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齐鲁大学是近代时期外国列强在华设立的文化机构之一,是传教士移植西方教育制度和教学管理模式在山东境内创建的不同于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综合性教会大学。齐鲁大学在学校管理、师资结构、教学管理、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借鉴了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办学模式,制定严格而高效的教学管理措施以保障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传播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顺应了中国近代化运动演化的历史潮流,启迪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近代中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留学日本的热潮。数以万计的留日学生回国后,成为近代中国学习日本和西方先进文明的重要媒介,不仅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教育向着近代化方向发展。他们传播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译编教科书,解决了兴办新式学堂急需教材的燃眉之急,也把许多新词汇、新术语传入中国,促进了教育内容的近代化。他们在教育行政机关任职和在学堂任教,尤其是创办新式学校,对近代中国兴办新式学校和进行资产阶级教育改革,确立资产阶级教育体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近代留日学生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艰难地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3.
留学生作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衍生物,是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动力。河南地处中原腹地,留学教育虽发展缓慢,但仍有大批留学生远赴异国探寻救国真理。学成归来的留学生大都投身于河南的教育近代化进程,他们或大力宣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或努力建构新式的教育管理体制,或投身于新式教育的推广工作,促进了河南传统教育的近代转型,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河南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大量匮乏。为填补新式学堂尤其是师范学堂的师资空白,清政府聘请大批日本教习来华。他们来华后,不仅承担新式学堂大部分课程教学,还积极参与到新式学堂的建设中,推动中国近代教育学术萌芽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日本教习的来华背景以及在华教育学术活动,从而阐明日本教习在中国近代教育学术发端中的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5.
清朝末年,外国教会在青州衡王府旧址上所建立的青州培真书院、青州广德书院、青州广德医院和青州医学堂皆为齐鲁大学的前身,是山东近代教育最主要的发祥地。本文以外国教会原始史料为基本素材,对山东近代教育早期历史进行了考证,理清了外国教会在山东从开始办学到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本考证澄清了历史事实,再现了青州和山东的历史辉煌,评价了历史人物的功过,补充和丰富了山东近代教育的历史资料,对记史、教化、资政、鉴古知今,服务当代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化对山东人性格具有重要影响,齐鲁文化各组成部分相互影响、吸收、发展,融合后映射在山东人性格之中。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50年代,安作璋先生即开始从事山东地方史与齐鲁文化研究,先后发表了《山东古代社会初探》、《历史上的山东》与齐鲁文化研究等系列论文、并主编多卷本《山东通史》、《齐鲁文化通史》、《山左名贤遗书》等书。其主要贡献,一是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今各种史籍的编纂体例,创立了编纂地域通史的新体例,为地域史研究开了先河;二是提出齐鲁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基本特征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三是对保护、整理、研究山东地方文献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山东是经济大省 ,同时也是文化大省、教育大省。“齐鲁文化”、“孔孟之乡”成为山东的独特标志 ,这种文化和教育传统如此紧密地与地域相联系的情形是不多见的。生为齐鲁儿女 ,长在孔孟桑梓常成为山东人引以为自豪的“资本”。但是 ,我们———即使是一位教育工作者 ,对齐鲁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源流、对源远流长绵延递嬗的山东教育的发展情形又知道多少呢 ?我们早就期盼能有一部系统介绍山东教育沿革的著作问世 ,因为我们知道文化与教育是密切相联的 ,欲溯文化之源 ,必理教育之绪。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东教育通史》是山东师范大学和曲…  相似文献   

9.
