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夫之的《南岳赋》共3376字,它涉及到南岳衡山的形胜分野、历史人文、动物植物、山泉瀑潭、坛洞石窟、景观建筑、宗教传说等诸多方面,涵盖了南岳衡山的自然与文化的全部。其中有关南岳宗教的文字295字,基本上叙述了古代南岳衡山佛道二教的宗教典故,可以说是一部南岳宗教简史。  相似文献   

2.
南岳古镇历史久远,具有封禅、祭祀、商贾等传统文化特征,是佛、道、儒三教共存之地。根据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及其GIS技术的研究方法,标示和识别了南岳古镇景观的基本文化特征。研究表明"寿岳文化"是南岳古镇的主体文化基因,也是千百年来驱动南岳古镇不断发展的主导文化因子。此外,茶文化与佛、道、儒共存的宗教文化特色也是南岳古镇重要的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一切宗教都接受人们的损赠。这种损赠包括有形的损赠和无形的损赠。历史上对南岳寺庙的损赠先后出现过四次高潮: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代、明清时期。南岳寺庙的损赠除了以自愿的形式损助外,还有一些带有某些强迫性质的非自愿损舍。在向南岳寺庙进行损赠的同时,寺庙本身也普施于民众进行赈济。于是,南岳寺庙不仅要向信众们进行“法施”,而且还要向信众们进行“财施”。  相似文献   

4.
在"三言二拍"中,有大量关于佛道题材的描写,其中对于佛道两教的宗教场所寺庙道观,也相应有很多显现。而小说中的寺庙道观,也已逐渐由传统的精神寄托的有崇高感的场所,变为了信徒与众生相交相与,进行日常生活各种活动和僧尼道士们进行满足自身欲望的场所。  相似文献   

5.
以佛道二教为主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其对现代休闲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藉助于宗教休闲文化可提高休闲活动的创造性与建设性,克服非积极的休闲方式带来的负面效果;二是宗教休闲有助于改善休闲者的健康状况,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发展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的现代宗教休闲,应遵循如下原则:以服务社会大众为根本宗旨;与传统宗教的现代转型相结合;保持必要的宗教神圣性和超越性.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可从彻底取消寺庙的门票收费、大力推广普及寺庙休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弘扬宗教休闲文化、探索发展宗教休闲文化产业等方面着手,推进现代宗教休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如南岳寺庙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样,南岳寺庙与地方社会秩序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契合。南岳寺庙对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佛寺道观所体现的政治思想;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合流后所体现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及寺庙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等。这种关系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宗教政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现存金元时期泽州一地碑刻丈献中道观寺庙碑刻文献研究可以看出,金元时期泽州形成了以民间信仰思想为主,道佛相融且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宗教思想,这一宗教思想体现了泽州崇儒尚俭民风,也与金元政治统治宗教思想相呼应。  相似文献   

8.
南岳衡山为我国五岳名山之一,在中国佛、道教史上,衡山佛、道教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衡山宗教文化的各方面均有研究,但关于宗教音乐的研究尚无成果,整理与建设南岳衡山宗教音乐曲谱库,系统地归纳和记录南岳各种宗教音乐的曲谱,能为南岳衡山的宗教音乐提供可供保存、传播和弘扬的文本资料,让宗教音乐从口口相传转变为有谱可依。  相似文献   

9.
衡山,作为五岳之一的天下名山,不仅是我国历代著名的游览胜地,更是佛道二教的“灵山圣迹”和“洞天福地”。最早植根于南岳的宗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从西域传入的佛教到晋朝后期才开  相似文献   

10.
沿江佛教文化是道、儒、禅多家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该地区佛教寺庙建筑是皖北的道家文化和皖南的儒家文化发展的实物见证,宗教寺庙建筑是古建筑遗产中的精华,寺庙建筑集结了宰相王俯、皇室宫殿、封建祭坛等建筑的最高水平。分析沿江地区佛教寺庙建筑内部的陈列设施和空间布局的文化意境,并与现代园林布局比较将对佛寺建筑的格局研究以及佛教宗教建筑的保护和借鉴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蓬峰庙是澳门三大名刹之一,其始建年代在学界众说纷坛。从明末澳门地区佛教发展过程与内地佛教的关系、历代学者对蓬峰庙的研究、蓬峰庙早期既是神佛寺庙又是民众、商贾集聚议事之地等情况分析,蓬峰庙应始建于明末。  相似文献   

