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散文创作,和小说创作一样,越贴近生活就越能在创作过程中突现自己的本色。这个话题人们早已提及,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们熟知的命题,我仍难做到透彻地理解和明确地把它表述清楚。这些年自己的散文创作,我尝试着从贴近生活这方面去努力了,但体会不是很深,创作的效果也不尽人意。为什么?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应是贴近生活不够紧密和深人的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2.
当下的散文创作存在诸多问题,多得让人都不知道何种问题才是真正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当下的散文界,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似乎都缺乏一种超越世情之上的写作,所以我一直认为,在没有发现更多的时候,创作中简单的对于生活的实录,已经成为当下散文创作的问题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考察黑龙江散文家澜涛的散文,就有着一种特别的意义,澜涛在他的  相似文献   

3.
张裕钊的诗文创作可以以光绪九年(1883)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其诗文创作的探索、繁荣期,后期为其诗文创作的成熟、衰落期。张裕钊在莲池书院创作的散文,是其后期散文的代表作,其中《重修南宫县学记》、《夏润之孙桐之母姚宜人六十寿序》两篇最能体现张裕钊后期散文"以意度胜"和"词峻以厉"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90年代前后崛起的西部散是一道独特的景致。其价值在于它既丰富和充实着新时期国内散创作的内涵。同时又在证实着同一时态背景下内地散即主流散的存在。作为创作主体,贾平凹为标志的西部散作家有许多共同创作特征,严肃真诚地创作、展示地域风情世相与民族历史化、关注人生和探讨生命、普遍追求艺术风格的浑厚大气。这些恰是构成西部散独特格调与美质的基础,同时作为创作操守与把握生活的艺术精神,也对新时期散创作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以来,散文创作者的队伍日渐扩充,散文的创作呈现出种类和数量上的大发展,不少作者以其鲜明的特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黑龙江作家崔修建(笔名阿健),作为散文创作队伍中的一员,一直以来坚持生活感悟式美文的写作,至今已发表作品400余万字,出版《有一种花叫不谢》、《只管向前奔跑》、《左手智慧右手爱》、《爱那么短,爱那么长》等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现代创作理论和传统创作理论的契舍,来论证散文创作的最佳心境.认为散文家经过长期的生活积淀,从"行于所当行"有所感的触发开始,经历"止于所不可不止"的静心运思的过程,达到"有所不能自已"的创作境界.以此来探讨散文的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7.
秦观散文创与当时科举制度有密切联系。秦观应试时正值王安石变法之后,王氏“新义”对考生具有极大的约束力,秦观一面对当时的科举考试形式怀有抵触情绪,一面又不断努力使自己的文章符合所谓“时文”的规格,以求及第。因此,他的散文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矛盾心态的支配。又因为屡试不第而很晚才进入当时的核心文化圈,这都限制了其散文创作的成绩。入仕后,秦观成为新旧党争的牺牲品,元You之后一再遭贬。而政治思想上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对其策论结构的形式发生了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杨朔是代表着一种创作方向的,被誉为当时散文创作三大家之一。尤其是他的抒情散文,显现着人们所期待的狭义散文创作的实绩,在那个时代被传颂一时,一些篇章被视为经典。记得我上初中和高中的90年代中后期,语文课本选有杨朔散文作为单元重点课文,那时候给我的感觉很好。但时隔十年,再去翻看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发现这位曾经煊赫的散文作家竟悄悄地撤离了我们的语文课本,这是一个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作品落选呢?也许,社会的、政治的、读者的因素有一些,但真正的关键还在创作本身,作品能说明一切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文学快满三十年了,三十年来的散文创作和理论一直处在纠缠不清中。八十年代的主声调是破除肖云儒的“形散神不散”说。肖云儒1961年提出这个学说的时候,还是中国人民大学三年级的在校学生,但这个学说对中国散文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理论奠基的作用。到了八十年代,中国文化界是“破”疯了的时代,是西方文化横扫大陆的时代,是喇叭裤和哈蟆镜饥不择食的时代,已入中年的肖云儒遭遇炮轰就在所难免了。因为“破”的一方认为他这个理论是60年代歌颂性散文写作的一个标志性词语,杨朔、刘白羽的创作就是这个理论的最好注释,这是散文写作旧秩序的反映,也是束缚新时期散文写作的框框。  相似文献   

