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超构是上海新民晚报社长,也是许多读者所熟悉的用林放笔名发表专栏文章的作家。在他来四川参观访问期间,我就如何办好言论专栏问题请教了这位年逾七旬的新闻界前辈。他高兴地跟我谈了起来。  相似文献   

2.
几年前,我刚到电视台工作时,有一位要退休的新闻前辈送给我一句话:"工作在新闻战线,要处处如履薄冰,事事如临深渊。"当时是这位前辈退休的前一天,我到他的办公室,正好碰到他在整理东西。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档  相似文献   

3.
论资排辈,顾景炎先生在上海史研究中是我的前辈,当我进上海市文管会从事上海史研究时,顾先生已逝世十余年,但是我仍能经常读到他的手稿,听到同事对这位前辈的议论.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我刚到江西吉安电视台工作时,一位即将退休的新闻前辈送给我一句话:"工作在新闻战线,要处处如履薄冰,事事如临深渊."当时,我并不理解他的意思. 这位前辈退休前的一天,我到他的办公室,正好碰到他在整理东西.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档案袋,小心翼翼地打开,从里面拿出一叠发黄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连日飞雪,重读穆青《新闻工作散论》,穆青先生那睿智亲切的音容似乎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人的一生总有几个难忘的人,穆青先生就是我终生难忘的前辈。他给过我指导,给过我帮助,想起来便油然而生感激、敬重和亲密之情。现在重读他的著作,就像面对面聆听他的教诲,同时也想起了与他的三面之缘。由于喜好探究地方史,上世纪80年代我曾多次去看望穆青的姐姐穆镜涵老师(原河南省副省长王毅斋的夫人),听她讲王先生和穆青的往事。作为一个同乡,随着对穆青先生的传奇人生有所了解,也益发仰慕这位前辈的道德文章,很想与他见上一面,亲耳听听他的教导。15年…  相似文献   

6.
全国新闻改革与新闻教育改革研讨会不久前在郑州举行。当我听说新闻界前辈、全国高校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温济泽同志莅临郑州参加会议时,便决定拜访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但有关人员挡驾说,温老很忙,且年事已高,不便会见记者。后来在一次报告会散会的归途中,我趁机向温老提出采访他的请求.承蒙他应允,并说“时间很紧,随便聊聊吧。”  相似文献   

7.
我在北京有不少亦师亦友的老哥们儿,傅惟慈并非他们中资格最老、名气最大,但却是与我关系最深、最密切因而也对我最重要的一位。已经记不确切是什么时候开始来往,只知道上大学时就读过他译的书,对这位前辈同行早已怀着敬意。读研究生进了京城,一大收获是结交了不少高级别的文化人,傅惟慈怎么也算其中的一个。不过此级别非彼级别,不是由上头任命或曰恩赐,也非经什么什么委员会评审,而完全为自身的人格、学养和生活品位所标注,所展现,所表明。  相似文献   

8.
正《文汇报》副总编辑唐海先生去世已11年了。我深深怀念这位资深的报业前辈——引领我走进新闻工作的引路人。我最早接触唐海先生是在1959年,他当时在《解放》杂志任职,1957年一场"反右"斗争,他幸免于难,被"保护"起来。在《解放》杂志举办的一次作者座谈会上,他对我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热情鼓励有加,希望我为《解放》杂志写稿。我写了一文,很快就被刊用了。1960年,我被分配到文汇报工作。1962年,唐海回到文汇报担任领  相似文献   

9.
1950年初我在上海三联书店工作时,就知道丁景唐先生地下工作的革命经历和热情坦荡的人品气质。不久,我就奉调到北京工作,一晃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流失了。这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很有影响的文坛活跃健将,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又是编辑出版界的前辈。虽然不曾谋面。但一直心向往之。这期间,我断断续续读过他关于鲁迅、瞿秋白的研究文章,和现代出版史的文章,以及思  相似文献   

10.
"听说马化腾以前也做过两次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我也做过,看以后吧,也许我能跟他一样牛呢。"10年创业:大起大落"大起大落。"坐在洒满阳光的新办公室里,徐乐如此形容他近10年的创业之路。这位27岁的年轻人过去的经历显然比同龄人甚至很多前辈更加复杂且具有戏剧性。2000年,徐乐来到清华读书,2002年办理停学手续去上海  相似文献   

