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李鹏委员长接见外国记者时说,中国的《新闻法》即将出台。传媒闻讯,莫不欢欣。长期以来,新闻从业人员履行舆论监督,屡屡受阻。恶意诉讼名誉侵权,动辄得咎,官司缠身。究其根由,无法可依也。任何一部法律的基石,均源于实践,新闻和司法共同关注的课题是“舆论监督与社会公正”的关系。由此引申出“舆论监督与名誉侵权”、“舆论监督与司法腐败”……等等,拓出广阔的议论空间。因此,本刊开辟专栏,特请专家学者,对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本期推出参与“《工人日报》深圳官司”四年的曾晓明先生的《舆论监督与名誉侵权》一文,以飨读者。欢迎关注舆论监督和《新闻法》的人士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闻界一直被不断增多的新闻官司困扰着。“新闻官司”即新闻侵权诉讼,是因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发表新闻或者其他作品在内容上引起侵害他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合法权益的纠纷而导致的诉讼。 新闻官司增多,一方面说明公民寻求法律保护的意识和人格尊严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表明,新闻  相似文献   

3.
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赋予各级新闻单位的一项重要职能。新闻载体正确开展好舆论监督也是贯彻党的新闻方针、当好党和人民喉舌、增强自身威信的重要途径。然而,开展舆论监督就容易产生新闻官司,如何在切实履行舆论监督职能的同时又能尽量避免新闻官司的出现,成为当前摆在各级新闻单位面前的一道严肃课题。1983年,上海《民主与法制》杂志第1期发表《二十年“疯女”之谜})的文章,导致了一场长达数年的诉讼。据说,这是建国以来的首起新闻官司。此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与“经商热”、“集邮热”等同步,出现了“新闻官司热”.先后有200…  相似文献   

4.
当前,新闻单位被诉侵犯名誉权官司日益增多,有人呼吁诉讼干扰让新闻界疲于应付,法律该给舆论监督撑腰。1999年4月14日,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开庭审理的山东电视台等三被告“侵犯名誉权”案颇为引人注目,吸引了中央及省市20多家传媒数十名记者到庭旁听。1998年春,山东卫视《道德与法制》栏目组接到新闻线索:烟台一家农药厂受到假冒其产品的不法厂家围攻,面临停产。意识到问题的特殊性,台里派得力记者火速赶赴烟台采访。本来,海阳市的第一利税大户是海阳农药厂,该厂生产的“海阳农药”是受农民欢迎的品牌,后  相似文献   

5.
舆论监督如何避免新闻官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舆论监督,针砭社会时弊,维护民主法制,这 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又是党和法 律赋予他们的权利。近年来,随着“中国质量万里行”活 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及其他一些媒体的报道, 舆论监督更加普及和深入人心。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 的原因,一些新闻工作者在行使这项神圣的权利时,有 的竟吃上了新闻官司,有的还以败诉告终。如今,新闻 官司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因舆论监督而导致的新闻官司增多,从某种意义 上来说并不是坏事,它体现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但 是却给新闻界带来了很大压力。过多的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6.
●“新闻官司”仍是新闻界同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湖北武汉市,发生了一起因新闻图片引发的侵害名誉权诉讼。历时三年,以一审判决驳回原告之诉,二审裁定准予原告撤诉结案。《湖北日报》记者金涌写《一张新闻图片三年“新闻官司”》一文,报道诉讼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以及新闻舆论监督的深化,自1987年《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在新闻与法律关系方面出现了新闻官司的问题,也就是法律如何保障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新闻如何依法宣传报道的问题。这是在新形势下新闻界和司法界面临的新课题,并日益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闻媒介舆论监督职能的日益凸显,新闻侵权引发的官司也屡屡见诸报端.近几年,国内关于新闻侵权的诉讼一直纷争不断,2010年又接连发生了“霸王洗发水状告《壹周刊》”、“圣元奶粉起诉凤凰台、凤凰网”等一系列热点事件,让大众的目光和舆论的焦点再一次聚集在新闻侵权上.  相似文献   

9.
1998年3月24日《羊城体育》一篇《“首尾”之战场外音》引发了一场新闻官司,同时也引起新闻界关于“客观报道”的争论。上海《新闻记者》1998年第6期贾亦凡、顾向东《“羊城疑案”谁与评说》一文提出对“客观报道”的看法;四川《新闻界》1998年第5期发表程天敏教授《也谈“客观报道”兼舆论监督》对此观点提出异议。1999年《新闻记者》开辟“客观报道讨论”专栏。而谈及客观报道,又会牵涉到新闻倾向性的问题。1998年—1999年四川《新闻界》发表数篇文章讨论“新闻倾向性”问题。读过这些文章,感觉受益非浅…  相似文献   

