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茜  陈功 《网球》2011,(12):67-73
2011年,李娜为中国职业网球取得历史性突破,而业余网球的激情也被进一步点燃。  相似文献   

2.
尹伊琳 《网球》2011,(7):39
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中国选手李娜两盘完胜卫冕冠军斯齐亚沃尼,成为中国首位大满贯单打冠军,创造了中国网球的新历史。作为李娜的球拍赞助商,BABOLAT(法国·百保力)中国总代理——广州宝力斯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曾锦盛先生第一时间接受了我的专访。  相似文献   

3.
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中国选手李娜两盘完胜卫冕冠军斯齐亚沃尼.成为中国首位大满贯单打冠军,创造了中国网球的新历史。作为李娜的球拍赞助商,BABOLAT(法国·百保力)中国总代理——广州宝力斯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曾锦盛先生第一时间接受了我的专访。  相似文献   

4.
明星效应     
童可欣 《网球天地》2012,(2):144-144
几天前参与了一个大话题讨论,大概是要每个人谈谈对中国网球在世界网坛到底能排第几位的看法.话题的引子是从李娜的2011年的法网冠军说起的。我个人认为.李娜作为中国最优秀的网球运动员.对中国网球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然而这一贡献还不至于大到一夜之间把中国带入网球大国、网球强国的行列那般夸张。  相似文献   

5.
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中,李娜充分施展了她的接发球战术,以克制对手的攻势,对其取得胜利有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对法国2011网球比赛和李娜的简介,分析李娜在法国2011年公开赛中球技表现,尤其对其发球、接发球战术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炼其精髓以给网球爱好者或者专业网球人以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动态     
《网球》2012,(1):122-123
李娜和朋友们家乡挥拍江城武汉再掀网球热潮2011年12月18日,由武汉市政府、武汉市体育局、央视-IMG体育赛事管理公司以及IMG联合主办的,"武汉天地·2011李娜和朋友们国际网球精英赛"在李娜的家乡武汉完美闭幕。桑普拉斯、莫亚、利斯基一起牵手李娜,在为期两天的表演赛上为大家奉献了精  相似文献   

7.
2011年6月,美国《时代周刊》评出女子网坛“过去现在将来”的30位传奇球员,李娜凭借法网夺冠位列其中。从李娜开始,中国网球也变得系列化并且有延续性了。  相似文献   

8.
《网球天地》2012,(1):4-4
2011年的中国网球.在李娜法网夺冠的高潮中经历了最为昂扬的时刻.问鼎四大满贯单打桂冠.无疑是中国网球发展历史中重要的里程碑。大满贯是中国几代网球人的梦想.而中国乃至亚洲人第一次真正站在这个世界主流职业体育项目的核心地域,李娜的成功所引起的关注是空前的。更具重要意义的是.中国网球所迈出的探索的一步对于整个中国体育界未来的改革创新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樊人 《网球天地》2011,(12):68-69
在所有的四大满贯赛事中,要论中国球员集体性爆发的一项,非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莫属。郑洁、晏紫这对川妹子组合在2006年斩获了女双冠军,那也是中国的第一座大满贯奖杯:之后孙甜甜又在2008年与塞尔维亚搭档夺得了混双冠军;2010年,李娜和郑洁携手会师女单半决赛;2011年,李娜再进一步,杀入了女单决赛,书写了中国网球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0.
李元元  陈功 《网球》2011,(7):94-95
李娜在2011年法网上,取得了中国选手在大满贯赛中的“零突破”。这场历史性的胜利,像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倒了中国网球在过去10年积累中形成的多米诺骨牌。网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因此进入了主流运动的行列中。对于即将于7月30日拉开战幕的“2011年北京国际网球挑战赛”来说,这股网球热更像是一股东风。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对2011年李娜法网夺冠后接连在美国网球公开赛及中国网球公开赛首轮失利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技战术发挥失常是李娜竞技状态下滑的直接表现,而自信心的下降,商业活动过多以及伤病困扰则是竞技状态下滑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使命与超越     
张乐 《新体育》2012,(1):100-101
如果人生可以像西瓜一样劈为两半的话,李娜的一半是法网前,另一半是法网后。即便再过若干年。关于中国网球和李娜的故事仍是从2011年的法网断开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了三段分析法、录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网球运动员李娜在201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决赛中的得失分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李娜得分的主要部分在发球战术系统,但与对手相比发球战术的优势不明显,李娜的失分主要发生在底线非受迫性失误.  相似文献   

