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舞叶话隶属于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中原官话,它有一个最常用的助词"哩"[·li],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它既可作结构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的/地/得";又可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语气助词"呢";还可作时态助词(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态、状态的持续.文章以舞叶话为例,说明中原官话同普通话的语法是有一定差异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与普通话结构助词"的、地"相对应的闽南南安方言的结构助词"其",着重描写"其"的连用格式。采用的例句和标音以泉州南安水头话为根据。与普通话结构助词"得"对  相似文献   

3.
祁东县东区话里有一个"格",基本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可以作结构助词、时制助词,并在句尾表示语气.  相似文献   

4.
阳新方言中的"得"有动词、介词和助词等十几种用法.其中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有两种情况:一是"动+得+来/去"结构中的动态助词"得",文中暂称其为"得1";一是句末助词"得",文中暂称作"得2",本文主要分析了"得1"和"得2"的意义与用法,并将其与普通话的"着"和"呢"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阳谷方言中有一个分布和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哩",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本文揭示了怂"哩"作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和固定格式的功能,以此说明它和普通话中的语法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莆仙方言与普通话"得"相对应的结构助词。在对大量语言材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语法学和语用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对其助词标记在各种语言结构中的分布情况尽可能详尽地描写,深入探讨其语法意义和用法特点,从而展现莆仙方言的语法特色。  相似文献   

7.
《湘南学院学报》2018,(3):69-73
郴州方言的"得"有些义项和用法是普通话所没有的:语气词"得"类似于普通话语气词"嘛";副词"得"主要表强调,相当于普通话的"都""才",还可以在分句中起连接作用;助词"得"表达"先时、歇后、暂时、条件"等意义,在普通话中没有相对应的成分。  相似文献   

8.
"面汤"与"面水"是现今南方方言区普遍使用的两个方言词,一般对应于普通话的"洗脸水".我们知道,普通话中的"洗脸水"是指"用于洗脸的水",一般是不分冷热的.  相似文献   

9.
华蓥话的动态助词"咖"表动作完成,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主要有"V+咖"、"V+咖+O/C"、"V/A+咖了"、"V+O/C+咖了"、"V+咖的"、"V+咖+O+的"句式.现代汉语方言完成体助词"咖",多集中在湖南方言.对"咖"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华蓥话与湖南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从历史文献中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10.
祁东县东区话里有一个"格",基本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可以作结构助词、时制助词,并在句尾表示语气。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中的虚词"隹"与"叀",是两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虚词.它们的词性较为复杂,可作副词、介词、助词,其语法意义也比较多样.尽管后来它们合并为一个虚词,但在甲骨文中,它们的作用则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15,(12):23-27
两岸客家话中体助词"等",相当于普通话动态助词"着",表示动作的持续和进行。通过归纳了它的表现,揭示了它的语源,认为它来自表示进行和持续的体助词"紧",是"紧"语音演变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完成体的意义比较宽泛,有的表示动作、行为、事件成为"现实",有的表示状态发生了变化。原州区回族汉语方言中,表示完成的体貌助词是"咧",相当于普通话的完成体助词"了",本文将对原州区回族汉语方言中的表"完成"的体貌助词"咧"做一描写。  相似文献   

14.
新立话是钦州市的一种重要方言。新立话的助词特点饶有特色,结构助词有:箇[ko42]、堵[tu24/tu33]、咁[kum24]、得[t□k4],主要对应普通话的结构助词"的、地、得";动态助词有"紧[k□n24]、住[t□hui42]、了[liu22]、齐[t□h□i33]、过[ku42]、□[h□24]"等,主要对应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按语气分,句式的特点与普通话一致,但使用的语气形式有差别;典型的复数助词的标志是"队[thui42/th口i42]"。  相似文献   

15.
鄂城方言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表示程度的方法即"V/A个死",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V/A死了""非常/很V/A".本文主要从语义涵盖、句法分布、句法功能、句法特点等方面对其进行考察,并对其来源做出推测.  相似文献   

16.
山西离石话助词"来"、"得来"的特殊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汉语虚词系统中"来"作为助词的用法很普遍,随着语言的发展,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来"的这种用法已经消失,但在很多方言中尤有保留.前人已有关于"来"作为助词在吴语、四川方言、陕北方言等中的用法的论证.考察助词"来"、"得来"在山西晋语离石话中作为事态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的特殊用法,以揭示其与近代汉语的关系,为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过程提供一点线索.  相似文献   

17.
新绛方言属河东方言绛州小片。普通话无将来时制助词,但新绛方言中的“家”字可作将来时制助词,其用在动词(动词短语)后表示将来时态,且和进行时态助词“着”过去时态助词“过”“了”整齐排列,形成新绛方言完备的时制系统。此外,新绛方言的“家”字受整个句子声调影响在疑问句后音变为“间”,祈使句后音变为“价”。这是一种共时现象,而非其他专家所说的历时现象。  相似文献   

18.
普通话中附着于动词性成分后表完成的助词"了"在湖南炎陵客家方言中有四种形式,分别是"哩,嗨,嗨哩,了",他们的用法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动态助词"过1"表示"发生并终结于过去",其频率可为"一次或一次以上",包含"时"、"体"以及"频率"等三个方面的语法意义。动态助词"过2"也表示"发生并终结",但与"过1"不同的是,"过2"既不表"时"也不表"频率"。与"了"共现的动态助词"过"是"过2"而不是"过1"。  相似文献   

20.
贵阳方言动词体貌的各种格式都是通过动词与动态助词(包括一些词义已经虚化的动词)进行组合而构成的.本文主要讲解贵阳方言动态助词"下[xa31]"与普通话中"下"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