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包小平 《成才之路》2013,(17):73-74
学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叶老早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从阅读教学来说,它的任务正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在课文这个"例子"中理解、感悟、积累语言,并学会运用。  相似文献   

2.
精读课文相当于老教材中的讲读课文或称为重点课文,它是阅读教学的主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精读课文就是教方法、教规律的课文,相当于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小学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些能力和方法主要靠从精读课文的学习中获得.要提高精读课文教学的实效,其核心环节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杨玲 《广西教育》2013,(26):63-63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是启迪学生阅读和作文智慧的一把金钥匙。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大多是集丰富的思想内涵、出色的写作技巧、独特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佳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把作文教学贯穿于阅读教学中,把解读课文与写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方法。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  相似文献   

4.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我们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应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阅读理解能力题占60%,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训练,改革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5.
郭根福 《江西教育》2010,(10):18-19
精读课文相当于老教材中的讲读课文或称为重点课文,它是阅读教学的主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精读课文就是教方法、教规律的课文,相当于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小学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些能力和方法主要靠从精读课文的学习中获得。要提高精读课文教学的实效,其核心环节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我们进行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应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阅读理解能力题占60%,这就进一步提醒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  相似文献   

7.
打开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我们会发现这套教材阅读板块改为主体课文和快乐读书屋两个部分。这个改动体现了教育思想的根本性改变。第二、三学段阅读板块由主体课文、快乐读书屋、选读课文和“阅读资源”共同构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体系,共同担负着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任务。主体课文是在教师指导下细读,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8.
如何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解读课文,  相似文献   

9.
一、"读写结合类课型"的价值追求语文教材是教学中的"例子",是一种范式。我们进行"读写结合类课型"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学好教材这个"写作范式",以确实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学生在阅读课文这个"例子"的同时,可以形象懂得某一类作文该写些什么,该怎么写。小学生具有较强的表达欲望,学习了课文中的语段,让他们模仿课文例子,  相似文献   

10.
打开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我们会发现这套教材将阅读版块改为主体课文和快乐读书屋。这个改动体现了教育思想的根本性改变。第二、三学段阅读版块由主体课文、快乐读书屋、选读课文和“阅读资源”共同构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体系,共同担负着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任务。“快乐读书屋”,是围绕单元主题设计的独立或半独立的阅读园地,是对主体课文的补充、丰富和拓展。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之一,“快乐读书屋”旨在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开阔视野,使他们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读的训练,巩固和运用有关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以此为指导,我采取"精用教材,选身边素材"的教学策略,进行"以教材为例子,优化习作教学"的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一、以教材为例子,进行语言感悟一个人要学会写作,首先必须学会如何读懂别人的文章。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我着力训练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基本程式为:(1)初读课文,让学生:①知道文章写了什么;②给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注上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注音识字 ,提前读写”实验的阅读教材安排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文。目的是要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教给他们阅读知识与方法 ,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 ,还要在阅读中培养识字能力。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扩大知识面 ,发展语言和思维 ,进行思想品德和审美教育。现仅就精读课文教学谈点认识。精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主体 ,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 ,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所以 ,精读课文教学必须要学生掌握学习目标、训练层次、重点和难点、学习方法等 ,强化…  相似文献   

13.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因没有好的写作素材而大费周折,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有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蓝本.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可将写作训练巧妙地渗透于阅读教学中,这样做不仅可以沟通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基本功,提高写作水平.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呢?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操作性较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可见,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渗透写的训练是非常必要。可是,不少教师的阅读课教学往往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感悟,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对课文写作方法的归纳与提炼,同时也忽略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因写作训练少而难以提高写作水平。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改变这种"重内容分析,轻语言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写"融入阅读课,才能更好地完成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写作能力也获得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通过阅读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与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小学阶段进行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它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或课文借用,或课外引进,或内容挖掘,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读懂一篇篇课文,而且要使学生学会怎样读懂一篇课文。前者是“读懂”,理解课文;后者是“会读”,掌握方法。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能力的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过去在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语言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英语课堂教学的中心围绕着语言知识的讲解、句法的分析以及解题技巧的培养。以阅读能力为例:过去的课文教学很少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教材只为教师提供讲解句法结构和词汇的例子,学生学习文章往往是为了  相似文献   

19.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我们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应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阅读理解能力题占60%,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训练,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使精读与泛读紧密结合,强调独立阅读课文,旨在形成能力。每教一篇新课文时,先让学生用10—20分钟进行快速阅读,同时做课文的理解题,然后,再按精读要求,给学生指定段落,让他们自己研究主要语言点,鼓励他们提问和讨论,以求弄懂。精读也全是由学生自己去研读。改变了那种课堂中从泛读到精读,全由教师包讲到底的局面,使学生  相似文献   

20.
耿昆巍 《广东教育》2007,(7):115-115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实践.阅读必须注重过程,让学生自己走过一段从不懂到懂,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路.教学绝不意味着教师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交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