10.
当记者在行使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常常受到被称之为“告记者热”现象的困扰。自1985年1月上海出现中国解放后第一起“新闻官司”《20年疯女之谜》案至今,因新闻报道涉及公民、法人名誉而引起的诉讼案件与日俱增。据统计,目前全国的“新闻官司”已有700余起(不含那些投诉法院尚未立案审理的以及投诉纪检部门在内部解决的新闻纠纷在内)。记者们由此大声疾呼:新闻舆论监督难啊!为了便于总结新闻工作的经验教训,推进新闻改革,现将“新闻官司”中涉及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原告与被告从已发生的“新闻官司”来看,原告既有国家机关的干部、企事业的经理(厂长)、影视界的明星歌星,也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 ,围绕新闻报道引发的法人告新闻媒介侵犯名誉权诉讼的官司层出不穷。在众多的新闻官司中 ,新闻媒介为自己辩护的理由往往是 :这是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 ,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综观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 ,除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居民“享有言论、新闻、出版……的自由”之外 ,我国法律还没有明确使用“新闻自由”这个概念。但是人们一般认为 ,舆论监督权利是以三项公民权利为依据的 ,即言论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宪法》第 35条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第 4 0条还规定了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有…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新闻官司彼伏此起,“告记者热”不断升温,弄得一些记者和作为新闻单位法人代表的社长、总编们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耗在难休难止的新闻诉讼之中,结果是,吃了官司赔了钱不说,还影响了正常的新闻报道。有的官司即使打赢了,那旷日持久的诉讼过程也折腾得你先脱一层皮。新闻界为此叫苦不迭,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深感忧虑。如何摆脱新闻官司的困扰,已成为当前新闻界必须正视的一个严肃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因舆论监督而导致的新闻官司增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坏事.它体现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但是却给新闻界带来了很大压力。过多的新闻官司,肯定会牵涉记者的大量精力.使其产生畏难情绪的心理压力.客观上也会冲淡舆论监督的效果.这样下去也不利于舆论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所以,在舆论监督中,记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新闻纠纷发生,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自从1986年《民法通则》生效以来,因传媒发表作品而引起纠纷和诉讼的案件(俗称“新闻官司”)时有发生,本刊已有不少报道。面对这一形势,新闻工作者应当怎样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开展新闻报道,既认真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又切实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浦增平、刘宁书两同志对近年来发生的“新闻官司”有所研究,拟结合具体案例与新闻工作者就新闻工作的法律意识问题交换一些看法,这对于沟通新闻界和司法界的有关意见,促进形成共识,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舆论监督的法律界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因舆论监督引发的新闻官司已发生1000多起,新闻界败诉率达30%.新闻官司在前些年突出表现为`名人告记者热',而近年围绕新闻报道引发的法人告新闻媒介侵犯名誉权诉讼也接连出现. 在众多的新闻官司中,新闻媒介为自己辩护的理由往往是:这是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人们一般认为,舆论监督权利是以三项公民权利为依据的,即言论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第四十条还规定了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建议和批评的权利,这些公民权利引伸到新…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侵权纠纷明显增多,诉诸于法律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出现。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党报,成为被告的也不鲜见。而不少“新闻官司”的审理结果,大都以新闻单位和记者败诉而告终。 “新闻官司”的出现和增多,在社会上激起多层面的反应。它不仅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思考,也给法律工作者提出了很多法律问题,在新闻界引起很大震动。虽然大多数新闻工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能以正常的心态对待这一社会现象,但确有不少新闻工作者,不愿接受这个现实,对此感到困惑、茫然和苦恼,心理压力很大,有的认为批评报道难以把握,弄不好就会“吃官司”,有畏难情绪;有的认为新闻素材是被采访单位或个人提供的,出了问题不该找新闻单位麻烦;还有的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认为当被告丢人,上法庭没“面子”,因而即使有理也愿意私了或非诉和解,不愿与人对簿公堂,还有的由于对有关法律不熟悉,对正常的诉讼程序不了  相似文献   

17.
我国第一起有影响的“新闻官司”“《二十年疯女之谜》诽谤案”至今已逾十年。其后,包括1988年和1993年两次所谓“‘新闻官司’高潮”在内,全国“新闻官司”案件已逾千件。十年前,“新闻官司”给新闻界带来的强烈震荡至今记忆犹新,今天人们则反映平静,心态基本适应。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新闻官司”对新闻活动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作些简单的回顾。“新闻官司”:向阶级斗争工具告别曾经有人认为,“新闻官司”对新闻活动、特别是舆论监督起了阻碍作用。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事实表明,“新闻官司”影响的主导面是积极的、正面的。越来越…  相似文献   

18.
金跃华 《视听界》2001,(2):26-27
想开展舆论监督又怕开展舆论监督,是眼下许多新闻单位编辑记 的矛盾心理,近年来我国新闻官司迭起,“告记热”不断升温,一些新闻单位的法人代表不得不将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没完没了的新闻诉讼中,记编辑一次次被迫站到被告示席上,广西日报社主办的《南国早报》创办仅仅三年,就以批评报道份量重,舆论监督力度大而迅速崛起,但与此同时,该报的新闻官司也连接不断,仅1998年就有五起被诉至法院,虽然这些新闻官司最后大都以报社胜诉,或原告撤诉调解成功而告终,但旷日持久的诉讼也折腾得记们和报社老总身心疲惫。  相似文献   

19.
新闻官司浅探中国新闻学院郑保卫近年来,新闻官司越打越“火”,一些记者、编辑一次次被迫站到了被告席上。新闻界对此有所焦虑,社会上也有议论。到底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怎样正确对待新闻诉讼?新闻工作者用什么办法摆脱新闻官司的困扰,已成为摆在新闻界面前的一个严肃...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新闻官司彼伏此起,“告记者热”不断升温,弄得一些记者和作为新闻单位法人代表的社长、总编们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耗在难休难止的新闻诉讼之中,结果是,吃了官司赔了钱不说,还影响了正常的新闻报道。有的官司即使打赢了,那旷日持久的诉讼过程也折腾得你先脱一层皮。新闻界为此叫苦不迭,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深感忧虑。如何摆脱新闻官司的困扰,已成为当前新闻界必须正视的一个严肃问题。要摆脱新闻官司的困扰,涉及方方面面诸多因素,需要司法机关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作为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自身来说,学会自己保护自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从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闻官司看,一般都是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