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灰色的云》Nuages Gris S.199这部李斯特晚年以全新观念创作的小曲是一首葬礼乐曲,属于其挽歌系列。通过运用增三和弦的连续进行,描绘了乌云逼近是的心理感受,暗喻自己将要面对的黑暗。本系列介绍了李斯特《灰色的云》创作背景及作品演奏风格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在现有的《基础乐理》及《和声学》理论文献当中,对和弦的结构分析只是从根音层面上进行叠加梳理。比如,大小七和弦的结构分析为:以大三和弦为基础,根音至七度音为小七度音的和弦叫做大小七和弦。这样的结构分析,实际上忽略了由三音到七音之间已经构成了另外一个三和弦这个因素,而这个三和弦的结构和音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夜莺》为研究对象,从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分类、创作特征、演奏技巧等方面对研究课题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论述。通过研究,加深了对音乐家李斯特的了解,同时对这首乐曲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演奏有了更进一步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在十九世纪的欧洲音乐生活中,李斯特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的天才技艺和狂放气质征服了全世界.是十九世纪匈牙利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音乐创作与匈牙利民族音乐息息相关,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便是他的"爱国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民间音乐色彩.本文以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为研究对象,从李斯特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等方面入手,以期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理解,帮助我们更好地来诠释这首乐曲……  相似文献   

5.
在平时的钢琴伴奏实践中,对于带有中国民族五声调性与风格的歌曲,有相当一部分演奏者仍然机械地套用大小调功能和声理论,从而导致伴奏的效果与歌曲风格大相径庭。如何把握钢琴伴奏中民族风格,如何使功能和声与民族特性有机结合,是钢琴伴奏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有代表性的钢琴伴奏作品进行分析,从旋律、和声、织体三方面着手,对钢琴伴奏中曲式结构及调式的民族风格、和弦结构及序列的民族风格、织体结构及乐曲内容意境的民族风格进行了详尽地阐述。  相似文献   

6.
对于学习作曲技术理论的人们来说,无论是在最开始学习四部和声写作的练习中,还是在后期作品创作的实践中,和弦外音的运用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运用和弦外音能避免和弦频繁的交替带来的杂乱和弦色彩,也能带来和弦本身不具有的新的音响。文章内容包括和弦外音的分类,和弦外音与织体,和弦外音的运用三个部分,希望通过研究论述,能对认知和理解和弦外音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作曲家在和声语言的创新上,作过不少大胆的革新和尝试。其中,创造性地运用终止和弦,就是这些尝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成果之一。现仅就终止和弦在我国音乐创作中扩展的新观念,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 大家知道,传统和声学的终止和弦必须是原位的主三和弦(这里所指的是乐曲结束时所用的终止和弦,不包括乐曲中各段落的各种终止和弦形式)。本文所要阐述的终止和弦的扩展,正是在这个终止和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为复杂的和弦结构现象。其他被人们所熟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上半叶,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音乐家李斯特,运用自己非凡的钢琴演奏技术和创作技巧将非钢琴作品改编为钢琴曲,本文试图通过对钢琴改编曲《弄臣》的乐曲结构、改编手法、音乐特征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分析、归纳总结,以便帮助我们更好的演奏这首作品的同时,能够更为深入的了解李斯特。  相似文献   

9.
古筝曲《茉莉芬芳》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提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霞 《黄山学院学报》2010,12(2):129-131
在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的曲式结构及其艺术表现的基础上,从乐曲出处、主题与主题发展、和声色彩与旋律进行等方面论证了“现代作曲技法”在乐曲中的运用,管窥出作曲大师何占豪先生独特的创作思维、风格以及他对民族音乐创作发展方向的定位。  相似文献   

10.
钢琴键盘上的即兴伴奏,是一种“立体化”的统一综合体。一般来说,即兴伴奏应包括下列几个步骤: 一、为旋律配置和弦。二、所配和弦在键盘上有规则的连接。三、将和声连接后化成一定的音型、织体。上述三种步骤,加上实际的弹奏(含调性、音区等多种因素)即构成了即兴伴奏,缺一不可。在现有钢琴伴奏训练的著述中,从钢琴的主调织体写法到复调织体写法;从钢琴织体的层次到钢琴音区层次;从旋律的风格到弹奏织体的风格等等,大多对钢琴伴奏的艺术手法作了详尽的论述。不难看出,这些著述多是为“艺术化钢琴伴奏写作”而作。对于有相当和声功  相似文献   

