44.17%的学生到非安全场所游泳;28.74%的学生尝试吸烟;47.95%的学生尝试饮酒。结论:农村留守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问题较大。建议社会、学校、家长等应高度重视,并给予更多人文关怀,积极开展相关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关于少儿足球训练诸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少年儿童足球训练有其特殊的规律性,教练员在注意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及身体发育的一般规律之外,还应注意外部环境对少儿足球训练的影响。对少年儿童而言,提高足球技术水平不是足球训练的唯一目的,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影响不同职业人群体质水平的主要行为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不同目标人群健康促进优先干预项目,使有限的资源应用于干预最有效的项目上,为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计划的设计构建有机联系的工作平台。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工作时间、烟龄、运动感受、每次锻炼、锻炼次数、吸烟状况、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坐位活动、步行时间、坚持锻炼等十二个询问指标与体质总分之间均具统计学意义,其中烟龄、锻炼次数、坐位活动、步行时间与体质总分呈负相关,其余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健身意识和健身行为因素,构建影响大学生体质水平的健身意识和健身行为模型,为提高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借鉴和模型参考。方法:运用广义估计模型(GEE)分析大学生体质的影响因素,以健身意识和健身行为因素(共15个指标)为自变量,山西省8所大学385名大学生(2011—2014)3年的纵向追踪体质测试成绩为因变量,控制年龄、性别2变量作用,构建大学生体质水平与健身意识和健身行为模型。结果:大学生体质水平与健身意识和健身行为模型指标为锻炼对健康的作用、消遣娱乐的健身目的、锻炼运动量、自行车和力量健美项目。回归方程如下:?=36.07+1.96X消遣娱乐的健身目的+4.25X锻炼对健康作用+2.71X自行车+3.52X力量健美+ 21.86X运动量1+23.84X运动量2+24.3X运动量3+26.22X运动量4+24.08X运动量6+21.11X运动量9。结论:1)健身意识层面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加强大学生对运动促进健康的认识”、“宣传运动带来快乐的理念”是两个突破口。2)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最有效周训练量为:每周3~4次×每次30~60 min。3)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有效的运动形式为有氧训练(如自行车)和/或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17.
江苏高校超重和肥胖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江苏省10所高校1500名大学生的"身高标准体重"与生活方式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超重和肥胖与吃早餐方式、饮食偏好方式、体育锻炼方式、睡眠方式和应激应对方式显著相关。建议的干预措施为:学校提供方便快捷的免费早餐促进大学生吃早餐;对学校体育工作实施"运动锻炼参与率"、"运动习惯巩固率"和"体质健康指标改善率"三项考核;强化作息制度和改善宿舍环境保证大学生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学校、社会和家长对肥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18.
全国各高校广泛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高校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具体为传授学生自我锻炼的技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觉锻炼的行为和习惯。同时,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形式,锻炼他们的身体,塑造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成为合格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为评估体质健康评价结果影响的有效性问题,制作了两种不同方式的体质健康结果评价表.第一种是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供各单项成绩、总分和等级评价,称为“等级评价”.第二种是在第一种格式的基础上,提供体质健康的非均衡预警、弱化趋势预警、心肺功能低值预警等信息.同时,将预警信息及体质健康等级以不同的颜色标识,称为“预警评价”.以610名参加体质健康测试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预警评价在“重视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理解体质健康评价结果信息”,“对评价结果印象深刻”,“希望接受教师的锻炼指导”,“计划进行体育锻炼”等方面效果优于“等级评价”.  相似文献   

20.
江苏高校大学生牛奶饮用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省10所高校1500名大学生的饮用牛奶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牛奶中除了乳糖(主要促进钙的吸收)为独特成分外,其它营养素都有可替代食物提供;牛奶补钙作用不及运动锻炼;饮食方式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累积性的特点。因此大学生是否饮用牛奶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不显著。建议对大学生的其他饮食方式进行研究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