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近年来兴起的“童年研究”热进行梳理,对比两种“童年研究”范式,呈现了“童年研究”的视角转向。传统“童年研究”受到发展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中“社会化”理论的主控,使得儿童的主体地位被遮蔽;而新“童年研究”以“新童年社会学”的研究为代表,将童年视为社会结构的形式和社会分析的基本单位。“童年研究”视角转向的背后反映出研究者对儿童认识的不断加深、社会发展对儿童人权的尊重以及对儿童研究伦理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一种坚持.需要拥有儿童视角。耶稣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孟子也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几乎一切的智者都会用敬畏的眼光看孩子。  相似文献   

3.
说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是“孪生兄弟”,是说两者在意义上都表示动作或状态在过去时间里已经结束,在使用时极易混淆。说它们“截然不同”,是因为在用法上它们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时态:一般过去时纯属“过去时态”,不涉及现在的情况;现在完成时几乎就是一种“现在时态”,谈到现在完成时,我们不仅想到过去,而且想到现在。通常如果我们用一个现在完成时的句子,我们也可以就同一状况用一个现在时的句子。  相似文献   

4.
Wish后面的that从句是一种虚拟语气的结构,一般用以表达不能实现或没有把握实现的愿望。这种愿望是“不真实的”。that从句可以是和现在,也可以是和过去相反的情况。因此wish后面的that从句不用现在时或将来时。 1.与现在相反的事实用过去时表示与现在相反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现代组织理论发展至今,经历了理性视角、自然视角与开放视角的演变.组织与环境的关系都是一个重要的论题。“高素质人才”和“信息技术”对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产生的影响过程.可以构建一种适合组织发展的有效而合理的模式,以适应多变的环境,并实现二者得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6.
《朝花夕拾》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回顾性叙述,在叙事视角上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叙述者从目前的角度来观察往事”的“叙述自我视角”和用“当时的经验眼光”来观察的“经验自我视角”;而“经验自我视角”在《朝花夕拾》中又具体分为儿童视角和成人以后的“我”的视角。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细致地区分和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用极具文学性的文字,完成了对人生的一次自我剖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一、区别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大卫·科波菲尔》(节选)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叙述.这里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可分为两种视角:成年的“我”追忆往事的视角和儿童的“我”正在经历事件的视角,前者是一种外视角,有着全知的特点(这种全知是相对于儿童体验视角的限知而言的);后者属于内视角,有着限知的特点.成年的“我”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普遍采用了童年视角,对诗化童年的描述实则是鲁迅对童年的精神留恋。通过对他真实童年经历的分析,可以看到,鲁迅的乡土小说在某种程度上痉其残缺童年的精神自叙传。  相似文献   

9.
儿童发展视角是一种以儿童为教育主体、重儿童发展质量与过程的视角,这一观点得到当前教育界普遍认同。然而,遵从儿童发展视角的教育实践并不一定就是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同一视角下仍然可以有不同的观照角度,所以学界有必要对儿童发展视角本身进行反思。就儿童发展视角的主体维度来说,教师是从儿童群体还是从儿童个体的角度看儿童主体;就其质量维度来说,教师是从“量”和“人才”的角度还是从“质”和“意义”的角度看儿童发展质量;就其过程维度来说,教师是从现在看未来还是从未来看现在来看儿童发展过程,都会引致完全不同的教育实践。只有从儿童个体的角度看儿童主体、从儿童最终能达到的发展高度及儿童从发展中获得的价值感与意义感的角度看儿童发展质量、从未来看现在的角度看儿童发展过程的教育实践才会是符合儿童发展视角本义与现代教育立场的教育实践,也才是新时代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教育应有的实践样态。  相似文献   

