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茅盾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写下了大量的不同形式的作家作品论,评论了“五四”以来各个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扶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青年,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茅盾的文学评论,大都实事求是,褒贬适度,堪为评论界的楷模.当然,茅盾的评论并非篇篇玑珠、句句真理,评徐志摩的“枯窘论”、评庐隐的“停滞论”,随着新材料的发现与理解的不同,就有不同的意见.在众多的评论中,茅盾对同是浙江籍  相似文献   

2.
革命文学倡导者为完成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文学范式转变,采取的是与“五四冶断然决裂的态度,对五四话语及五四传统形成巨大的冲击.“五四冶一代成名作家纷纷受到贬斥和攻击,作为“五四冶之后诞生的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小说月报》主编的茅盾也未能幸免.在革命文学倡导者咄咄逼人、四面出击的强大攻势面前,茅盾虽然也曾作过有力的回应,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他已经开始自觉接受规训,以便能够重新回归到左翼阵营之中.然而作为“五四冶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中的佼佼者,他却并未彻底放弃对五四话语的坚守和阐扬,从而在左联时期为延续五四传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胡适作为中国现代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在中国文化进程中,起着不容低估的作用。从“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运动直至临终,他始终坚持着文化上的改良主义,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哲学上的实验主义。胡适中西舍璧的文人气质影响了“五四”后一代青年,被大批文人拥为精神界导师。他关心国家、社会的命运以及前途而激发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凸显了其鲜明的政治人格。本文在分析胡适思想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其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4.
自从一些报刊上陆续披露了王一川博士主编《20世纪中国小说大师》消息以来,由于人选的9位小说大师中茅盾落选,学术界对此议论沸沸扬扬。许多人认为不选茅盾至为不公。王博士在一篇文章中为他不选茅盾作了解释。但他的解释与说明是没有道理的(见1995年1月28日《文艺报》)。他说他选小说大师的标准主要是从芙学的标准入手,具体地谈了四条标准。他的四条标准用以衡量茅盾作品,我认为茅盾作品完全具备。比如王博士认为茅盾作品的缺陷之一是有“主题先行”图解政治的倾向。是这样吗?“主题先行”是我们批判“四人帮”“三突出”,与走资派…  相似文献   

5.
对于茅盾这样一位有着不平凡的经历,著作丰赡的作家,他在世之时和过世之后,研究者都曾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接近他、认识他,但由于“接近”和“测试”的方式方法不同,在所得到的同时,常常隐显着一种失落感,人们总感到缺少点什么。尤其是对今天许多青年朋友和文学爱好者来说,他们需要一座茅盾的雕像,希望我们传记作家能够说明茅盾这位“一代文豪”作为普通人的内心动机,需要了解他的精神世界。而这方面又恰恰是多少年来所“缺少”和“失落”的。李广德先生的《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填补了这个空白。尽管他自谦此书为“有关茅盾生平事迹的故事”,而非“一部茅盾全传”。可以说该书为茅盾的传记研究作了拓荒的工作,一座雕像在李广德先生之手诞生。  相似文献   

6.
时代女性形象是茅盾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茅盾通过《蚀》、《虹》、《腐蚀》等小说的创作,真实地再现了“五四”落潮后的时代女性在新的历史转换中的人生演变轨迹。这一母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它与茅盾早年投身妇女运动、《红楼梦》女性现的影响以及作者深层的文化心理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一直受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巨大影响.中国新文学先驱茅盾,是接纳西方现代文化思想的杰出代表.茅盾之接纳西方现代文化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石的.茅盾在1919年年尾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尔后一度受尼采哲学的影响,1921年茅盾成为中国共产党53位发起人之一与首批中共党员后,就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芒照耀着茅盾从事文艺理论研究、批评与创作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8.
庐隐被茅盾先生誉为“‘五四’的产儿”、“觉醒了的一个女性”,在时代的感召下,她凭借着女性特有的视角和自己率真的性情,以鲜明的创作个性、众多的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文化交汇语境中理解“五四”和“五四”人物,使得对“五四”的理解有了历史的同情。“五四”是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中的一次高峰,中国要面对文化水平远超过自己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民族焦虑,这种焦虑感直接催生了“五四”策略性的激进主义武的文化调整。“五四”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调整:在精神层面上,“五四”提倡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引发了文学革命和整理国故两大文化事件;在社会后果上,“五四”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组织的重新定向;在制度上,打破了三纲五常,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10.
从《子夜》到《清明前后》——以描写民族资本家为主的系列作品和从《蚀》三部曲到《霜叶红似二月花》——以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女性的系列作品的创作,茅盾因此而被称誉为现实主义作家。“五四”时期,茅盾作为一名批评家,主张作家要寻求获得“冷静的客观描写”和“崇高的理想”,作品要有强烈的“时代性”。不久,他本人也开始走上了作  相似文献   

