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王永林 《收藏》2008,(5):176-177
中国书画的成熟是书在前而画在后,古人对书法作品较之今人更为推崇。如早在书法体系已臻完备的唐代,皇家就开始广罗天下法书,唐太宗李世民甚至将自己深爱的王羲之名迹《兰亭序》带入墓中,陪伴自己到另一个世界,爱书之深可见一斑。上行下效,书法作品收藏成为一种时尚。加之在古代,书法的实用性又非常强,文人士大夫及欲取功名者都要练就一手好字,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9,(4)
正当代书法对"二王"的趋之若鹜衍生出"趋同"的时弊,而同样是学习"二王",书法家寇克让却始终以独立风格著称,这背后包含着怎样的书法实践与理解呢?《收藏》:当代学《书谱》、王羲之的都很多,但您始终保持一种独立的风格,您是怎么考虑的?寇克让:不是我坚持与别人不同,是多数人与我不同。我1993年开始学写《书谱》的时候,不要说《书谱》,书法根本就是一件比较冷清的事情,所以,我写《书谱》没有氛围,就是闭门造车。我们当时买不起宣纸,一般都是用毛边纸,而我  相似文献   

3.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代著名书法家,后人尊他为书圣。王羲之在书法造诣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这和他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叶辉 《收藏》2012,(2):94-95
谈起当代书法,"中原书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作为书法重镇,河南的"中原书风"曾经横扫全国,中国书协现任主席张海就来自河南书协。不过,让人奇怪的是,在收藏市场上,河南书法家近年的市场影响力却越来越小,与河南书法在全国书坛的位置极不匹配,这究竟是怎么了?  相似文献   

5.
毛晓辉 《收藏》2006,(4):44-44
我收藏的众多明清书法佳作中,最钟爱状元墨迹。清代科举考试十分注重书法水准,所以凡中状元者多是书法家。  相似文献   

6.
清代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单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官至内阁学士,能诗文,善书法,精鉴赏,名盛一时。当时有许多古代著名的碑贴,是经过他鉴定、考证和题跋的。他在晚年仍孜孜于学问,著作颇丰。享寿86虚岁,不失为长寿的书法家了。话说唐代怀仁和尚集王羲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后人在北宋时期精拓数本,其中有一本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一度为书画家张用之所藏。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珍贵和稀有的北宋拓本了。张用之在装订和收藏此精拓本时,除在其前后加盖几枚名章和一枚藏书印之  相似文献   

7.
陈根远 《收藏》2007,(4):111-111
《千字文》是中国旧时极为流行的一种蒙学课本。其由来缘于南朝梁武帝对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的推崇。当时他命人撷取王羲之遗世法书中不同的1000个字,供臣下学习。因1000个字杂乱无序,不便记忆,乃命侍郎周兴嗣将此编成四言韵语,叙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常等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8.
周维 《收藏》2007,(7):178-178
5月12日,由陕西省文史研究馆、西安碑林博物馆主办,陕西省书法家协会、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收藏》杂志社协办的罗坤学书法作品展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开幕。陕西省有关领导及钟明善、吴三大等著名书法家参加了开幕仪式。  相似文献   

9.
王羲之     
贾关法 《上海集邮》2008,(11):15-16
王羲之(303—361)(2001-11-0282-3,图1),山东临沂人(图2)。出身名门望族、书法世家。其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家。他7岁时拜女书法家卫铄(卫夫人,272-349)为师学习书法,以东汉“草圣”张芝的“临池”故事激励自己,临池苦练,“池水尽墨”(图3)。平时连走路也随时用手指练字,日子一久,衣服都被划破了。还偷看其父枕下的《笔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12岁随家移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不久去建康(今南京),随伯父王导读书。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世界》2014,(12):F0002-F0002
梁新云,又名梁兴荣,男,陕西宁强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后入南京艺术学院进修书法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院副院长、长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特聘教授。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参加陕西智性书写双年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获“全国奖”、入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入编《20世纪陕西书法篆刻集》、《20世纪陕西书法简史》、《百年陕西文艺经典》、《陕西中青年书法家作品收藏提名展》。  相似文献   

