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标准化训练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有人突发奇想,凭空而出的。标准化训练是一门科学,一门反映语文教学客观规律、从方法论上说适合语文教学的科学。现在有些老师反对标准化训练,仿佛一旦把标准化训练反对掉,语文教学便可得到解放似的。其实,这至多只是截取语文教学的某种表面现象;这种现象之争反而掩盖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观与培养对象的素质观的分歧,掩盖了对语文教学规律与战略步骤的无知;或者反过来说,这种现象之争倒是表明所有这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大家仿佛都已有了一致的认识,再也无须讨论了。这就是历次关于语文教改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是一个充满反思与批判色彩的世纪。现代语文教育自从1904年诞生以来,它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来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驳诘问难。其先后有文白之争、课程目标之争、读经之争、大众语之争、文道之争、语文标准化考试之争,等等。语文教育批评现象,成为20世纪语文教育历史上一道鲜明而独特的风景线。这种纷繁芜杂的语文教育批评现象在整个20世纪的发展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不同阶段的语文教育批评有什么样的特点?语文教育批评与语文教育改革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问题至今没有人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在此,笔者拟对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发展历史演变问题作…  相似文献   

3.
理论探索、历史研究、教材建设,这是顾黄初先生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而他的语文教育性质观,又是理论探索的核心。在近年开展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顾先生针对讨论所围绕的本质问题(即语文教育的性质观),发表了《中国语文教育的讨论与改革思路》等论著,阐述了许多真知灼见。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之所以对语文教学有着不同的意见,主要“在于对语文学科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有不同的理解,对解决语文教育存在问题的途径有不同的看法”。为此,他认为,由《北京文学》杂志引发的“语文教育的讨论,无论如何是必要的,积极的”。同时,他…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界对"语文观"的讨论,值得华文教育界关注和借鉴,华文教育有必要回眸"语文观"的纷争;哪些元素构成"语文"的有机系统是讨论华文教育的前提,以往的六种语文观,都提到"语言"这个元素,提取"语言"这个"公因式"以后,剩下的元素还有"文学"、"文字"、"文章"、"文化"、"言语",分析这些元素及其构成的语文系统是讨论语文观的出发点;对华文教育的现象与本质有种种不同看法,华文教育的本质是对外汉语文教育,它与对外汉语、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三足鼎立,成为国际汉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开展过多次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目的讨论。在讨论中出现的分歧,有的基本上解决了,有的表面上似乎解决了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有的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包括文道之争,知识和能力之争,文学课之争,文言文教学之争。我认为进一步弄清楚这些问题,将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语文教学,明确今后改革的方向。关于文道之争这是个老问题,从认识上来看,分歧已经不大了。六十年代初讨论语文教学的目的时,有三种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在语文教学中,应以“道”为主,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一种主张以“文”为主,即以语文训练为主;还有一种主张,“文”、“道”应该并重。我同意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指出的:“这种争论,反映了在语文数学中‘道’和‘文’不可分割的道理,大家的认识还不一致。”“就一篇文章来说,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超语文化现象”的理解是关涉到如何评价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成就的关键问题,也是牵涉到语文教育许多根本性问题。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魏书生的教学改革突破了语文教学即语文教材教学的本体内容观,实现了语文教学向学生生活世界的转向;革新了分析、训练的语文教学方法观,实现了向言语实践教学方法观的转变。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暗合了当代哲学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转向的大势,也符合当代课程改革的大势。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钟摆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内耗与损失,新版课标搁置了语文课程性质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提出了“语用观”与“价值观”的并举,其实质只是表述上更清晰明了,要求上更有针对性,而本质没有太大突围。要预防新一轮“语用观”和“价值观”的钟摆,应进行文本价值观要素的分析和整合策略探讨。  相似文献   

