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自省     
自省具有双重源头:道德感情——或道德志向——和道德智慧。因此,一个人要做到经常且深刻的自省,一方面,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树立诸如"美德乃是每个人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的道德信念;另一方面,必须扩充和强大"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欲望、道德感情和道德志向,立志做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  相似文献   

2.
君子是长期遵守“善”原则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的人,是善人、好人、合乎道德的人,因而是品德培养基本目标;仁人是长期遵守无私利人的“至善”原则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的人,是最善最好最道德的人,是品德培养最高目标;圣人则是长期遵守所有道德规范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的人,是几乎具有全部美德的人,是道德完人,因而是品德培养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圣人(王)、君子人格是孔子的道德人格理想目标,它是建立在“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基础上,为了培养和塑造圣人(王)、君子人格,孔子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人格准则以及“克己”的道德修养方法,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人格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一本非常重要的研究儒家思想的历史文献著作,其伦理思想异常丰富,书中所论述的几种道德理想人格如圣人、仁人、君子仍对当今我们的道德修养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5.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从新时代教育要求来说,“育人”就是“立德树人”.时下,出现对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的忽视,是智德分离乃至出现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这也应该是为什么“立德树人”成为当今教育理念的重要原因.从另一个侧面说,现在的教育教学忽视或缺乏了人文精神的宣扬与学习.所谓人文精神,就是“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对道德的核心和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本文认为,我国道德教育之所以难以走出困境,就德育工作自身来说,最根本的问题还不存在于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中,而在于我们对道德内涵知识的错位。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的核心是公平的,公平是调节人与人关系最基本的准则。但长期以来,我们却把“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等视为道德的核心,而且往往是无条件和不加前提的。这种道德价值观常常使“君子”吃亏,“小人”得利,不利于公平、公正的社会关系的建立,不利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多年来,为什么我们的道德教育难以深入人心? 我们所宣扬的道德标准为什么难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此。我国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一直不愿意承认合理利己的合理性。我们认为,我国道德教育应该确立两点认识:一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和规范人们通过利他而合理利己;二是,道德教育必须更多地贴近“大众道德”。  相似文献   

7.
言教是提高受教育者个人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的方法,因而可以使受教育者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有美德的人,却不足以使受教育者实际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身教是引导受教育者将道德认识付诸实行的方法,因而可以使受教育者将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认识付诸行动,从而实际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这样一来,只有就道德的实行来说,言教不如身教,身教贵于言教;而就提高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来说,身教则不如言教,言教贵于身教.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伦理的全部努力在于实现社会生活的道德化,然而,它却没有建立起一个富于德性的社会。中国人进行道德教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林语堂说:“如果道德教化还有一点点用处,那么中国今天就应该是一个圣人与天使的乐园了。”为什么以礼仪之邦自居的中国社会到处都写着“吃人”二字?为什么几千年的道德建设没有营造出真正的君子国,而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9.
《广西教育》2009,(11):27-27
华东师大教育系孙勇在《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2期上撰文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很多论者认为是追求一种“高标德育”所致。我国在道德教育中人为地树立了一个个“绝对的道德偶像,至高无上的圣人”,这种榜样因其“高”、“大”、“全”的“完人”形象,难为常人所效仿,最后导致道德教育陷入“假”、“大”、“空”的境地,以致推广了“不道德”,甚至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合理利用这些道德典型,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当遵守道德规范成为一种自觉,也就很自然的成为一种 美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树立好道德模范的信 心,自律自强,持之以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一 个有道德的人。这应该是一个正常人要做的最正常的事,也应 该是一个平凡的人要做的最平凡的事。  相似文献   

11.
《新作文》2007,(2)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何怀宏出过一本谓之《底线伦理》的书。他引用雨果《悲惨世界》中的话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即“做一个圣人,这是偶然的现象;做一个好人,却是为人的常规。”就是说,社会道德伦理可以没有上限,但不能没有底线;人可以不高尚,但绝不能恶劣;可以不是君子,但绝不能做小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张岂之一、教育功能问题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理论将教育的功能归结为对人的塑造。就是说,要将一般人塑造成为有道德的“君子”;再培养为“仁人”——圣贤。中国传统教育理论以“人”为中心。关于“人”的塑造、提高,成为传统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道德教育观包括3方面内容,道德目标、道德内容和道德方法,道德目标就是教育人成为“君子”。曾国藩德育目标则属于新老儒学的“仁学”伦 ,曾国藩的德育目标还受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那就是培养出来的人,不仅是“君子”,而且应是“有用的”。曾国藩首德内容包括在政治上爱国、爱民族、在思想上灌输儒学,理学与经世致用思想,在道德品质上崇尚孝、俭、勤等;曾国藩道德教育方法包知修养法,榜样法,说服法等。  相似文献   

14.
儒家理想人格对冰心有着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她重视道德的价值,并以“圣人”“君子”理想人格作为自己努力的最终方向。“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一直左右着冰心人格范型的选择方向,成为决定她人生选择与写作价值取向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15.
刘红 《江苏教育》2008,(11):5-7
孔子谈仁最多。仁的核心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就是对一切人持有一种尊重和爱敬之情。孔子所宣扬的仁还具有泛爱的特点,“泛爱众而亲仁”,即博爱大众和亲近有仁德的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各种道德的原始起点.也是最根本的道德。君子务本就是要懂得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做一个仁者是孔子的终极理想.怎样才能做一个仁者呢?  相似文献   

16.
所谓“理”即”知”。”知”就是指道德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信念。也就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思想品德课首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知道应该怎样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明理,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动机。要培养学生对某种事物的情感,就应该让学生了解有关的知识,懂得有关的道理。  相似文献   

17.
子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按圣人言,我们应该有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18.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代表有道德觉悟和修养的人,在古代常与小人(没有道德觉悟和修养的人)相对。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作为现代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校长应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君子之道,做一个君子型的校长。一、校长要做一个仁爱善良的君子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之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张岂之①一、教育功能问题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以“人”为中心,将教育的功能归结为对人的塑造。塑造有道德的“君子”;再培养“仁人”——圣贤。中国第一位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用毕生精力搜集整理文献《诗》、《书》、《礼》、《乐》、...  相似文献   

20.
江畅 《中国德育》2017,(1):11-14
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因为在理解上有偏狭,因而一直存在相当大的局限。道德本质上是人类的智慧,是作为最佳人类生存方式的实践智慧,是一种价值体系。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成为“君子”,高级任务则是使人成为“圣贤”。道德教育的逻辑进程是一个人成为道德之人必须完成的总体结构图,而其实际进程则是走完这一路程的具体路线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