10.
对于散文这种广为大众喜爱的文学样式来说,作者如何从生活中选择更多好的表现题材,由此来抒发作者对所表现的客观对象的真情和真意,或者是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社会的哲学层面的思考,从而获得读者的心理认同?其实,存在人们身边和生活中的地方文化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作为散文创作者来说,应积极利用地方文化的资源,从中汲取创作的泉源,同时也让地方文化的精髓通过优美的文字得以传播和发扬.  相似文献   

11.
魏际瑞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散文理论上主张“以情为本”、“注重气势”、“文主平实”,在散文创作特色上表现为“文以法胜”,他的散文理论及散文创作在明末清初有较大影响。对揭示“宁都三魏”与“易堂九子”散文理论及散文创作的丰富内涵,颇具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感是散创作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在散创作中作家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通感这颗看不见的种子,经过加工、培养,使之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意觉等相碰撞,蹦射出美丽的通感之“花”,进而铸成一个和谐的、自成一体的“世界”,以此来渲染并深化散的意境,勾起人们美好的联想,表现着散深邃幽远的通感美,展示着散创作的永恒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研究何其芳的散文创作(尤其是《画梦录》),对当前及其以后的散文创作,意义深远。首先,何其芳对散文创作的态度,严谨、自觉;其次,其散文作品的内容,是作者心中眼里的真善美,有思想,有性情,同时,其散文作品的构思与表达,力避平庸和因袭,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体现出令人钦佩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4.
帕蒂古丽在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独特视角下创作的散文具有独有的特质和异样的气息,成为了当今全国散文创作的佼佼者。在她充满维吾尔族味道的独特文字里,人们看到了内容丰富的一幅混血文化的大画卷。本论文从帕蒂古丽散文的创作内容与风格特色方面着笔,从大胆狂野充满幻想的童年时光、宗教依恋敬畏式的自然动物物体、与宗教紧密相关的风俗习惯、细腻深重的隐秘情感、深远透彻的现实社会人生、坦诚痛悟式的自我修复六个方面论述其散文的内容与特色。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先生在晚年的“文抄式”的散文创作是他独创的文学体式,对此人们的评价不一。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引文来源广泛,可见其读书之多。通过一个人所读之书可以窥见其人的治学甚至是为人。本文就是选择这样的角度,从周氏的“读书笔记”来看他写作时的心态。抗战爆发后,周作人一直没有离开北平,以至于后来的“附敌落水”,此段时间的周氏文章是研究他当时心态的极好资料。而在1940年的周氏文章相对集中的通过日人笔记谈到日本的文化,由此入手或许可以窥见周氏做出的“艰难的抉择”的深层心理吧。而其文中的日人笔记庶几可以看作是“个人书写”或是所谓“野史”对现代文学研究的史料价值吧。  相似文献   

16.
审美情感在散文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为文学反映生活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情感对于散文创作是一种内驱力,是散文家最基本的创作素质,情感是散文创作的突破口和爆发点.  相似文献   

17.
学创作作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包含着创作的客体和主体,创作客体既有客观性又体现出一定的主体性,本试在阐释创作客体的客观性和主体性的基础上,分析私人写作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18.
方卫平 《小学语文》2009,(12):47-48
在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界,以儿童散文创作著称的作家为数并不多,桂文亚女士是其中重要的一位。早在]996年,上海、北京等地儿童文学界就曾陆续举办过桂文亚儿童散文创作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王十朋不仅是南宋著名政治家,其文学成就亦卓然成家,是南宋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散文体式多样,内容丰赡,思想深刻,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至今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现对王十朋的散文思想及创作成就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当下的散文创作存在诸多问题。多得让人都不知道何种问题才是真正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当下的散文界,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似乎都缺乏一种超越世情之上的写作。所以我一直认为。在没有发现更多的时候,创作中简单的对于生活的实录。已经成为当下散文创作的问题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考察黑龙江散文家澜涛的散文.就有着一种特别的意义.澜涛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在生活的沙滩上四处探寻,寻找出最让人心动的事件和时刻,然后写成一篇篇给人温暖的文章,用文字的细雨洗刷着人们日渐麻木和疏离的心灵,让人顿悟和感动。从中,我们是能够看出澜涛在散文创作方面的特色和追求的。正是因为他有着自己对于散文的理解,对于散文创作理想和方向的理解,所以他的散文才呈现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