11.
《霜叶红似二月花》继承“五四”思想革命的思想传统和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启蒙主义的文学传统 ,从思想文化的高度 ,通过对历史题材的精心选择、对家庭生活的重点描写 ,对历史转型期的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文化反思 ,表现出作者对反封建思想革命重要性的体认 ,在茅盾的小说创作中具有独特深刻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五四”爱国运动七十周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开端。“五四”运动前夕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鼓舞了一代中国人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准备。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就必须接过“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走“科技立国”的道路,迅速发展生产力,推进四个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春蚕》是我国三十年代艺术画廓中的一件珍品,它的作者茅盾则是我国老一辈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一九二八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茅盾早在“五四”前夕就开始了文学活动。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即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和倡导者。一九二一年他和叶圣陶、郑振铎等人组织了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同时还主持了《小说月报》的全面革新工作,使它成为“五四”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等是在“五四”时期涌现出来并登上历史舞台的;鲁迅、郭沫若、茅盾也是“五四”时期涌现出来并登上历史舞台的。“五四”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发生的思想变革,使中国人民对于革命的政治主题获得了新的认识。“五四”后三十年,中国获得了独立和统一。但尔后的40年,在民主和富强这个主题上却走了曲折的路。启蒙运动与主题认识的深化独立、民主、富强,是中国近代三大政治主题,三者不能并行解决。而从何者入手,成为近百年来困扰爱国者的难题,为此,他们一代接一代探索着、奋斗着。在上世纪中叶,中国先进分子从世界看到西方国家的富强和“船坚炮利”,从而不  相似文献   

16.
魏绍馨先生是“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研究具有鲜明的对话性、时代性、论从史出、实事求是的特征,体现了摆脱既有研究框架、锐意求实求新的学术勇气和1980年代学术与思想交融的时代风尚,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发挥过补正、先锋、开拓性作用。魏绍馨先生作为研究五四新文化的学者,不仅将“五四”当成一个学术课题,也将“五四”高扬的科学与民主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不阿世、不媚俗,生动诠释了一代学人研究与传承“五四”的精神自觉。  相似文献   

17.
茅盾在二、三十年代写的《神话杂论》、《中国神话研究ABC》、《北欧神话ABC》、《楚辞与中国神话》,《关于中国神话》、《读中国的水神》等一系列神话研究的文章中,对中外神话进行了比较研究,对神话学和比较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研究的目的和观点方法茅盾对中外神话的比较研究,是服从“为人生文学”追求的,具有溯本求源的特色。茅盾研究中外神话的目的是为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实践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创造划时代的文学。早在学生时代,他就把我国古代文学的源流溯求了一遍。“五四”时期,要借鉴西方…  相似文献   

18.
在学术界有这样一种倾向 :“五四”的偏激使中国传统文化与今日中国形成了断层 ,这是对“五四”的误读。在对现代中国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势力的强大惰性力量、对“五四”性质认识的偏差和思想教育的片面性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了与以上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即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因素 ,消解了“五四”精神 ,使“五四”与后来的历史形成了断层  相似文献   

19.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独特贡献的著名的文学家,1981年,胡耀邦同志在茅盾同志追悼大会上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悼词》中,高度评价了他毕生的历史功绩,称赞他是“中国文坛”的“一颗巨星”,是一位“为中国革命事业、中国新兴的革命文学事业奋斗了一生的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早在半个世纪之前,王若飞同志在重庆文化界庆祝茅盾50诞辰周年的时候,就曾赞誉茅盾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巨人”。张光年同志在1986年纪念茅盾诞辰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称他是“文化巨人…  相似文献   

20.
“革命文学”对五四文学的批判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代中期,五四新文化运动终止,持续数年的“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这种转变,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演化的重要环节,它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革命文学”的性质及其与五四文学的关系问题并未被正确认识,这也影响了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正确认识。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段历史重新考察、重新评价。按照流行的观点,“革命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延续和深入发展,二者根本上是“致的。至于“文学革命”对五四文学思想及五四文学代表人物(鲁迅、茅盾等)的批判,也只是对五四文学革命缺点、局限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