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毕钝 《今传媒》2006,(1):41
日前,笔者所在城市坊间纷纷传言:本市某区邮政局邮政运钞车在把现金从金库运往营业网点途中,运钞车司机趁押钞人员下车送钞之机,将拉着一百多万元现金的运钞车开跑了。此传言如果属实,是很有新闻价值的,但却未见当地媒体披露,便只有似信非信了。孰料,省城一家报纸很快报道了此消息,全国众多媒体也纷纷予以转载,传言得到证实。笔者大惑不解:当地媒体为什么不报道此消息呢?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当地“有关方面”发话不让报道。笔者不由得又想到前几年发生的一件类似事件:当地一个金融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有关方面同样要求当地媒体“保持沉默”,不…  相似文献   

2.
2014年11月,一则“河南南召200万斤晚秋黄梨滞销,果农无奈将黄梨喂猪”的消息被多家网站转载,随后引起各方的关注,不少外省的客商和网友纷纷赶往南召希望能够收购黄梨,献出一份爱心。可是,这些爱心人士赶到南召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当地的黄梨滞销是一则夸大事实的假消息。滞销没有那么严重,黄梨也没有拿去喂猪,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的《滞销是假伤“心”是真》的报道澄清了事实,这是当地一村民怕自家果子卖不出去而炒作的假消息。这些年,关于“农产品滞销”的新闻似乎越来越多,从土豆滞销、花生滞销、脐橙滞销、辣椒滞销到葡萄滞销、香蕉滞销,滞销现象不断。农产品丰收却卖不出去,新闻媒体几乎年年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跟其他行业的产品积压有所不同,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产品滞销对他们的生活乃至生存造成威胁,这既是媒体不能漏掉的新闻,也是媒体责无旁贷需要帮助应对的事件。那么,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记者在农产品滞销事件中如何发声?如何扩大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参与到农产品救市行动中去?  相似文献   

3.
《中华新闻报》2月16日刊登章《“寡年不宜婚”,都是媒体惹的祸吗?》指出,岁末年初,全国各地的记们纷纷在当地的报纸上发了这么一条新闻:某某地领结婚证的新人挤破婚姻登记处的门槛,这都源于“寡年不宜婚”这样一个传言。像往年一样,几乎所有新闻都以专家的意见作结,比如天学家,比如民俗学家。但是这种“辟谣”性质的新闻究竟是否起到了“辟谣”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4.
吴静 《新闻知识》2005,(12):5-7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中国第二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并顺利回收,国内媒体纷纷组织力量报道这场盛事。面对如此重大的新闻题材,广州各大媒体各施其法,力求在新闻竞争中脱颖而出。笔比较过城中几份重要报纸的“神六”报道,选取别具特色的《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和《新快报》从10月12日至18目的“神六”新闻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研究三报“神六”报道的不同特色,探索区域媒体在同题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创新启示。  相似文献   

5.
凌晨 《视听界》2002,(5):43-43
所谓思辨,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思考、分辨。一篇报道具有思辩性,是指该报道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问题、趋势的思考、分析,能提出重要的、新鲜的、有启示意义的结论。思辩性的报道,从内容上看,仍重点不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动态和过程,而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揭示出某种内在的规律、趋势。换句话说,思辨性的报道主要不是报道“这是怎么一件事”,而是揭示“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有何意义?”从形式上看,思辩性报道大多是深度报道,而不是消息或新闻通讯。从时效性看,消息或新闻通讯都要求尽快把新闻事件报道出去,时效性是它的生命,而思辨性的报道虽然也注意新闻时效,但一般都要在新闻事实报道之后,经过认真思考后才进行采写制作,有一定的滞后性。受众对思辩性报道的主要要求是能否提出新鲜、独到、深刻的观点,对时效性的要求次之。  相似文献   

6.
当得知“神舟”六号成功发射之后,我们接到全国各地各家媒体记者的咨询和相约:从哪条路线到达四子王旗最快?一块儿在主着陆场相聚!13日中午,我们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乌兰花镇,了解到相关信息:此前,全国100多家媒体的记者已陆续到达四子王旗,准备着新一轮的“新闻大战”。我们几乎同时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回复:此次报道只有总装备部指定的8家媒体可以到回收现场进行采访,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进入安全保卫区域。但是为了拿到第一手返回舱回归前后的消息,并记录这一伟大壮举,我们不约而同地要进入草原为之拼搏。  相似文献   

7.
成为主流媒体是每一个媒体的梦想。要成为主流,在无法放弃社会新闻的前提下,必须改变社会新闻的传统报道方式,寻找一种社会新闻的崭新报道方式,把社会新闻变成人人需要的“实用新闻”,加大社会新闻的服务功能。让读者感觉到:社会新闻不仅“好看”,而且“有用”。那么,怎样增强社会新闻的服务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短新闻的深度朱梅华围绕若干新闻事件或重大主题、由多篇新闻组成的报道,如常见的“系列”、“组合”、“专题”等,一定要有深度。那么,以单一新闻事件为内容的短新闻是否需要深度呢?笔者认为,短新闻也同样需要深度。从读者的需要来看,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广...  相似文献   

9.
覃辉 《声屏世界》2004,(7):51-52
2003年的“皇马中国行”热遍华夏大地,媒体之问也展开了近乎“疯狂”的竞争。多数的媒体都采用了娱乐化的报道方式,但在竞争中也凸显出某些新闻从业者缺乏职业素养的现象,本文从娱乐化的报道方式中,探求记者在媒介事件中角色迷失的原因,并提出新闻从业者在新闻娱乐化冲击下的职业道德应对。  相似文献   

