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柳宗元在《非〈国语〉》中,从义理的角度具体在以下方面伸长了大中之道:首先,在道德伦理领域,柳宗元认为,礼、信、忠、贤、孝等均本于大中之道;其次,于治道方面,发挥了大中之道中行仁义之德政的政治主张;另外,还主张崇礼明法之治道。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在《非〈国语〉》中,从义理的角度具体在以下方面伸长了"大中之道":首先,在道德伦理领域,柳宗元认为,礼、信、忠、贤、孝等均本于"大中之道";其次,于治道方面,发挥了"大中之道"中行仁义之德政的政治主张;另外,还主张"崇礼明法"之治道。  相似文献   

3.
《弟子规》中的孝道需要在中国传统历史和文化典籍整体视野中才能得到恰切深刻的理解,需要在孝之为道的通贯、孝之为道的整全和孝之为道的相感中回归孝道文本的底色,从而心平气和地还原《弟子规》的本来面目,在当代探索适合于中国人的孝道养成之路。  相似文献   

4.
田照军 《天中学刊》2011,26(6):113-115
《三略》是汉代一部著名的兵书,《武经七书》之一。它兼采儒、道、墨、法等家思想,全面论述了经国理军的政治策略和军事谋略。在战争观上,《三略》认为,用兵的目的是诛暴讨乱,不得随意发动战争,民众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主张收揽民心;在治军思想上,《三略》主张举贤任能、崇礼重禄、严明赏罚;在作战指导思想上,《三略》主张知彼知己、因敌而胜,柔弱刚强、兼而制宜。  相似文献   

5.
陆贾的《诗》学观,是一种致用的《诗》学观。他主张以《诗》治世,要求以《诗》来重建与维护当时濒于崩溃的君臣、父子等人伦关系,从而达到治世的目的。为此,他提出《诗》以仁义为本;诗生于道,诗言道;而此道即仁义之道,也即是人伦之道,进而提出孔子编定《诗经》以维护人伦之道等新的《诗》学观。这些新的《诗》学理念对董仲舒、司马迁等的《诗》学产生了影响,进而影响到汉代通经致用的《诗》学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在这个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论语》的记载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论语》文本中对“孝”阐释和分析入手,认为孔子“孝”理论是儒家“孝”道理论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对后来《孝经》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提出了尊道贵德的宇宙观与人生观,笔者认为这是老子和平思想的总纲。过去学术界都从纯理论角度,分析尊道贵德在宇宙论、人生论方面的价值与作用,笔者认为道家对宇宙与人生的论述体现了自然与人二者辩证统一的思想,但又落实于“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不仅阐明了道与德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揭示了“德”是基于自然而落实到“和平”。下文继之作了解释:“故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相似文献   

8.
战国是《诗》学的危急时代,危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时代对“诗礼”的排挤,二是来自诸子中的反《诗》学思潮。“竞利”“趋新”的战国时代使得传统的《诗》学被彻底的边缘化,而在战国影响最大的儒、墨、法、道四大学派中,除儒家外,其余三家或认为《诗》《书》蛊惑人心,主张焚毁;或认为《诗》是无用的糟粕,主张废弃:或认为《诗》只是一种知识,无补于治道。对《诗》均采取了一种否定态度。这使得《诗》学在战国的发展遭到空前绝后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相较于《论语》,《中庸》更加深入地探讨教育的基本问题,即人的认知能力的差异性以及认知能力的提升问题。《中庸》认为人存在认知天赋差异和认知态度差异。《中庸》依靠对“体察之知”的讨论,解决人先天的认知能力的差异问题,通过“体察之知”的方法克服两类认知差异后,人能够在现实性伦理生活中获得“体察之知”和德性培养。君子之道的内在把握和自觉实现依赖知行合一的体察认知而获得。而知行合一的体察认知依靠人在家庭生活中对孝与礼的情感制度认同而实现。《中庸》“体察之知”的培养模式是儒家教育思想区别于西方教育思想的特点。《中庸》关于认知问题的探讨是为其德性培育的教育理想服务的,即讨论智育的目的是德育。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19,(6):15-19
《民报》学人认为,排外有正当之排外与非正当之排外,中国人应该在国际法范围内进行正当的排外,所以中国人要想主张国际之权利,不可不知国际法。这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民报》学人更倾向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1.
《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被尊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对“孝”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释,融合了伦理、道德与政治统治秩序,是先秦儒家思想智慧的结晶。今天,传统孝道的内涵已发生了变化,但作为人伦价值的道德观,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2.
《孝经》是儒家传统经典十三经之一。《孝经》是在汇集先秦儒家”孝”思想的基础上而完成的。它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孝,如何行孝,以及孝道的重要意义等问题,构成了关于孝道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孝经》不仅开创了中华民族伦理发展史的新纪元,还是先秦儒家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如何运用《二十四孝》在家庭中开展孝道教育进行了探讨。强调要正面学习《二十四孝》内容,全面把握《二十四孝》基本涵义,正确运用《二十四孝》开展家庭孝实践。  相似文献   

14.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每个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品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孝一直被人们所传颂。为了更好地教导和约束民众的品德行为,古代统治者让民众学习《孝经》以便使民众明白要道的意义所在。通过探求《孝经》中《广要道章》的内涵以及主旨,进一步了解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导途径,从而得到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孝经》作为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传统孝道的一部经典著作,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孝的内涵及其内容、孝的功能以及如何行孝等一系列问题。传统孝道,不仅是维护古代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而且时至今日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在师范高校推行孝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教育效果,必须重视对孝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围绕着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挖掘孝文化资源。注意师范高校孝文化建设中软硬件的有机结合,加强孝文化研究的时代意识和学术引领,努力培养师范生孝文化资源开发和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陈澧早年秉承乾嘉考据之学,中年以后治学会通汉宋、以回归孔孟为旨归,力致于通经致用。他的《孝经》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东塾读书记.孝经》及《孝经纪事》两文中,具体表现为《孝经》为道之根源、六艺之总会;《孟子》与《孝经》多所发明;孔子为《孝经》之作者;《孝经郑注》的作者为郑玄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8.
“忠”、“孝”是中国古代两种最重要的道德观念,二者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基础。通常统治者往往更重视忠,但魏晋南朝却由于种种原因,忠孝关系倒错,形成了“孝先于忠”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虽然字数是其中最少的一篇,但自其问世以来,《孝经》所倡导的孝道观就对中国国民人格修养、伦理道德等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逐渐渗透到中国国民的灵魂和血液之中,并铸就了中国国民尊老爱幼、宽厚仁慈、重礼守法、尊君爱国等鲜明的民族性格特点;但《孝经》一味地提倡尚古守旧、泯灭个人权利的思想也对民族性格的养成产生了不利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以佛日契嵩《辅教篇·孝论》为中心,从契嵩的生平、历史背景、佛教孝道观的演变、对契嵩孝道观的分析和《孝论》的历史价值等方面入手,提出以下观点:⑴《孝论》既是对之前历代佛教孝道观的集大成,更是第一部系统的孝道观理论著作;⑵《孝论》在会通儒释方面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突出了佛教孝道观独特的地位和价值;⑶《孝论》注重世俗与出世、务实与求道的结合,影响了后世佛教孝道观的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