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什么是启发式启发式在我国源于孔子,在《论语》中孔子阐述了他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中,学生心求通而尚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孔子强调: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开其意;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不达其辞。就是说,要先让学生形成"愤"、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启发式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中,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孔子强调: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开其意;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不达其辞。就是说,要先让学生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然后才予以开导、指点,这就是"启发"。总之,启发式教学符合教学过程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各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3.
启发式在我国源于孔子,在《论语》中孔子阐述了他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中,学生心求通而尚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孔子强调: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开其意;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不达其辞。就是说,要先让学生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然后才予以启发、开导、指点,这就是"启发"。  相似文献   

4.
一、启发式教育思想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看望北师大学子时指出:有人认为启发式教育是苏格拉底的发明,其实应该是孔子的发明。孔子出生早于苏格拉底82年,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笔者认为,就当时条件而论,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语:心求通而未得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谓之悱)较之苏格拉底的谈话法、“产婆术”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因此,作为孔子后代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应该责无旁贷地发掘启发式教育的内涵,弘扬启发式教育思想,让世人更了解中国的这一文化瑰宝。这不仅是知识产权问题,也确确实实是当今课改的营养之需要。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现在所说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所谓“愤悱”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知怎么说的积极思维状态。此时学生求知欲最强烈,兴趣最浓厚,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愤悱”情境,充分利用“愤悱”态势,搞好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6.
1 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质 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法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启发”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以后,  相似文献   

7.
启发式教学已是广为人知的教学法,它由来已久,最早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不主张越俎代庖,他认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教师只须做一点提示性、诱导性、点拨性的工作,让学生最终自求其通、自求其能。二千多年来,许多教育家对孔夫子这一教育思想作出了不同的阐释,也各自加进去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构建起不同特色的启发式教学。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教育家们又赋于启  相似文献   

8.
人以群分,是从交友开始的。明朝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讲朋友有三种类型:“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这“三知”确实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9.
谈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孔子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 ,是进行思维的表现 ,教师要抓住良机 ,用点石化金之术 ,得当启发 ,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能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这正是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也是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的具体体现。启发式教学的内涵极其丰富 ,反映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的成败 ,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启发” ,同时也取决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思考  相似文献   

10.
浅谈启发式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应不拘一法,建构“愤悱“状态不能刻求固定的模式.启发式是变化的、丰富的、多样的,但有一点是不变的:不到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之时,师不“启“;不到学生口欲言而尚未言之机,师不“发“.无论是哪种教改模式的建构,启发式当是精髓.启发与创新是密不可分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启发学生尝试创新、感受创新,进而师生共同理解创新、享受创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启发”二字在我国源于《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郑玄作注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朱熹也作注:“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即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即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乃是教师当学生想弄通而未得,想说出而未能,即在他们“心愤  相似文献   

12.
小学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启发性启发式教学还是注入式教学,这是现代教学方法同传统教学方法的根本分歧。”采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应当做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纲领。什么叫启发式?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根据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曰开其意,发曰答其辞。这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好学生“愤”与“悱”的良机,帮助其把问题弄懂。因为学生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 :不到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之时 ,不启迪他 ;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 ,不开导他 .即是说 ,当让学生达到“愤”、“悱”这种边缘的状态 ,再去启发、引导 ,就能促成学生“领悟”,达到发现、创新的境界 .这是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的具体体现之一 .启发引导发现创新的教学模式就是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来达到“愤”、“悱”的状态 ,发现问题的内在因素 ,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明确问题的正确结论和应用 .习题的教学更能体现这一模式 ,下面是笔者对一道浮力习题教学的探讨 .题目 如图 …  相似文献   

14.
(一)概述 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有人作为一条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总之,它是相对立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学生在“心愤”(心求通而未得)、“口悱”(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教师给予“启”和“发”之意,可见在古代教学中就已经注意到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作用。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这就是:“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众论语·述而》)按一般的解释:“愤” 就是心求通未得而有激愤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达之貌。“启”是开其意。“发”是达其辞。“复”照朱熹的解  相似文献   

16.
启发式教学的提出与探讨,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远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名言。历代的学者对此又作了许多卓有见地的阐发,如南宋的朱熹阐述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他还转引程颐的话对比地阐发说:“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近几十年来,我国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如叶圣陶等人曾对启发式原则作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叶老告诫我们说:“教师之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所谓“愤”,就是当学生心求通而未达的时候才去开导他;所谓“悱”,就是当学生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才去启发他。那么,在启发式教学中应如何主动地引导学生“愤”、“悱”,着力于“愤”、“悱”状态的构建呢?试作肤浅论述。(一)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愤”、“悱”状态  相似文献   

18.
一、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实质  “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中“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其本义包含四个基本观点 :其一 ,“启发式”教学要选择最佳的施教期。所谓“愤、悱”。按朱熹的解释 :“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状 ;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 ,发谓答其辞” ,即学生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 ,很想说清但又无法说清。处在这种“愤、悱”心理状态的学生 ,其大脑思维异常积极活跃 ,也亟须教师引导。如果教师此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和“发”的引导 ,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一、自主学习的依据正如陶行知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启发式教学应成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论语·述而》中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就很能体现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最集中的体现是他对曾皙的引  相似文献   

20.
甲 在课堂上,常常由于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所提的问题就被说成这堂课启而不发,你对这种提法有何看法?乙 我认为这种提法是对启发式的一种歪曲理解.这种理解客观上成为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大障碍,因此有必要加以沌清.在我国,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郑玄解释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朱熹又解释说:“愤者,必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换成现在的话,愤是学生积极思索而不能通,悱是学生想表达而又表达不出.启、发是指教师所作相应的指导.把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看作启而不发,是把启误以为提问,发误以为学生有了答案,因此这样的提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