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作品的主题是受到电影创作特殊规律制约的一种客观存在。从作品的酝酿,到作品的创作(制作),乃至最后被电影观众所观赏,主题无时无处不在;即使那些所谓的“无主题”创作,也是包含无主题论者自身想要表现的主题的。倘若某部电影作品真的没有了主题,那么这部电影作品一定没有灵魂。  相似文献   

2.
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现代语文》2007,(4):68-69
这里的主题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活动主题(比如主题班会、学雷锋活动月等),或者是围绕某一方面的相关内容在横向或纵向上建立起来的有联系的人物、事件(比如“史铁生式的人物”),也不是靠内在的联系构建起来的主题单元等。这里的主题实指作品的主题思想。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初读作品之后,往往已经基本了解了作品的主旨,他们缺乏的是对主旨的全面把握与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3.
针对小说理论界多年来相对忽视主题研究的状况,通过对大量作家作品的分析研究,对小说主题的特性、分类,主题在创伤过程中的位置及位置主题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主题是作品的中心,是作品的灵魂所在,一个非常好的主题就能吸引大家的眼球。而目前信息技术老师往往只注重人为的定好主题而忽视了对作品主题选取方法的辅导。本文结合自己辅导学生参加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实际经历,从生活情趣的捕捉、作品主题的创新、周围世界的关注、作品内涵的发掘等几方面谈学生电脑作品主题选取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5.
讲解一部作品的主题,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领悟一部作品的主题.尤其是那些年代久远的作品,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相似文献   

6.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所选课文围绕主题,分别叙述了海外侨胞、普通国民、科学家、政治家等人鲜明的爱国主义事迹。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学会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爱情主题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学者认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中心主题是歌唱恋爱、结婚、生育的三部曲。这种说法,只道出了作品主题的浅层意义。作品的深层意义在于:它以无比深邃的哲学洞察力,揭示了爱情主题中所闪耀着的生命美:生命的永恒美,生命的超越美,生命的升华美,生命的融合美  相似文献   

8.
本运用比较学中主题学研究方法,分析了日本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山音》中深刻的人主义内涵,论证了该作品中老人精神世界、感情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否定了以往论的片面观点,从而揭示了《山音》作品主题人主义观照的前瞻性与深刻性。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将较为成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从作品本身的形成过程来分析,文学作品具备一个客观的主题,也可以叫作规定性主题,但从读者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来分析,当作品一旦成为读者的读物时,每一位读者眼中的作品主题就会产生个性化的差异,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下个哈姆莱特”,这样的主题可以叫作差异性主题。阅读教学进行文本解读时,  相似文献   

10.
吴登云 《现代语文》2006,(12):38-40
爱情历来是学创作的重大主题,每一部表现爱情的作品,都体现着作家的爱情观。然而,五四学革命以来,区别于其他爱情主题的特点,就在于作品主题直接突出作家的革命性的爱情观。鲁迅、丁玲、舒婷这三个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分别代表了新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富有现代价值的最经典的爱情革命观。  相似文献   

11.
运用了平行比较研究的理论和哲学的、审美的方法,对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但却具有可比性的两部学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从两部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来探讨学的某些共同本质与差异,分价值取向、艺术形象和审美理想三大方面.着重阐述了双层主题与单层主题、主“情”与倡“人”、悲喜环生与一悲到底等主题、人物与风格这些作品内在要素的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学鉴赏能力,应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对学作品的语言鉴赏能力,艺术形象、作品主题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3.
迟子建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位老年女性的口吻讲述了生活在我国东北部林海雪原中的鄂温克民族近百年的生存轨迹,主题丰富,意象多元。长期以来,学界对作品主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包括对书中的女性主义、生态主义、民族性的阐发等等。但作品中的孤独主题却很少被挖掘,因此仍有许多探索空间。本文通过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本分析,揭示了作品中体现出的孤独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作出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4.
荒诞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普遍主题,《老人与海》的思想意义应属于这一主题范畴。根据主人公生存的徒劳、沉重的孤独感以及小说寓言式的叙事方式,本文从内容到形式,将作品同最典型地直喻人类生存之荒诞本质的古希腊神话故事“西绪福斯的苦役”作了比较分析,揭示出作品的荒诞意识。作品强烈地表达了对生存荒诞的彻悟。彻悟又是超越的起点,对生存荒诞的彻悟和超越的努力,正是主人公“硬汉子精神”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5.
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颜色象征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菲茨杰拉尔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因其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爵士时代的经典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充分运用各种颜色象征来反映时代特征,深化作品主题。本作主要分析了颜色象征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外寓言宝库中,有不少主题相似的作品。章选取了一组以表现奴性意识为主题的寓言。通过比较分析,从它们的审美内涵、形象塑造和艺术表现等三个方面,对相似主题下的寓言创作应具有各自的艺术个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长期的文学研究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离开作者的思想实际和作品的内容实际扭曲、拔高主题的倾向,必须予以纠正:1.顾及作者全人,知人论文;2.客观地分析具体环境、事件、人物对作品的影响和疏离;3.作品的主题有时是感情倾向,是人性的外露,并非完全是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18.
主题是统摄文学作品全篇的主脉和红线,它是文学的内在要素,也是作品得以存在并教化或启示读者的因素之一。文章从叙述视角、叙述动机、叙述方式、作品流变角度对叙事作品进行解构,探求叙事作品的主题意义,以求达到对叙事作品主题的多重建构。  相似文献   

19.
烦恼是法国女作家杜拉斯初期小说创作的中心主题。本文通过对此期几部具有代表性作品的分析,展示了作家对烦恼主题的集中表现。复杂的家庭关系、琐屑的日常生活、艰险的自然环境以及乏味的婚姻生活,是小说人物的烦恼之源。在烦恼的折磨中,人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精神游离于置身其间的世界之外,感到孤独和寂寞。烦恼主题为这一时期的作品罩上了最初的黯淡颜色———灰色。杜拉斯在后来的作品中主题有所改变,但这一时期作品的烦恼主题可以说奠定了作家一生创作的灰色基调,同时也开启了杜拉斯创作生涯的灰色主题的序幕。  相似文献   

20.
王路昕 《文教资料》2006,(9):169-170
本文阐述了主题和主题的基本形态,并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揭示出主题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是:主题的对比交织推动着音乐的发展。通过某一主题不断地与其它主题交织和对比,对作品起着贯穿和统一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