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诅咒金子     
《诅咒金子》选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悲剧《雅典的泰门》中泰门的独自。  相似文献   

2.
作为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雅典的泰门》,是莎士比亚找不到命运答案的逻辑归结.或者说是莎士比亚对英国命运的最后理解和解释。雅典作为一个人文圣地的象征,莎翁想通过泰门对单纯社会秩序的理解,重新复归这块圣地,并规范一种和谐的人文秩序。而当一切人性的丑恶和命运的悲剧将这梦想摧毁时。人世的一切就皆为恶了。人文秩序彻底颠覆了,泰门也从此失去了任何复归乐园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悲剧《雅典的泰门》中,泰门以其"他人即是天堂"、"他人即是地狱"的极端性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鲜明的非善即恶,非此即彼的理想主义者的模式;但剧作的意义绝不仅止于此,泰门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诗人(艺术家)的模式,他们处在人类的边缘,清醒地注视着人性的善与恶,通过自己某种方式的决绝的献祭与牺牲来敦促人性的忏悔,以期人性向着善与美有些许的前进;泰门的模式也即莎士比亚的模式,莎士比亚的创作由歌颂性喜剧到悲剧,一定程度上即反映出他对人性认识的深化,但莎士比亚高于泰门的地方在于一种"即使身处地狱仍然仰望天堂"的诗性精神,这种诗性精神隐含在他的传奇剧创作中。  相似文献   

4.
雅典的泰门     
雅典有一位名声显赫的贵族,叫泰门。他到底有多少家产,谁也搞不清楚,人们只知道他名下的土地从雅典一直通到了斯巴达,他的金钱像流水一样向外流淌,从不干枯……他生性大方,为人慷 ?,几乎整个雅典的市民都受过这位泰门老爷的恩典。不论是自作清高的贵族,还是钻营投机的商人,都能在这里得到实惠。就连讽世派瞧不起人类的“哲学家”艾帕曼特斯,也经不起泰门老爷宽厚风度和乐善好施性情的吸引,而违背自己的“本性”来享受泰门豪华的酒宴。泰门的府宅一时间成了雅典上流社会的沙龙,中产阶级的市场,下层贫民的“天堂”。无论是谁,只…  相似文献   

5.
智慧阅读     
雅典的贵族泰门家财万贯,为人慷慨,但是无节制。他把钱都挥霍在各种人身上,所以他的家里聚集了许多三教九流的人,有诗人、穷人、浪子等,这些人把泰门的财产当作自己的财产一样来花用。有一天,忠实的管家告诉泰门,说泰门已经负债累累了,泰门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的付出一定会得到  相似文献   

6.
高益红 《考试周刊》2008,6(1):177-178
对于<雅典的泰门>的传统解读主要侧重于讨论该剧的未完成性、其语言风格、缺乏戏剧紧张冲突和对主人公内心的深层探索等方面,但是如果从弗洛伊德视角来解读该剧,可以为欣赏理解该悲剧提供一全新角度.如果从弗洛伊德视角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是泰门的自恋促使泰门走向自我毁灭.其自恋表现在泰门的醉心于他人奉承和失去对女人的性欲望,而这两个方面则切断了泰门与外界正常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雅典的泰门》是莎上比亚的第二时期创作中最末的一个悲剧。剧本是根据鲁普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写成的,无论就其思想倾向或艺术特色来说,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它蕴蓄着英国资产阶级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闪烁着现实主义的瑰丽光辉。正确评价它,对于深刻理解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发展道路,无疑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于从他人对自我的评价中感受自我在他人中的存在状态,习惯于在他人的视界中寻求认同。从主角到丑角的转化,不过是经历了在以"公共道德"为标准的众人视界中由"他我"到"非我"的转换而已。莎士比亚的悲剧《泰门》正是从这一角度向我们提供了反观人类自身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有些文学作品,对比着读是很有意思的。莎士比亚的雅典的泰门冲,有一段痛斥黄金的经典台词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塔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践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艳。”在莎士比亚以前大约一千三百年,我国晋代有…  相似文献   

10.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杰出的一部。主人公哈姆雷特由于其性格的复杂性而成为评论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人物形象。为了更深入地把握哈姆雷特人物的性格特质,独白,这一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最为直接的形式,成为莎士比亚塑造典型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 独白,是人物内心所思所想的一种语言的自然流露,它既可以起到交待剧情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形象。在哈姆雷特的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第四幕中,都有哈姆雷特的大段独白,通过这些独白,我们可以进入这位丹麦王子的灵魂深处,理解什么使他忧郁、痛苦、矛盾。我们甚至可以通过主人公的几段独白,理出他的性格发展的线索,它们构成了全剧情节发展的一条潜流。 在《哈姆雷特》的第一幕·第二场,剧中标出“(除哈姆雷特外均下)”,这一说明道出了区分独白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看它是否是人物独处时内心活动的披露。之后,哈姆雷特便以忧郁的形象出现在了读者的面前。父亲突然病故,母亲匆忙改嫁,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使哈姆雷特的内心承受了难以承受的压力,他的心里失去了平衡,性格也变的忧郁起来。他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他说:“人事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对他深爱的母亲,他也发出:“脆弱啊,你的名字就  相似文献   

