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版视野》2010,(2):40-40
经部——儒学经典 重要书目如: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札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相似文献   

2.
中华书局于1980年出版的《十三经注疏》是我国一部重要典籍,是人文社科专业的学者、文史工作者、文字工作者手头必备的工具书。一、什么是十三经?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  相似文献   

3.
熹平石经《尚书》以东汉末期官学定本欧阳《尚书》为底本,大小夏侯《尚书》异文附于经文、《书序》之后,是研究汉代今文《尚书》的重要文献。1922年后,汉、魏石经残石出土日多,根据《隶释》所载残石、出土残石与汉人引《书》异文对熹平石经《尚书》进行的复原工作也随之展开,代表成果为张国淦《汉石经碑图》。而这一工作由于20世纪60年代洛阳南郊太学遗址两方残石的出土可以得到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4.
段玉裁,字苦膺,号戊堂,(1735—1815)江苏金坛人,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乾嘉学派的中坚。他一生所撰写的书,计有《六书音韵表》五卷,《说文解字注》三十卷,《经韵楼集》十二卷,《周礼汉读考》六卷,《古文尚书撰异》三十二卷,《仪礼汉读考》十七卷……总计他的著作达数百卷之多,在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特别他历时三十年,集一千七百年国学大师之大成,写出了《说文解  相似文献   

5.
明万历刻本尚书揆一《尚书揆一》六卷,明邹期桢撰,邹期相编,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六册。半页九行二十字,左右双边,白口,无鱼尾。题“锡山邹期桢公宁父著弟邹期相公寅父编”。前有万历四十四年安  相似文献   

6.
胡培翚(1782—1849),字竹村,一字载屏,号竹匡、紫蒙,安徽绩溪人。嘉庆二十四年进士,官户部主事,授内阁中书,擢户部广东司主事。道光十一年去官,历主钟山、惜阴、云间、泾川诸书院,所著有《仪礼正义》四十卷、《燕寝考》三卷、《褚袷问答》一卷、《研六室文钞》十卷、《补遗》一卷等。其生平事迹可约略见于其弟子汪士铎所撰《墓志铭》及《清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传》卷六十九  相似文献   

7.
《尚书》是"六经"或"五经"中最重要的一经,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先秦文献中,《尚书》多被称为"书",如《论语》、《左传》、《孟子》、《荀子》等皆以"书曰"称引今《尚书》文。然《尚书》之称始于何时?迄今尚有争议。《墨子·明鬼下》云:"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何故也?"有人以为此"尚书"即指《尚书》,实误。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三》云:"案‘尚书夏书’,文不成义。尚,与上同;书,当为者。言上者则夏书,其次则商、周之书也。此涉上下文‘书’字而误。"可见所谓"尚书"是"尚(上)者"的误写,《墨子》中并无《尚书》  相似文献   

8.
读史笔记     
历史上最早用纸写信的例证根据迄今查到的资料,最早用纸写信的事,见《后汉书》卷二十三注所引马融《与窦伯向书》: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欢喜何量,见于面也。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为《后汉书》作注的是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所引资料多为史家重视。这里的受信人窦伯向,姓窦名章,字伯向,东汉名臣窦融的五代孙;《后汉书》卷二十三有传。写信人马融,在汉著名经学家,《后汉书》卷六十(上)有传。马融在  相似文献   

9.
顾炎武《日知录》"监本二十一史"条批评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本《十三经》、《二十一史》"校勘不精,讹舛弥甚,且有不知而妄改者"一段话,几乎成了后来对北监本经、史的定评。其中论北监《十三经注疏》的一段话,被《四库全书总目》引用,尤为深入人心。顾炎武是这样说的:《十三经》中《仪礼》脱误尤多。《士昏礼》脱"壻授绥。姆辞曰:未教,不足与为礼也"一节十四字(原注:赖有长安石经据以补此一节,而其注、  相似文献   

10.
丁声树曾讨论过"弗"和"不"的区别,他认为"弗"字似乎是一个含有代名词性宾语的否定词,略与"不之"二字相当;"不"字则只是一个单纯的否定词。但《尚书》中"弗"很多,多有例外。丁声树援引石经以及其他古书引《尚书》的语句,辨明其中多有由"不"误为"弗"的。照此看来,古书中有些"弗",原来应是"不"。这种看法是可信的吗?  相似文献   

11.
古人十分重视"命字"之文化,并将命字之内容记录下来,尔后渐渐形成一种文体,称为"字序"或"字说",并于宋代风气大开。其中蕴含作者对命字对象之期望,更呈现作者对经典之运用。本文即由两宋文人"字序"引用《尚书》为视角,论述两宋文人运用经典之内在思维。首先指出两宋"字序"引《尚书》者,主要有三类:一、名、字皆取《尚书》文句,并发挥其意;二、以《尚书》文句为名,进而命字,但"字"未用《尚书》文句。三、名与《尚书》无关,但取《尚书》文句命字。其次,分析宋人"字序"引用《尚书》之情形,凸显出宋儒对"修身"与"事功"的期许与渴望,展现出宋代士人处世立身之思维。最末,论述"字序"引经"明理致用"之特质。  相似文献   