10.
认识理解儿童是教育儿童的前提.为合理地认识儿童、实现对儿童的深层理解和把握,儿童生活叙事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选择.文章通过对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伽达默尔等人的相关理论进行理路梳理,力图融合“成人的视角”与“儿童的视角”,探索一种特殊的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并以一则儿童生活叙事为例,分别运用三种视角进行叙事解构与重构,探索并探讨了运用儿童视角、在视域融合中进行儿童生活叙事的方法选择和实践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新范式,通过儿童的“天真之眼”来探索童年的秘密,是对儿童能力的信任和挖掘。本文从儿童视角的内涵以及儿童视角的研究进程两方面来把握儿童视角研究的发展背景;从理论与实证两个维度来剖析儿童视角的研究现状,全面把握理论研究中的儿童视角研究方法、研究伦理以及研究反思,实证研究中的儿童视角之朴素理论...  相似文献   

12.
从视角转换看"人家"的语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讨论人称代词“人家”的语义,认为“人家”既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或“他们”,这是其基本语义;也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指“你”,即具体语境下指称受话人,这是“人家”的临时语义;还可以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指“我”。运用视角转换的理论.解释了“人家”多重语义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黄进 《中国教师》2009,(11):7-10
<正>一、儿童观的不同视角童年可以是一种科学事实。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发展足以支撑这样一种立场。当我们采用客观的、科学的态度去审视童年,我们会注意它那发展的自然轨迹,那在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之中保持稳定的和普适的内在规律。无论你对它的好恶如何,它发展的节奏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讨论小说《黑暗的左手》中主人公金利·艾的两种叙述视角及其互动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两种叙述视角之间的互动促进了过去和现在的融合,主人公从彼此陌生到理解、从互相排斥到接受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萧红在创作时喜欢运用儿童视角,她对这种视角的偏爱和成功运用,是与她的个性、童年情结和艺术创造性分不开的。纯真、善良的个性品质,深刻、鲜活的童年记忆,真切、细腻的童年体验,构成她儿童视角文学创作的深层动因,也是她的作品独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6.
教师是一种悖论性的社会角色,这一问题的追询首先应以基于“事实陈述”的社会学提问方式来进行。基于“实践规范”的教育学提问方式或基于“价值辩护”的哲学提问方式造成了论题的置换与方法的歧用———把“教师社会属性”的实然判断置换为“教师应起社会作用”的应然追求,把事实判断的方法引入价值选择的歧途并进而将二者彻底扯裂。结果,三种视角的“对话”就失却了意义平台和言说规则,自然也就成了各说各话;游离事实分析的实践规范大抵为纸上谈兵,割裂实然判断的应然追求不过是梦里求真。教育研究中,不同视角既要持守阵地和品格以便发挥各自特色与功能,又需加强借鉴和融通从而达致彼此互济与共荣。  相似文献   

17.
一、“used to+动词原形”表示一种过去的习惯,过去的例行活动或方式,一种与现在情况相反的过去状况,现在已不存在,意为“过去常常”;would强调过去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动作,是完全过去的事情,同现在没有关系。would只表示重复的动作,不表示状态。例如:  相似文献   

18.
梦回呼兰河——简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拟儿童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红的《呼兰河传》运用拟儿童视角,即儿童纯真与成人理性相糅的视角,去观照自己已逝的童年家园,用纯真的语言表现童真童趣,透过儿童的心灵世界来窥探百味人生,隐含着作家深切的悲哀和苍凉的况味,充溢着一种成熟生命对人间冷暖的关爱,从而走向一种超越的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19.
“限知视角”主要指读者只能通过小说叙述者或人物的个人视角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翻译是一种再创作,难免会对小说的叙事进行操控性的重写.由于不同的视角会传达出不同的美学信息或主题意图,引发不同的情感反应,因此译者需要充分重视原小说中易于混淆的“限知视角”,尽量减少翻译过程中的视角偏差.此文以《草原日出》和《喜福会》的译文为例,探究译者应如何把握第三人称叙述中两种不同的“限知视角”.  相似文献   

20.
童年视角书写是一种叙事策略.它借助儿童生命本真的存在状态,呈现真实的成人世界,实现“去蔽”还原的功能,还世界一个本来面目.余华的很多小说采用了这一叙事手法,正是借助这一特殊功能,来表现对人性的深层揭示,展现出一个暴力虚妄的世界.同时利用了这一叙事特征的复调功能,实现了对现实的有力批判,从而表达了作家对生命的热爱和责任的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