11.
7月7日,是“老萨”逝世60周年的日子。各位别误会,我说的“老萨”,不是萨达姆,这位“老萨”还好好地活着,只不过作了美国人的阶下囚。我所说的“老萨”,是一位德国人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新闻摄影前辈,人称“偷拍鼻祖”的萨洛蒙。  相似文献   

12.
今年11月27日,是我国新闻学和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开拓者戈公振诞辰一百周年。最近,我有幸到江苏省东台市访问了他的故居和故居内的戈公振纪念馆。戈公振故居座落在东台市城区的兰香巷11号。在纪念馆的第一展室,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我是中国人”几个大字,使人对这位爱国进步的新闻界前辈,立即产生无比崇敬之情。戈公振1990年出生在东台城内一个“世代书香”的人家。他的侄儿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同志说,戈公振  相似文献   

13.
一位外省作者晋京,初次去叩“国刊”《人民文学》的门,就被接待者——一位中年编辑从介绍信上“认”出了名字。对方不仅指出这位作者在省内发表过不少作品,而且还能说出该省其他许多作者的姓名。《晶莹:在浓绿之间——我所认识的文学编辑周明》一文就从这里落墨,叙述了这位作者眼中的这位编辑:他的热情洋溢,他的不知疲倦,他的重情讲义,还有他的工作,他的事业,和他所走过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本月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恽逸群逝世15周年,他的亲属顾祖年和学生、前《中国日报》副总编辑于友分别写了回忆文章,纪念这位受到新闻界同仁永久怀念的前辈。  相似文献   

15.
前辈们已经走入历史、化为历史,前尘如烟似幻,往事似影如梦,我们只能远远地遥望其模糊、斑驳的背影。我只是尽自己的努力,去勾勒我所看到的前辈的面影,抒写我眼里所见的前辈的人生,感受和接近前辈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正久安将自己多年写就的文章结集,拿来让我作序。我既诚惶诚恐,又觉责无旁贷。为何?因从年龄上、资历上说,他是我的前辈。他入开明时,我还没出生,我入中青时,他已是多年的老处长。晚辈给前辈作序,不能承受之重。另一方面,我与他共事将近三十年,虽不能说朝夕相处,但相互间,心无芥蒂,惺惺相惜。即使在我工作出现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叶籁士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他曾是华东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前身)的首任社长。今年适逢该社成立六十周年,为了纪念和缅怀这位语文学界和出版界的前辈与卓越领导人,特发表这篇追思文章,  相似文献   

18.
1984年.建国三十五同年前夕,我专诚赴京拜访了阔别四十多年的良师、新闻界前辈廖沫沙同志。沫沙同志已是年近耄耋的高龄了,解放前后的坎坷经历,特别是“四人帮”对他的残酷迫害,都未能使这位坚韧的战士倒下来。从他那滔滔不绝的谈锋和爽朗豪放的笑声中,仍不难窥见昔年风采。话题很快进入四十多年前在《救亡日报》(以下简称“救报”)共事的那段难忘的经历。  相似文献   

19.
一代学人胡绳同志,老成凋谢,不幸离开了人世。噩耗传来,我对这位尊敬的老社长和出版界的前辈,表示深深的悼念,现在写这篇短文来纪念他。 胡绳以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历史学家名重中外,其实他还是编辑出版家,对编辑出版工作也是有贡献的。早年他在上海从事文化工作,以后参加生活书店,做过几种刊物的编辑,先是《全民抗战》(三日刊)的编委,《读书月报》创刊不久,他又接任主编,并是《理论与现实》(季刊)的编委。40年代初,胡绳在香港担任过  相似文献   

20.
前段时间,因为一次采访任务需要报名,我在报社各个楼层的处室之间跑手续.在电梯里偶遇一位前辈,看到拿着各种表格的我,他低声问:“你要辞职了?”我问前辈何出此言,前辈分外严肃地说,在这个报社坐电梯上上下下的,如果不是编辑要签版,就是记者要辞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