立案,是中国教会大学发展史上的特殊事件,也是教会大学改革调整的重要标志。而齐鲁大学,前身是中国最早的基督教高等教育机构一登州文会馆,后来发展成为基督教会在全国的十三所重点教会大学之一,同时又是山东省唯一的一所教会大学。如果自1862年狄考文设立登州文会馆算起到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大调整学校被取消,齐鲁大学则整整存在了90年的时间.它为山东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对齐鲁大学“立案”的探究,对于我们了解这所大学的历史,明晰它在特殊历史时期的转变,以至对我们今天的高校改革与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晚期桐城派作家个体的认知虽有一定的差异,但存在一个整体的框架,并符合时代的潮流。虽然他们没有认清清朝衰败的实质,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但是他们积极的教育实践在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私立职业学校发轫于清末新政之后,至民国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近代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办学者教育理念的开放性、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和实用性以及生存基础的脆弱性等基本特点。民国时期私立职业学校对于促进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中国人赴日留学的大潮中,鲁籍留日生人数众多,清末时便成为仅次于直隶的江北第二留日大省。进入民国时期,赴日留学的人数仍稳居江北各省的次席。据现有的资料估算,民国时期山东约有1400人负笈东瀛。便利的海路交通、早期留日生的宣传鼓动、自身发展的需要与抗日救亡的驱动等,是促使山东学子在中日关系波澜丛生、风波迭起的背景下仍把日本作为留学首选国度的主要原因。鲁籍留日生除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外,也因山东特定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而呈现出一些独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除了教会大学以外,外国人还有不少以个人、集团或政府的名义,对华投资兴办大学。这些大学的创办虽然出于投资者不同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和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他们引进和利用外资及先进的教育资源,增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实力;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学习外国文化,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了中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教会学校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大批教会学校,它们经过产生、发展进而走出成熟。教会兴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教布道,或称之为“以学辅教”,但教会学校的出现打破了国人陈旧僵腐的教育观念,对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发出了猛烈的挑战,展示了新式教育的美好前景,并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江苏省政治地位重要,经济实力雄厚,文化教育发达。这期间有三类江苏人与东南亚的华文教育关系密切:革命者亡命东南亚从教,其中有的人在国外暂避一段时间,又回到国内继续从事革命事业,有的人则终老东南亚;志愿者远赴东南亚支教,这类学历较高的专业教师,通过亲属乡邻关系,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培养侨生的生存能力;当政者考察东南亚谋教,他们通过多方调研,帮助政府确定华文教育的大政方针,为华校的教材建设贡献心智。这三类人都对东南亚的华文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与蒋梦麟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与蒋梦麟是师徒、同乡,具有相近的文化和教育背景,均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在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方面,具有前后相承的紧密联系。高等教育实践方面,师徒相继、蔡规蒋随,共同成就了北大的现代声誉。高等教育思想方面,从“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学术至上”的大学理想,到“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模式,蔡元培开风气之先,蒋梦麟则坚守余绪,共同为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在中国高教领域生根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引步到政治起步——论香山买办文化与中国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降,中外商通,香山居地域之利,得风气之先,买办阶层最先兴起。他们躬身中西贸易,内化了"商战"的理念,揭橥了近代"工业化"的真谛,成为晚清及民初"工商立(救)国"的有力倡导者和实践者,是为中国早期近代化运动的先驱。香山买办感悟西方文明的优长,寻找中西之间的差距,为缩短中西方文明的差距架桥铺路。通过实践与总结,中体西用与经世致用互动升华,逐渐成为知识商人群体中的新生力量,重置了传统中国"士农工商"的社会排位格局。他们兼融中西文化内涵,凸显"中西合璧"的韵味,改变了中国社会心理与价值取向,在"中转"欧西文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向西方传播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前驱和中介,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文化移植起了首开风气的重要作用。他们关注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揭示了中国近代化的路向,不失为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贵阳教育在曲折中发展。在民国的最初十四年(1911——1934),由于军阀连年混战,贵州教育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1935年,国民党开始控制贵州,贵州政局趋于平稳,贵阳教育开始恢复发展;特别是抗战时期,贵阳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西南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更为突显,加之内迁大学的示范作用,贵阳教育进入较快发展时期,促成了现代教育体制的形成,引领贵州现代化教育潮流,对促进贵州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文君 《科教导刊》2021,(2):105-107
齐鲁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与核心,挖掘齐鲁文化的理论内涵和当代价值,探讨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山东地域文化特色优势、促进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推动齐鲁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的融合与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