11.
二、棋迷失《兰亭》东晋王羲之的书法,“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他被称为书圣。王羲之杰出的代表作是《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书法家王羲之与围棋名手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修禊”时所作的诗序,共有三百二十四字。王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2,(6):136-137
古人学书法,讲究笔法,讲究师承。东晋王日广,与卫氏世为中表(跟祖父、父亲的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或跟祖母、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故得蔡邕笔法传于卫夫人,亦教授儿子王羲之学书法。王羲之早年曾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又博采众长,遂成“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大家。王羲之有7个儿子,其中...  相似文献   

13.
惠林 《收藏》2008,(6):74-78
被评为“CCTV2006民间寻宝记·走进南阳民间十大宝物”的《清代书法二十四进土书法屏》,是清康熙五十五年在京为官的一批翰林书法家的作品,代表着当时馆阁书法的最高水平。这批翰林中,有在清代扪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书法大家王澍、张照,有独占鳌头的状元王云锦、赵熊诏,有后为高官的大学士阿克敦等,他们分别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四十五年、四十八年、五十一年、五十四年五科进士。这24位翰林书法家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用当时最好的纸绢“库纸绢”为同一人书写了同一主题:恭送彭老夫子荣假锦归。这批作品历经300年风雨保存完好,流传至今,实属不易。令公示于众,与天下收藏爱好者同赏。  相似文献   

14.
李烈初 《收藏》2001,(8):32-35
人以书传,书以人传。人以书传,是因为他字写得好,成了书法家,传了名;书以人传,是因为他是名人,即使字写得不很好,也被人重视、收藏、流传。现在,连大汉奸汪精卫、郑孝胥的字也已拍出大价钱了。  相似文献   

15.
于学岭 《新体育》2011,(2):17-17
2010年10月,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办的第16届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上,陕西高陵书法家陈院的书法手卷《体育颂》吸引了国内外很多收藏家的目光,并获得较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张少华 《收藏》2006,(4):154-154
凡是到访本刊杨主编办公室的人,无不对室内悬挂的王世襄先生书法对联“才能广授收藏学,玉德时参鉴赏禅”之为文与妙对而击赏。王老书此联已届91岁高龄,其书法功底之浑厚,亦可见一斑。鲜为人知的是,这幅对联的背后深藏着王世襄先生与《收藏》杂志的一段佳缘。  相似文献   

17.
刘超 《收藏》2006,(5):118-118
由上海博物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书法至宝一日本与中国”大展3月13日在沪举行,其中,堪称“中国书法中的瑰宝”的王羲之《丧乱帖》在海外漂泊了1300多年后,首度回国“省亲”,一同展出的还有王羲之的《孔伺中帖》和《妹至帖》。  相似文献   

18.
王永贵 《收藏界》2012,(8):90-94
这篇文章带有点"书法绝学"揭秘的味道,透过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揭示一下魏晋书法奥秘,顺便领大家看一看王献之"徒子徒孙"们的伟大"业绩"。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区别在于:王羲之笔法"内",王献之笔法"外拓"。这是破解王羲之和王献之笔法基因的关键,也是管窥王羲之家族的"独门秘笈"的唯一通道。在了解王献之小楷的特征之前,我们先厘定这两个书法术语。在古代书论中,在谈到二圣之间的区别时,总说王  相似文献   

19.
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谈到习练书法有三个阶段:“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老,在这里是指炉火纯青,精于其事,熟练老道之意。人书俱老,表明在长期的书法习练过程中,书法艺术与人的性格情志同步完善,都达到了圆满的境界。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人的健康是由身心两方面组成的,而且这两个方面又相辅相成。性格情志的完善即指心理健康,故而古今书法家多长寿。唐代的欧阳询活到85岁,虞世南活到81岁,柳公权活到88岁;明代的文征明活到90岁,董其昌活到82…  相似文献   

20.
周姝 《收藏》2007,(9):26-26
针对书画名作进行复制的行为由来已久。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他广收天下所流传的王氏书作,许多人踊跃进献,一时鱼目混珠,真伪难辨,于是让褚遂良进行鉴定。可见早在唐代,作伪的现象已可常见,作伪的手段已很高明,非专门家已莫能辨。唐太宗还让当时的一些著名书家临摹他最喜爱的《兰亭序》,作为礼品赏赐众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