8.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生活化”,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在教学中,应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演绎生活现象、参加生活实践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9.
集体备课,是一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这些年来,我校语文教学质量之所以比较高,原因之一,就是坚持开展了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备课活动。变“相轻”为“相重”“文人相轻”是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恶习,要搞好集体备课就必须变“相轻”为“相重”。一九八五年,我们高二语文备课组六个老师,虽然年龄不同,水平不一,却各有所长。有的擅长阅读教学,有的善于作文指导,有的长于教文言文,有的长于教现代文,总之,人具特色,各有千  相似文献   

10.
目前语文教学界关于教学改革的讨论既然局限于语文教学的表面现象作是非之争已经没有多少真理性可言,甚至错把真理当谬误,那么,它势必深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的教改中,语文学科领域出现了不少错误倾向。非科学的语文教材观,是导致这些错误倾向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应当围绕“认识语文教材”、“钻研语文教材”、“使用语文教材”,对非科学的语文教材观进行具体深入的评析,指出其错误所在,以便提出解决办法。在当前新课改大背景下讨论语文教材观决非多此一举,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语文教材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教材观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2.
祁加领 《甘肃教育》2007,(3S):22-23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曾下断语:“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自我变革和有益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联系《语文课程标准》,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教学行为和理念,进行了反思、实践。其中,紧扣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人文性"和"工具性",有很多教育专家和名特优教师都有独到的理解,也由此进行了积极的教育教学实践。然而,我认为在积极落实语文课程中,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重"得意"轻"得言"的现象。这将弱化语文课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对小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有极大的影响。为此,我们要审视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态环境,分析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并试图从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课程观的理解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中思考、探寻解决这种问题的途径、方法及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既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之辩,更有“语文败给了英语’,之说,甚至还有“语文教学误尽苍生”的指责。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研究对象之争主要有现象对象观和问题对象观,其中现象对象观内在推演的逻辑蕴涵从现象到本质再到规律的推理过程,问题对象观内在逻辑思路可概括为从问题(矛盾)到本质再到规律或从问题到矛盾,再到本质,最后通达规律的推演进程。据此分析现象———问题对象观中关于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之表述所折射出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之间用和连接的逻辑问题,在理清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重点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6.
职业技术教育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我们也看到,职高在校生中存在厌学现象,教学成绩提升比较困难等等诸类问题,本文试图从文化课的语文教师本身、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语文教学方式、教育手段等入手,寻求如何提高职高生语文成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之所以长期高耗低效 ,归根结底是语文含义观不科学。语文就是我们的母语即汉语。汉语只是散嵌于思想和话语文章中的语词文字 ,而不是思想和话语文章。只有始终如一地明确和坚持语文的这一内涵或者说本质 ,语文教学的理论大厦才有坚实的根基 ,语文教学中种种悬而未决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全球化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的语文教育带来了影响:电子媒介冲击着传统的语文阅读观;当今文化走向的失衡和畸形使语文教育走向边缘化;多元文化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应注意以下几点: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贯彻"和合"观与"和而不同"观;语文教师须从"经师"转换到"人师";防止语文教育中的"顾此失彼"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一]汉寿龙潭桥小学语文组学生在语文习作中,最容易犯空洞的毛病。往往在紧要关头一笔掠过,说得不具体,不明确。写人物则习惯写点表面的情态,一般不会通过人物的活动和事迹来表现人物。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小学生写出什么文学创作来,但是,学会具体的写人写事则是完全应该的。最近,我校胡韵帆老师在一次作文指导课上,针对学生的这一缺点,组织学生学习写人物,从效果来看,尚属成功。原来,学校自从加强了对同学共产主义的品德教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之所以长期高耗低效,归根结底是语文含义观不科学,语文≠语文学科,语文就是我们的母语或者说国语即汉语。汉语只是散嵌于思想和话语文章的语词文字,而不是思想和话语文章本身。只有始终如一地明确和坚持语文的这一内涵或者说本质,语文教学的理论大厦才有坚实的根基,语文教学中种种悬而未决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