11.
德彪西是开创印象主义音乐的先锋,他的作品通常带有朦胧、梦幻、空灵、飘逸的色彩,在乐曲创作方面打破了以往传统音乐形式上的束缚。在和声中习惯使用平行五八度和弦、无调性和弦进行等,在配器上大多数采用"重管乐,轻弦乐"的手法,让音乐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本文通过对《游唱诗人》这首作品在旋律、和声、创作背景等方面上进行详细的分析,更直接、清楚的阐释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d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是一部代表性的钢琴室内乐杰作.作品中运用了传统结构及变化思维,结合现代特征的高叠和弦、非三度和弦、变音和弦等和声技法运用,融入了"半音音阶"以及教会"调式和声"素材,不仅发掘出钢琴乐器的丰富音响与变化色彩,还强化了钢琴在室内乐作品中的形象性、具象性特点,推动钢琴在"室内乐"中扮演着多样性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拉赫玛尼诺夫的早期钢琴作品《#c小调前奏曲》的音乐主题是"钟声",音乐语言和音乐织体构成中出现大量连续不断的大和弦、三连音,要求熟练掌握、运用钢琴演奏技术演奏。  相似文献   

14.
(三)关于左手技法的研究1郾按音:按音是琵琶演奏过程中左手的基本方法,也是左手指法最为重要的指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石蔚的《琵琶按音的三种方法》;林石城的《按音》;周谦《浅谈琵琶演奏的和弦按法》。石蔚先生在文中从音乐的本体出发,提出了三种按音的方法,即“实音”的按法;“动音”的按法和“静音”的按法。三种不同的按音方法所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是不同的。认为音的按法应根据乐曲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按音方法。林石城先生在文中详细地阐述了左手在一条弦上、两条弦上、三条弦上和四条弦上各自不同的按音方法与力度以及初学者容易出…  相似文献   

15.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运用音响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音响渲染情境,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配以色彩鲜明生动的画面,同时辅之以丰富的语言描绘,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沉浸于作者所描绘的诗境之中,而且能从中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在新课开启时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乐曲,能很好地拨动起学生心灵的情弦,把学生导入课文特定情境中。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为了营造月下那种恬静的氛围,我先播放了贝多芬的《月光曲》,优美的而略带怅惘的旋律,辅之以情感把…  相似文献   

16.
张玲  张碚 《文教资料》2007,(4):89-91
雷斯比吉的这首夜曲是一首单三段曲式结构的作品,中段之后加入了一个华彩性的部分,再现部分运用了紧缩再现的手法。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了双调性、复合和弦等大量的现代和声作曲技法。这首作品旋律安静悠扬,其节奏、和声、织体等方面体现出了夜曲这种特定题材作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德彪西,是伫立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与20世纪的现代新音乐时期之间的印象派大师。他的音乐集中体现了印象派时期的艺术特点,为听众营造了一个畅想的空间。《月光》是钢琴套曲《贝加摩组曲》中第三首,其创作灵感来源于法国诗人魏尔伦的诗集中的《月光》。乐曲描绘了在幽暗的夜色中,轻柔的月光洒满整个大地,大自然的一切在月光下若隐若现,嫣然一幅静谧美好的月色美景图。本文分析了对德彪西创作《月光》的背景、演奏技巧处理等方面,论述其创作风格与特点,以加深读者对印象派音乐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桑桐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声学专家、音乐教育家,在我国新音乐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桑桐早期的《林花谢了春红》、《在那遥远的地方》、《夜景》三首作品来看,虽有较多传统形态的和弦,但也尝试运用半音和三全音构成的和弦以及纯四度与三全音叠加的和弦来取代传统的三度叠置结构和弦,推动了中国新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汉堡协奏曲》它是著名匈牙利作曲家创作的,这首曲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自然音圆号利用在四支助奏圆号中和度奏圆号中。由于在自然音圆号演奏的基本上都是泛音列,它与运用平均律为主的乐队之间还存在着音高方面的矛盾。而利盖蒂在曲中将该矛盾的冲突、交织以及共存作为在音乐乐曲中最基础的结构逻辑基础,并合理运用材料、织体以及音高等手法或整合统一矛盾或突出分离矛盾,从而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就李斯特《两首音乐会练习曲》之一《侏儒舞》从曲式结构、旋律、调式调性、织体、速度与力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这首练习曲的分析与研究,展现这首作品独特的魅力。也能为以后的学习与教学提供一个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