12.
致仕制度,即官吏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制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云"退而致仕",何休注云:"致仕,还禄位于君。"《尚书·大传》云:"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早在夏商周三代,就有所谓"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  相似文献   

13.
用香与推动用香 早在先秦时期,香文化尚在萌芽状态时,文人就给予了多方推助。当时所用虽仅兰蕙椒桂等品类有限的香草香木,但君子士大夫们亲之近之的态度已有清晰的展示。可见于《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周礼》、《论语》、《孟子》、《苟子》、《楚辞》等诸多典籍。  相似文献   

14.
高进 《图书馆杂志》2011,(10):113-114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五《别集类存目二》载:"《湘皋集》,三十三卷,明蒋冕撰。冕,字敬所,(按《明史》本传,冕字敬之,然编首王宗沐、黄佐、陈邦偁、吕调阳四序俱称敬所,同时之人,不应有误,疑明史乃刊本之讹),全州人,成化丁未进士,官至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谥文定,事迹具《明史》本传"[1]。《四库全书总目》所载"蒋冕字敬所"有  相似文献   

15.
徐复祚(1560—1629以后),字阳初,别号阳初子、洛诵生等,江苏常熟人。南京刑部尚书徐栻之孙。少年时曾随祖父任,游历稍广。祖父没后,家内多有变故,一生亦多曲折,终生未取功名,晚年尤处贫窘。他曾别号破悭道人、休休生、三家村老、忍辱头陀、悭吝道人,可见他处于怎样艰辛的生存环境之中。徐复祚是晚明重要戏曲家与戏曲理论家,著述甚富。尝仿《辍耕录》,作《三家村老委谈》三十六卷以记当代见闻,未及刊行而散佚。清乾隆间郡人王元傅仅从其族孙访得六卷;嘉庆间黄廷鉴又访得稿本残册二卷,汇为八卷,题《花当阁丛谈》,刊于《借月山房汇钞》。近人邓实从中辑得有关戏曲文字,与所辑何氏曲  相似文献   

16.
汉石经拓本六朝梁已见传世,唐中宗后多有散佚.宋代残石出土后,曾有多种拓本传世,惜均已亡佚.元明以降,汉石经残石及拓本逐渐被人们冷落.清代曾有三种拓本传世,今所及见者仅国家图书馆所藏"小逢莱阁本".民国时期曾有多种石经辑拓本印行,惜多散佚,所幸其中残石大多著录于<汉石经集存>一书.建国后所出残石拓本散见于各类期刊.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七 :“《西野遗稿》十四卷 ,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李玑撰。玑字邦在 ,号西野 ,丰城人 ,嘉靖乙未进士 ,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是集前有何镗序 ,称玑文稿多毁于火。仲孙自茂掇拾其仅存者 ,裒为五帙授梓。此本多至十四卷 ,又崇祯中其曾孙九畴所刻也。”泽逊按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西野李先生遗稿》十四卷 ,明李玑撰 ,明崇祯七年李玉铉、李玉钺刻本”,河南省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两家有藏。河南省图本缺卷十。卷二以下各卷卷端均题“丰城李玑著 ,栝苍门人何镗校订”。半页九行 ,行十八字 ,白口 ,四周单边。前有…  相似文献   

18.
《后汉书》《后汉书》为南北朝时宋范晔所作。今本《后汉书》120卷,分纪10卷,列传80卷,志30卷。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人。他为宦不得志,寄情著述。因遭牵连入狱被杀,年仅48岁。他编撰志的计划未能实现,今本《后汉书》中的志是晋司马彪撰写的,原为司马彪《续汉书》中  相似文献   

19.
古文是经学和文字学上的重要概念。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古文和小篆、籀文并列,视为三种字体中最古的一种。到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澂提出古文是战国时代的文字;民国初,王国维进一步认定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文字。近几十年来,因为战国文字资料的大量出土,王国维的古文六国文字说被学者们普遍接受。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人所谓古文作了全面研究。研究的对象包括《说文》古文、三体石经古文、汉代经注中的古文以及《汗简》和《古文四声韵》所引的经书古文。《说文》古文和石经古文的考察合为一章,按《说文》字序排列,分析字形或用法,与出土古文字尤其是战国文字作对比;汉代经注中的古文包括《仪礼》古文、《周礼》故书以及《周礼》郑注、《礼记》郑注、《毛诗》郑笺中注明的古  相似文献   

20.
《文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即已著录,置于道家类,云:"《文子》九篇。"班固注云:"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然检今本《文子》,"周平王问"只存"平王问"三字,皆无"周"字。自《汉书·艺文志》之后,众多朝代史书的经籍志或艺文志中都有关于《文子》的记载。如《隋书·经籍志》载有《文子》十二卷,其注云:"文子,老子弟子。《七略》有九篇,梁《七录》十卷,亡。"《旧唐书·经籍志》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