12.
墨尔多是嘉绒地区的一位名山神,墨尔多神山是嘉绒地区的第一大神山。坐落在丹巴墨尔多神山下的墨尔多庙是一个供奉神祗十分复杂的寺庙,所供神祗有佛教,有苯教,也有道教,呈三教合流状态。墨尔多庙供奉神祗的多样性,是丹巴地区文化多元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总体而言,传统社会少林寺与官府关系融洽,唐代与明代尤甚。这促进了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发展。而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灭佛,清代少林寺与官府若即若离,则影响少林寺与少林武术发展。少林寺与封建王朝时亲时疏,但亲密期远远长于疏远期。二者关系亲密时,少林寺与少林武术会加速发展;反之,少林寺与少林武术则渐趋衰微。少林寺与封建王朝关系的亲疏是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盛衰的晴雨表,也一定程度反映当时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佛教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从其总的方面来说,形成了若干特征.从思想形态来说,其特征一是圆融精神;二是真常佛性论,任其自然的修行法.作为一种宗教,中国佛教的外在形态更具有地域特征,如中国佛教没有大规模教团组织;管理众多寺庙的是僧官系统,僧官制度是国家行政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着大规模的寺院经济;中国僧众所承担的世俗义务要大于其作为宗教神职人员而得到的特权;吸收及改造了中国民间文化的成分,如占卜与谶纬对佛谶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苏州西园寺在明末清初确立了律宗的性质,后在清康熙时期又引入了禅宗的传统,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遭遇兵燹,晚清重建后恢复了律宗道场地位。西园寺坚守戒脉传承和道风建设突出律宗特色,重视文化积累,积极开展僧众教育和佛学研究,体现了人间佛教的理念,摸索出了一套在现代社会弘扬佛教优秀文化,安顿人心,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6.
南北朝虽是社会动荡的时代,却营造了宗教信仰的丰厚土壤和社会氛围。南朝宋齐梁陈前后相沿,传承中原文化传统,在佛教之外,道教也十分兴盛,南迁的士族大姓大多奉天师道教,天师后裔在龙虎山传天师道法,又有上清、灵宝、茅山诸派并出。南朝上层知识分子的大量参与,对较为粗陋的民间道教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有识之士陆修静、陶弘景改革南朝道教,促进了南方道教的官方化发展。道教的发展催生了国家管理道教制度的产生,梁武帝仿照当时的僧官制度,始设道官"道正"一职,已是较为成熟的官任道官。南北朝时道馆制度建立,作为宫观主首的馆主、坛主等,也是官府设在宫观的基层道官。南朝道官制度开创了国家道教管理的新模式,对后世道官制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四川平武报恩寺乃因土司王玺等报效皇恩、崇尚佛教而建.但是,历史上并无王玺“谋反建宫”之载. “王玺谋反建宫之说”实为20世纪制造的明朝冤案.  相似文献   

18.
庙学研究     
庙学即文庙与学校的结合体,自两汉肇端、唐朝定制,至宋在“重文”政策引领下获得快速发展。通过文献梳理与考证,发现宋初因庙设学,北宋中后期庙、学并立,甚至部分书院“庙学”化,使得庙与学形成一个教化命运共同体,学因庙而得以拓展教学空间,庙因学而得以教化大众,可说是集政统、治统、道统与教统于一体,对元明清庙学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枞阳浮山历史上曾以佛教驰名,尤华严寺最著。方以智于明亡后被迫逃禅,晚年主江西青原道场,纂修《青原志略》,但心中日益萌生归乡终老之意:而家乡官绅父老亦热切期盼他回乡兴修华严寺,重振名刹。方氏虽是应允,派其弟子山足兴斧先行浮山料理,但本人因粤难突发而逝。终未遂愿。他虽名列华严寺第16代住持,却未一日入寺坐堂说法。考其史实,于研究方以智晚年行实与佛教思想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贵阳黔灵山是驰名西南的佛教名山 ,它的开发得助于赤松和尚。赤松乃清初贵州临济禅宗高僧 ,自幼入黔 ,弱冠出家 ,悟西来意 ,得临济法 ,开发黔灵山 ,创建弘福寺 ,大建道场 ,阐扬禅宗 ,与地方宰官、文人名士交相往还 ,共参“教外别传”之旨 ,遂使黔灵山佛教传响海内 ,弘福寺成为贵州乃至西南的著名十方丛林。又续佛慧命 ,上接天童 ,下开黔灵 ,使弘福寺临济法脉代代相传 ,历经十余代而至民国末年 ,这在贵州佛教史上可谓独具独色 ,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