14.
分手之殇     
温网结束后三天,一名比利时网球记者率先在自己的Twitter上面爆料了李娜和教练卡洛斯分手的消息,在中国的网球媒体圈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作为中国网坛标志性的当红球星,李娜的职业走向某种程度关系到许多年轻网球记者的职业走向,也关系着根基薄弱的中国职业网球发展的市场推动力。时至今日,李娜并没有在任何官方场合对此事做出正面回应,只是由她的经纪团队出面轻描淡写地确认了这一消息,并且表示尊重李娜的个人选择。  相似文献   

15.
历时14天的201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在紧张激烈的角逐中落下了帷幕。作为每年四大满贯赛事的第一枪,各国好手纷纷出场,给网球爱好者来带了一场场视觉盛宴。让中国球迷激动的自然是武汉姑娘李娜的出色表现。此役,她过关斩将,挺进决赛,收获亚军,创造了个人澳网最好战绩,同时也成为了亚洲女选手中成绩最好的一位。李娜,成为了中国女子网球新的标志。"娜样风采",从中国逐渐蔓延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相似文献   

16.
《网球》2011,(12):28-29
虽然她在美网之后只有一场胜利回馈球迷,虽然她总是被各种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缠住无法脱身,但有什么事实能比中国的第一个大满贯单打冠军更重要?对于中国网球有什么年份能比2011更重要?李娜是中国网球放出的天宫一号,她从此被悬挂天边.她引来的仰视可以建设雕像,建设庆功会,建设网球,可以建设体育.可以建设中国的道德水准和文化水准.她成功地展示了个性的力量,虽然个性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东西,个性是中国体育最喜欢埋没的东西,但每个人2011之夏的回忆都如此悠长,我们一起被李娜的炫目性格晃晕。  相似文献   

17.
邱友益 《网球》2013,(4):60-61
2008年,WTA亚太区总部落户北京,这是美国总部(佛罗里达)和欧洲区总部(伦敦)之后,WTA在全球设立的第三个全球性机构。5年后回过头去看,WTA的官员们一定为当年这个正确的决定感到无比骄傲。WTA亚太区副总裁陈述说:“当时,WTA已经看到了中国网球市场的广阔前景,但绝对没有想到中国网球会在后面几年发展如此迅猛。”在短短5年多的时间里,中国网球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网球热潮,2010年李娜、郑洁同时闯入大满贯四强上演双响炮,2011年李娜在墨尔本成为亚洲闯入大满贯决赛第一人,之后在罗兰‘加洛斯历史性举起大满贯奖杯,2013年澳网李娜再夺大满贯亚军。  相似文献   

18.
2011年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已经正式落下了帷幕。在连续14个比赛日中,收获惊喜最多的未免就是中国球迷。李娜历史性的杀入了大满贯单打决赛,书写了属于自己和中国网坛的历史;彭帅实现了个人突破闯入单打第三轮,2011年的表现值得期待;然而在金花大放异彩的同时,小花们却迟迟难以飞跃,着实让人感到着急;至于双打方面,中国选手已经没有了曾经的气焰。本届澳网是中国网坛值得铭记的一项比赛。李娜历史性杀入大满贯决赛,打破了大满贯134年历史没有亚洲人闯入决赛的尴尬,缔造了个人的辉煌时刻,书写了中国网球的历史,成为了亚洲体坛的骄傲!在本届澳网比赛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更成熟的李娜,看到了中国金花更凶狠而又准确的进攻,看到了她放松的心态,也看到了李娜可能会更辉煌的未来。澳网过后李娜的世界排名到了第7位,  相似文献   

19.
运用组织系统理论,结合李娜法网夺冠案例分析,论证中国女网"单飞"模式的现实动因、实践启示及改革思路。运动员自组织功能弱化是李娜等人提出"单飞"的根本原因。李娜法网夺冠的启示主要包括三点,即举国体制与职业体育的互补实践是中国网球职业化改革的有益尝试;"单飞"模式是中国网球职业化改革现阶段里的必然选择;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为李娜开启成功职业生涯提供了可持续发展动力。中国网球职业化改革思路是,推动中国网球由"举国体制与职业网球的‘双轨制’"向"融合制"迈进;努力规避"单飞"风险,积极引导单飞球员实现职业网球价值目标与奥运争光目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网球天地》2014,(12):30-31
李娜退役开办网球学校的消息,着实让人兴奋了一下。兴奋之余,情不自禁地开始为娜姐操上了心:中国已经有了好几家网球学校,“李娜网球学校”开在哪里?会是一所什么样的网球学校?如何才能办好这所学校?李娜与国际管理集团(IMG)合作,对这些问题肯定有了完整的解决方案,但我们也不妨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进行一番推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