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由于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解题时常常无从下手.下面介绍几种特殊的解题方法.一、排列条件法.例1.小明读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1/5,第二天读了10页.这时,剩下的是已谈的3倍,这本故事书一共多少页?分析解答:根据题意排列条件如下;1/5 10页 1/5×310 ×3(页)这样,不难看出40页(10 10×3)占这本书的(1-1/5×3).这本书的总页数为:(10 10×3)÷(1-1/5×3-1/5)=200(页)例2.一桶油,第一次倒  相似文献   

2.
在许多分数应用题中都会遇到单位“1”的问题。根据题目条件正确使用单位“1”,能使解题的思路更清晰,方法更简捷。现举几例加以分析。 1、小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12还少5页,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15还多3页,还剩206页没有读,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相似文献   

3.
读书迷     
冬冬是个读书迷,他用5天的时间读了一本200页的《趣味数学》书。他第一天读了12页。后来,他越读越爱读,一天比一天读的页数多。第三天读的是第一天、第二天读的页数之和;第四天读的是第二天,第三天读的页数之和;第五天读的是第三天,第四天读的页数之和。同学们,你们知道冬冬第五天读了多少页吗?  相似文献   

4.
一、用线段图解题例1 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8多6页,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6少2页,还剩166页没有  相似文献   

5.
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经常采用提供“条件”进行“搭配”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地发散开来,然后通过归纳、总结进行收敛,引导学生得出解题规律的办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先出示以下条件: “李小红看一本故事书,①第一天看了16页;②第二天看了20页;③还剩下44页没有看。”要求学生根据第①~③个条件,提出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并分别算出它们的结果。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计算出来的结果,教师继续接上面的条件板书:“④前两天共看36页;⑤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4页(或第一天比第二天少看4页);⑥剩下的比第一天看的多28页;⑦剩下的比第二天看的多24页;⑧这本书共有80页;……”这是第一组“条件”。  相似文献   

6.
一、用对应法解题在解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对应的方法是建立在分数应用题的“量”与“率”对应基础上的。正确地找出题中的“量”所对应的“分率”是解题的关键。例: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4,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6页,还剩20页没有看。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把这本故事书的总页数看作单位“1”,要求这本书共有多少页,就要求出20 6=26页的对应分率,根据条件可知26页的对应分率是:1-1/4×2=1/2,  相似文献   

7.
毕业复习时,可以范例引路,通过一题多变与一题多解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结构,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一、范例引路,一题多变 1.不断变化习题的问题或条件,进行列式练习,可以促进学生掌握解题规律。如: (1)一本书共180页,小明第一天看全书的3/10,第二天看全书的1/3,( )? ①两天各看多少页?②两天共看多少页?③还  相似文献   

8.
一、"无"中生"有"--假设法 假设法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作出某种假设或赋予"具体值",然后进行推算,对数量上出现的矛盾适当调整,以求出原问题的答案的解题方法.常用的假设法有条件假设、问题假设与情境假设等.  相似文献   

9.
“假设法”对于一些数学问题,特别是竞赛题有着以简驭繁、化难为易的功效。使用“假设法”常可以使我们在解题时能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顺利获得解题思路。下举几例说明。 一、用“假设法”解归一问题 例1.8台织布机15天织布36000米,照这样计  相似文献   

10.
部编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55页例2是:一本《我们爱科学》有98页。冬冬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8页,剩下的第三天看完。第三天看了多少页?(下文简称“例2”)一位老师在教学这题时,问学生:“这题的条件是什么?”学生答:“这题的条件是:一本《我们爱科学》有98页。冬冬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8页。”老师给予了肯定。这位老师在分析这题时讲:“《我们爱科学》这本书有98页,去掉第一天和第二天看的页数,剩下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数学课上,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页数的1/6。第二天看了全书页数的1/4,正好是60页。还剩多少页没看完?”课堂上,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不同的解法,有的同学是这样解的:  相似文献   

12.
“假设法”是一种解题思路或称思维方式。就是在解题时先假设几个不等的量相等,或者先假定要求的一个未知量是题里的某一已知量,或者假设几个不同的量都是同一种量;然后按照题里已知条件推算,推算的结果往往与题中相对应的已知量不符;最后加以适当调整,就可得出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13.
季腾飞 《教师》2014,(28):116-116
正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数上册第91页例2用"假设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编者精心设计,图文并茂,画了大船、画了小船,还用符号表示人的个数。但是通过与一线老师交流,多数人反映,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一是会与替换法混淆,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只会假设,解题过程却无从下手,甚至有的年轻老师也会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及与学生交流,认为假设法问题的重点也是难点不在如何假设而在于如何调整方案中大小船的数量,重在由每一种假设而产生的过程的调整,大小船一共10只,可以产生假设的方案有11种,(见下表)。  相似文献   

14.
【题目】淘淘读一本书之前,估算了一下:如果每天读50页,需要7天;如果每天读80页,需要5天。结果他每天读的页数与读完这本书的天数正好相同,他每天读多少页?  相似文献   

15.
[题目]林林读老舍先生著的《骆驼祥子》,第一天他读了84页,正好是这本书的(3/8),第二天他读了剩下的(2/5),第三天他正好读完。问:第三天林林读了多少页?  相似文献   

16.
有些应用题,给出了一个未知数经过若干次运算变化后得出的结果,要求这个未知数。解这类题应从最后得出的结果出发,按照原题计算顺序的相反顺序进行逆运算,这种解题方法叫还原法。例1一个数除以2,减去15,乘以4,再加上10,得150。求这个数。分析与解:用还原法解答,采用上述方法,加上10得150,就是150-10=140;乘以4得140,就是140÷4=35;减去15得35,就是35+15=50;除以2得50,就是50×2=100。列综合算式就是眼(150-10)÷4+15演×2=100,这个数就是100。例2有一条绳子,第一次剪去一半多0.8米,第二次剪去剩下的一半少0.4米,最后剩下2米。这条绳子原来长…  相似文献   

17.
应用题的结构是指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是: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既有着直接的联系,又有间接的联系。紧扣其结构训练,有利于克服单例教学的弊端,使学生通过少量的例题,学会解决两步应用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并题训练即将两道有联系的一步应用题,合并成一道两步应用题。如:“一本故事书95页。小红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2页,剩下的第三天看完。第三天看了多少页?”可以先出示两道连续性的简单应用题:1.一本故事书,小红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2页,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2.一…  相似文献   

18.
“假设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多地方运用了假设的思想进行解题。下面就具体的事例,谈一谈“假设思想”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运用。一、巧用假设思想,能使一题多解有些应用题叙述的是两件事,且混淆在一起,解题时可以把其中的一件事暂时假设成另一件事,从而使问题得到多种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解答应用题时,通过转换题中的条件、问题以及解题的方法,可使题目化难为易,迎刃而解。一、转换题中的情节有些题目可以运用假设或者联想改变原题的某个情节,使题中条件更为清晰。例1 一条公路,甲乙两队合做,10天可以完成,如果甲队先做4天,乙队接着做6天,则能完成这条公路的7/15。如果乙队单独修这条公  相似文献   

20.
分解质因数法是数学解题中的一种特殊解题策略。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往往需要把一些已知数分解质因数,以便于研究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关系,使问题化难为易,避繁就简。下面举例说明其解法。例1某文化书店有一种儿童读物,原价每本5元,后来降价几角钱出售,一天卖得书款共计235元,这天卖出这种儿童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