11.
病从东瀛归     
小时候听过这样一个童话故事:一个穷人在神的指引下敲开了宝库之门,神叮嘱他最多在宝库中停留一杯茶的时间,否则将遭天谴。但是他一见到金山银山就身不由己,沉浸于摆弄金银细软的乐趣中不能自拔。莎士比亚的名言在他耳畔响起: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金子的入骨香媚,驱使着他的灵魂,把他牢牢困在了这死亡之地,他像蝇之落于蛛网,越兴奋则被魔网缚得越紧,最终与珠宝同葬于深山之中。 造化弄人,万万没想到,20世纪中叶,我也有过一段与那个拜金者相似的经…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曾说:"一颗好心抵得过黄金。"是的,一颗善良的心,犹如金子般珍贵。有这么一位少年,他就有金子般的心灵,"善良"是他的座右铭。他就是西安市高新一小六(7)班的李吴锦,他用善良写出了一首首关于爱的诗歌。对哥哥的爱李昊锦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他有一个哥哥,但因哥哥身患残疾,生活无法自理,所以家人基本都将心思用在哥哥身上,无暇顾及小昊锦。年幼的李昊锦并没有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借他的剧中人泰门之口对金子发出的那番著名的诅咒,后世人,包括伟大的马克思在内,已无数次不无赞服地引用过。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 “使”什么呢?莎翁概括的现象和所举的例子,什么黑变白、丑变美、卑贱变尊贵、鸡皮黄脸寡  相似文献   

14.
英语里有句名言: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闪光的不一定都是金子)。据说,最早说此话的人是英国的诗歌之父乔叟(Geoffrey Chaucer,约1340~1400)。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在他的《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也引用了这句话。后来,美国人给这个古老的英语成语增添了一个更为简短的相似说法:goldbrick(金砖)。  相似文献   

15.
吴虹 《教育探索》2004,(7):82-83
莎士比亚是艺复兴鼎盛时期的一位伟大作家,作为时代前沿的作家,他的作品无疑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他的剧作深刻反映了“人性”这一主题,也可以说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人学家,他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对人性这一主题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本将以《奥塞罗》这部剧为依据,分析莎士比亚在这部悲剧中所反映的人性哲学。  相似文献   

16.
从前有一个很有钱的男子,名叫杰克。他经商挣得了一袋金子.但是他不知道该把这袋金子放在哪里。他害怕小偷破门而入把金子偷走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捡到金子之后在一片峡谷中,住着一个牧童和他的妈妈。为了生存,牧童每天都要上山砍柴、放羊,日子很苦。牧童真希望自己能得到一块金子,哪怕很小。这天,牧童又上了山。望着人迹罕至的山脊,荒凉而贫瘠的土地,颤巍巍地矗立在山坡上的可怜的小木屋,他不禁叹了口气,一屁股坐在地上。“哎哟!”牧童突然跳了起来。地上隐约有一束金光射来———金子!牧童瞪大了眼睛,一捋袖子,使劲地挖起来。好大的一块!牧童兴奋地抱起金子,飞一般下山去了。“我挖到金子了!”牧童喊着,跑进屋,双手把金子捧到妈妈面前。妈妈注视着牧童的一举一动,…  相似文献   

18.
古代希腊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斯在其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以大量的事实阐述了和平的种种好处和战争的种种弊端。修昔底德斯身为雅典权贵和统治阶级上层的一员,他是战前和平时代的受益者,也是雅典对外扩张战争的受益者。因此,他以雅典人的实际利益为指归,时而主战,时而主和,对于雅典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并不笼统地加以反对,然而他又是战争的受害者,对和平有着强烈的祈盼、深刻的见地。修氏的这一悖论植根于奴隶制时代,是其和平思想精华与缺弊共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戏剧独白是一种被大众所接受的十分重要的文学传统方法。它在各种文体中的应用显示出了它很多的优越性。它是莎士比亚表达内心情感、想法和心情的一种极好的艺术表达方式。戏剧独白没有用一些抽象的术语,而是用一些具体的形象和准确的符号来达到《麦克白》中戏剧独白的最高点。独白的戏剧化,在这里体现的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20.
引言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横渡爱琴海入侵希腊,在希腊雅典郊外的马拉松平原登陆。雅典人为赶走侵略者,把全体公民组织起来,甚至奴隶也编入了队伍,赶往马拉松。在马拉松平原,雅典军队一万一千人与波斯十万军队展开了厮杀,最后希腊军打败来了来侵的波斯。为了尽快把这一获胜的喜讯告诉正在焦急等待的雅典人民,一名叫斐迪辟得斯的士兵就从马拉松平原一气跑完42.195公里的路程到达雅典,当他跑到雅典城的中央广场时,他激动地喊道:“欢……乐吧,雅典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