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美珍 《天津教育》2014,(15):40-42
生命是人的载体,生命是人的根本,没有人,也就谈不上社会的组织、人类的进步、文明的昌盛、科学的发达。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实质上是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关注生命,不仅意味着关注人的肉体的生命(即人的物质存在),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即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2.
教育,一个充满诗意的家园,一个亘古恒在的永恒主题。今天,教育地位与作用的空前凸显,使教育负载了过多的期望与理想,也承载了前所未有的使命与责任。以价值之生命主体——人为鹄的教育首先应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然而,另一种现实景观却再次震撼了我们教育者的心灵。在当下的教育视野中出现的恰恰是对生命本真的巨大漠视、扭曲与异化,现代教育迷失的恰恰是对生命的关怀。知识教育俨然与生命教育的应然图景构成了一个实然悖论。激烈的升学竞争、  相似文献   

3.
人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结束了,人也就不复存在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体的联系。首先,教育源于人的生命需要。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给与的自然的生命,又有自为创生的自为生命,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种生命’,称后者为‘类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的区别,可以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在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等等的区别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4.
人的本性使教育成为必然,具有发展的潜力并需要发展是人的本性的充分展现。人之所以需要教育是因为人的生命发展的需要,因为人是有灵性的动物,人具有动物没有的能动、自主的能力;创造、创新的能力。教育的本体性就是发展和完善人的本质属性,促进人的这些本质生命特征的成长与发展。长久以来,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教育的工具性,忽视或漠视教育的本体性。  相似文献   

5.
教育本质上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人的精神的生长。但是既往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机械的层面,注重对受教育者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教育对象作为生命的层面,缺乏对生命的关注,对精神的关怀。教育从本质上忽视了人的存在,迷失了它本来的方向,使教育由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变成了简单的技术行为、技术操作。这一缺乏,直接造成了学生精神的丧失、萎缩、变形,这是目前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因此,重视个体生命,特别是个体生命在其整体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精神性生命的成长,是当代教育的最主要的本质使命。  相似文献   

6.
试论学校生命教育的误区及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颖 《教育导刊》2009,(2):32-34
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生命教育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人是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双重存在:物质生命仅仅是人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而人之为人的根本还在于人类拥有独特、丰富的精神世界.有自我实现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7.
尊重生命与发展生命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当前,关注人的生命和物(动植物)的生命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需。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和物的生命,且理应从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的辩证关系来确立完整的生命观。而这也从根本上有利于教育更好地理解人的生命,促进人生命的生成与发展。因此,坚持完整的生命观是教育的职责与使命所在。在坚持完整的生命观的基础上,教育应重点关注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它不仅关注生命的发展,也基于生命的追求。人既有自然生命的属性,也具有价值生命的属性。池田大作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倡导生命化教育的思想体系,他主张教育要关注生命的完整性;要凸现生命的更动性;要张扬生命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体现一个人双重生命的存在,才能达到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小宁 《教育艺术》2006,(8):62-63,57
新课程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更人文化的要求,特别是对关系到一个人精神培植的母语教育的实施者来说,不能只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自己的唯一职责。教育面对的是生命意识独立的人,人是什么?人是一种生命流动变化的存在,是在现实时空中存活,又在想象中不断虚构诗意栖居时空且不断呈展的生命式样。人的本质是在时间的流动与空间的转变中呈现、拓展的。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往往影响着他的历时记忆库存与对未来憧憬现实化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对个性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教育在不断的追寻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身之本: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对象,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目的。个性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因此实现人的教育就不得不去关注个性、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引导人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张扬个性、完善个性,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引导个性是保证教育成为人的教育的根本之路或本真之路。走向本真的教育必然要引导个性走向完善,促进与实现个体成为他自己。  相似文献   

11.
对人意识的能动性的认识,我们只是指出它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工具理性与思维能力,忽视了人的意识中所具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即人的生命意义领域。正是人的意识中的这一领域的存在,人才显示出其非凡的生命力。人的生命力不是仅体现在他有怎样的理性工具装备,更在于他是有生命根基的存在。如此,他的自然存在才真正超越了动物。人的这种存在理解,才不至导致一个虚无主义的身体,不至于在人和自然、社会、他人、自己等对象之间仅仅作剑拔弩张的工具与目的性的思维与活动关系的理解。人的意义的领会以及由此具有的非占有的自我实现的感觉与意识才是人具有非凡生命力的秘密,才是意识能动性的最高体现。  相似文献   

12.
价值观教育的可能性应该首先从人的本质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寻求。从人的本质来看,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动物是一个具有完成性的存在者,它的本能就代表了它的全部属性。而人则不然,人的发展,人的本性,可以说完全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和塑造。人的一切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定向引导下形成的。作为一个未完成的人,人并不知道自身该如何发展,只有通过社会的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们总在追问:教育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学也一再告诉我们:“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但当我们在不懈地构建教育学的“科学”大厦时,社会中的教育按其自身规律飞速地发展着;现实中的人生并没有因教育学的“科学”与否而改变轨迹,教育始终是离生命最近的一项人类事业。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人越来越拥有了过去人们不曾拥有的“财富”——闲暇。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为职责的教育便有了新的使命:闲暇教育。  相似文献   

14.
于泽元 《今日教育》2007,(6S):40-41
在马加爵临刑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当记者问他在行凶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杀害的是珍贵的生命,他回答说“我对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视,何况是他人的生命!”马加爵的这种回答.给很多人以震撼,然而这种回答.又何尝不是当前很多教育的真实写照?很多教育在聚焦学生智力发展、知识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注.甚至成为抹杀学生生命活力的教育!马加爵的悲剧,一方面是他个人的悲剧.另一方面,也是整个中国教育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一切为人的事业,它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学校道德教育亦是如此。同时,生命是人的存在形式,为此,教育或道德教育应是以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提升为目的。然而,当前的学校教育(道德教育)中却存在着对学生生命忽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它首先是一种人学。”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涌动的生命体。作为人的自然存在.自然就拥有一个人的诸多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如做人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研究的权利、创造的权利、享受的权利、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利、说话的权利等。尊重其人性的尊严、人格,使其感受到人的应有价值的存在,决定了师生间最基本的关系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由于教师对这种基本关系认识上的缺乏和模糊,导致对学生的侵权行为经常发生,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就是教师侵权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生命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没有生命,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在这个意义上,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不仅如此,与其他生物的生命相比,人  相似文献   

18.
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道德是一个社会必要的,道德生活也是人所追求的存在方式。可以说,人类与道德构成了人类社会永不衰竭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生命问题是一个关乎人类自身的重要话题,但在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培养却不被重视。生命教育与传统教育有着巨大区别:其一,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令学生感到即使他不能成材,他仍然会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有用的人,生命教育不认为为了遥远的未来,就应该牺牲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乐趣。其二,生命教育塑造有个性魅力的人。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不是生产线上下来的产品。  相似文献   

20.
尊重生命与发展生命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当前,关注人的生命和物(动植物)的生命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需。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和物的生命,且理应从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的辩证关系来确立完整的生命观。只有坚持完整的生命观,教育才能促进人的生命与物的生命共同构成的生命系统的完整性与和谐性,才能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也从根本上有利于教育更好地理解人的生命,促进人生命的生成与发展,以及人类的发展进步。因此,坚持完整的生命观是教育的职责与使命所在,是教育理应为之的。在坚持完整的生命观的基础上,教育应重点关注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