10.
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大局服务的要求。因此。它与时政新闻等并称为“硬新闻”,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各种经济现象日趋活跃,公众对经济报道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可是,传统经济报道中“概念+数字”的乏味形式又使读望而却步,读经常反映的是: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鲜活、吸引人。怎样才能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激发读的阅读兴趣呢?笔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发现经济类报道可适当借鉴社会新闻、娱新闻等“软新闻”的报道方式,对其进行“软化”,以赢得读。  相似文献   

11.
一段时间以来,广播电视媒体在报道某些新闻事件时,出现了扮演事件中的新闻人物,演绎已经“时过境迁”的事件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引起了新闻界内部的争论。有人赞成,说是新闻手段的创新:有人反对,说是弄虚作假、有违新闻的真实性。就是在听(观)众中也有不同反映,赞成的说这样做,新闻生动了,  相似文献   

12.
花宇 《青年记者》2009,(14):42-42
报道新闻,类似于足球运动员在球.门前抢点破门,谁找准了球的落点,谁抢占了先机,谁在落点上恰当地发力,便意味着破门,意味着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拔得头筹。因此,众多“强势媒体”纷纷在最典型的事件上(时间与空间)严阵以待,争取率先发出准确的报道,也就是在“第一落点”上发力。对于很多缺乏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弱势媒体”来说,往往在“第一落点”上缺乏优势,需要在“第二落点”上发力,将其他媒体错过的线索塑造成新闻事件,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在报道经济新闻的实践中,笔者多次在“第二落点”发力,形成了操作经济新闻报道中的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3.
董大炜 《新闻窗》2009,(6):42-43
今年8月的“莫拉克”台风和去年“5.12汶川大地震”都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危害,同时也给灾害性事件报道带来了难题。怎样才能发挥各媒体的特长,更好地报道灾害性事件呢?我们先从灾难性报道的优势性媒体——网络媒体说起。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0月26日,一条“江苏有4万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消息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但在随后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经查此消息是失实报道。其实,“在近4万名毕业生中有3万多为中专、技校毕业生”。而像上述这类失实新闻,在今天的新闻报道中,甚至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中也时有出现。基于此,笔者提出有关耻感与媒体品格的一点看法,愿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5.
王琦 《新闻传播》2006,(4):54-54,56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准确及时,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既然新闻是客观的真实,那么新闻播音是否也应是客观地播报而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呢?新闻播音到底是不是纯客观的,又能不能是纯客观的?带着这一问题,在实践中加以分析研究,笔者明确了这方面的一些认识:新闻播音应该有“情”,而且必须有“情”。没有“情”就无法表现出爱憎、表现是非,新闻播音也就失去了宣传的意义。(注:本文所说的“新闻”特指消息体裁,“新闻播音”特指新闻播报。)  相似文献   

16.
2013年4月18日,香港大公报刊登《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一文,在微博上迅速引起热议。腾讯、网易、人民网等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央视新闻、@头条新闻、@新周刊等媒体官方账号也先后发表微博,表达对此事的关注和看法。几个小时之后,新华网发布消息,称“经核实,此报道为虚假新闻”;当天下午5时55分,大公报官方网站发表声明,承认该报道为虚假消息,并向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及传播技术的发展,批评报道的形式日趋多样,如:“读者来信”、“批评与建议”、“社会经纬”、“新闻调查”、“众生相”、“监督哨”等栏目、专版亮相于媒体平台,把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发扬得淋漓尽致,媒体的广告收入也因此极速飚升。但作为媒体的行为者———记者在批评报道中属于什么地位呢?他们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态呢?本文试作一阐释。记者在批评报道中是桥梁和纽带监督是“自古至今,人类的永恒主题”。①新闻舆论监督是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主要是通过记者深入调查采写负面新闻信息的批评报道的传播,表…  相似文献   

18.
新论点击     
新闻波现象“新闻波”现象是由重大新闻事件引发的新闻报道密集、各种媒体密切关注、能引起广大受众高度兴趣与激烈反应(评价)的链锁式系列热点新闻报道,每个系列热点新闻报道都与前一波新闻事件有着具体关联而又独立形成一轮又一轮新闻报道高潮的新闻现象。这种新闻现象符合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就具体事件来看是相对独立的,但从整体来看,又是相互关联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群体。新闻波现象是现代新闻传播中的主流现象,并有逐步成为现在新闻报道中普遍现象的趋势。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1、大事件冲击产生的新闻事件新闻…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新闻的故事化写作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的故事化在新闻界兴盛已久,国内各级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节目中也开始把故事介入到新闻中。我们把这类报道分为两类:一类以新闻专题的形式出现,节目主题再现一个个新闻人物或事件;另一类是新闻消息,最常见的是典型报道和时政类节目,把新闻人物或事件用生动活泼的故事讲出来,尽可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新闻故事化已是国内媒体的写作趋势,而在把新闻作为产业进行激烈竞争的欧美国家,新闻故事化已经发展得炉火纯青。从新闻的发展史上看,1890年前后,新闻报道分为两类:一类是“故事模式”,一类是“信息模式”,一战以前的美国新闻业“信…  相似文献   

20.
对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目标读群、编辑方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发出不同的声音,本是正常之举,这恰恰反映了舆论的成熟,也使公众可以从多角度认识同一怪现象:媒体之间为了争夺广告客户,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同一事件尤其是对特定广告客户相关的事件,拿到钱的就说好,没拿着钱的就曝光。在这里、媒体不再是理智、冷静、客观地发出声音,而是被“资本”的力量所左右甚至操纵。前不久,某市几家媒体对同一起事件的报道持截然不同的观点,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关注,也引发了笔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