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江 《天津教育》2009,(2):40-43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然后对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分析。语文教师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模式对文章进行解读。南开大学的徐江教授显然对这种解读方式并不满意,因为在平时的阅读中,恐怕没有几个人按照上述的方式进行阅读,阅读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还是要通过对文章的解读来进行.为此,徐教授提出一种名为“摹状词解读法”的记叙文解读方法,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语文实践就是读写听说的实践,就是言语实践;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是在言语实践中培养起来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课题“渗透心育理念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心育理念的研究,主要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寻找道路。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语文教学为主,心理辅导为辅的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使知、情、意、行相统一。从“人本”思想出发,培养人、塑造人。整合校内外资源,融合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强调各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强调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强调学生的尝试亲历、做中学等,全方位地、长期地熏陶、教育、训练,把心理知识融化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致于完善。现将实施情况及思考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明乾 《成才之路》2023,(19):121-124
记叙文作为人教版语文教材课文选择的主要文体形式,其读写教学也同步成为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核心重点。文章以语文教材中记叙文的呈现特点为切入点,分析当下语文记叙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将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灰雀》一课作为案例,先以“六要素”的提取帮助学生在初读时构建对文章的整体认知,然后通过语境创设与情景模拟深化学生对事件叙述方式及内容的思考,最后通过人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并进行主题思想升华,实现对文章的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育,要的是唤醒学生的爱心,培养生命的意识,建立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爱,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本质所在。我更愿意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课文,实践课文。  相似文献   

6.
当下,关于智慧教育的研究如火如荼,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均涌现出大量成果,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困惑。研究从词源学、哲学等角度对“智慧”展开追问,尝试厘清其内涵,解析“智慧教育”一词的合理性,并释疑解惑。研究发现,智慧作为人的属性、特征,并非教育教学所能达成,智慧只能启迪,不可培养。由此可见,“智慧教育”在逻辑上不合理,这是智慧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过程中诸多困惑的根源。同时,对人工智能技术所营造的教育环境要保持足够警惕,它不仅不会促进人类智慧的发生,还可能事与愿违,很容易培养出大量丧失思考能力的单向度人。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成功地塑造学生的品格,完善学生的修养。古代教育的观念和思想则可以为中学语文教学所用,古代教育智慧是古代教育精华的结晶,可以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古代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格塑造等内容也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因此,古代教育智慧对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1年,新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发展,语文不再是作为技术性语言训练的工具,而是承担文化构建使命的文化主体,在这个层次,语文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的。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心修养教育,围绕的都是“人的发展”这个中心,关乎的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新课标的这一导向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同时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实践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在“理智取向”的驱动下,实践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因此,需要更新实践教学观念,实施全程教育实践,通过教师角色的全程体验,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理性精神。通过开展临床教学研究、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实践、加强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流、对话等实践教学活动方式,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0.
“实践教育”的教育观是:充分重视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提倡学以致用。通过创设既富有教学价值,又带有感情色彩的实际操作情境,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从而强化实践成果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教育”强调:真正的学问应当在不断的实践运用中体会、消化,进而形成能够灵活运用的个性化智慧。“实践教育”是佳木斯市实验学校根据第三届全教会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而进行的具体操作,是佳木斯市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虽然一切都还刚刚开始,但种种迹象表明,“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11.
“大语文”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发掘学生潜力是实施“大语文”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大语文”教育思想实践的基点。  相似文献   

12.
实践能力偏低,已成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明显“弱项”,增强师范生的教育创新意识和教学实践能力,是提高地方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培养师范生的从教能力和职业人格,要求地方师范院校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构建教师教育全程教学实践培养体系,通过全程化、系统化、多样化的操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形成学生的实践品格。  相似文献   

13.
艺文并举、身心和谐的“灵动教育”,是对当前小学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思想和模式。所谓“灵动教育”,即通过学习与活动,激发、挖掘、培养学生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活动,渗透在孩子成长与发展阶段中,根植于课堂教学系列化设计中,具有“灵活、民主、创新、智慧”四大要素。所谓艺文并举.即在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当前小学“文化教育”的基础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呼唤体验教学,理想课堂召唤体验教学,语文教育更需要体验教学。正如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体验”这个词语在语文新课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一共出现16次。可见,“体验”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的本质就是人的体验,没有人的体验就没有语文的生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的学习体验即学生那种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张华 《广西教育》2006,(5B):12-12
作为教师职业发展和专业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反思性教学是教师教育未来的必然学习和生活方式,反思对教学的精神导航和实践引领在于促使反思者体察教育生活并在理解之“道”的基础上建构科学的教育之“术”——既是技术,更是艺术,培养自身的教育智慧与教育良知,以达到教育实践的学理和智慧,促成教育角色的实现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于丽 《现代语文》2006,(8):20-21
《全同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新课程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  相似文献   

17.
构筑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应该是以精神培育精神、以情感点燃情感、以智慧启迪智慧的人文教育,包括对人文关怀和科学理性的培养。由此,我们针对现今语文教育如何体现“理解、沟通、关怀”三个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以构筑具有人文价值的语文教育为落脚点,在实践中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让语文教育真正回归主体,回归精神教育,回归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对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点。这一切需要教育的创新.而语文教育的创新也成了教育创新核心之一。同时,其创新的重点是课堂教学的创新。因此,提高学生语文的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语文教育教学过程就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那么,对课堂语文教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从语言的产生根源来看,语言是离不开实践的。思格斯指出:“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是惟一正确的解释。”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在于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而在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在慢教育的理念下,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回归教育的初衷一直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从内涵上解读,慢教育是以“拉长”思维过程,“放慢”思维脚步为目的的教育方式。从价值意义上解读,慢教育是课标、学生和教师必然的价值追求。从实践探寻的角度解读,慢教育的实施要从课堂教学的效度、深度和高度做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