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涵养生命气象的基本载体是课程.因其丰富性、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活动课程在涵养学生生命气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强调自主,学生能自定计划、自主组织、自主评价.如此,才能更好地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更好地涵养学生的生命气象.生命气象包括生命状态、生命品质、生命格局三个维...  相似文献   

2.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迷思主要表现在教师职业是否是专业、教育评价体系是在引导还是在误导教育实践和教师的教育活动是在为生存还是在求发展三个方面.要破解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迷思应采取以下对策: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教师队伍;要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从"素质关怀"到"生命关怀"——教师教育的伦理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关乎人的生命的活动.教师教育是关乎教师生命并致力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师教育应内在地关注置身其中的教师之作为"人"的生命属性与价值追求.实现教师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提升,是教师教育的终极价值与根本旨归.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教师教育的伦理精神和伦理特质,探明教师教育的生命向度,寻回教师教育的生命意义,实现教师教育从"素质关怀"到"生命关怀"的超越,使教师教育成为富于人文关怀并有益于教师幸福人生的伦理实践,是教师教育走向纵深发展之必然.  相似文献   

4.
关注生命:新课程评价的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与生命共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人的生命诉求予以了高度重视,作为课程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评价的改革,把"以人为本"、"尊重主体"、"追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的灵魂和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然而审视过去的教育教学,学生被看成是活动的客体,其生命发展的自主性、开放性、无限可能性与超越性在我们的教育和评价中几乎丧失殆尽.为此,在新课程评价理念下,笔者试图通过对课程评价中生命缺失的深层反思,倡导生命本体观照下的课程评价应坚持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生命的完整发展,强调评价的自主性,突出评价的开放性,注重评价的发展性,重视评价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5.
关注教师生命是教育视阈中不可忽略的主题,是教育和谐发展的应然需求,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生命异化的实然状态是必须高度警惕的教育危机信号,应该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转换思维范式,重新全面构建教育视阈中的教师生命体系,使教师的生命可能性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育公平的质量不容乐观.产生课堂教育不公平的因素之一是教师生命教育观的缺失.在"因材施教,人人学有所得的教学方式;关注全体,生命品质得以提升的课堂氛围;尊重人格,师生平等的关系;生生促发展,积极公正的评价观"的"生命教育观"观照下,课堂教育公平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教育直面人的生命,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社会活动。在我们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与个性差异,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舞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作为"生命体"的存在,应该多视角关注"光环"之下的教师的生存状态,并对教师给予生命关怀,努力提高教师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是进行生命教育现状描述和价值判断、指引生命教育发展方向、提升生命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应坚持"评判与导向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等四个原则,从评价理念、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措施等这六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学生问卷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希望老师多笑笑。难道教师不会笑吗?“教师会不会笑”实际上是教育者的一种表现生命状态问题。让教育充满生命气息,首先要培养教师的生命观和生命品质,教师要用快乐的情绪去影响学生。要培养教师在生命状态下爱的教育,认识到“爱”是一种品质,是一种能力,更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教师要用快乐的思维方式和乐观向上的性格,融入到学校和学生中。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生命双重内涵的协调发展,即作为"人"的教师和作为"教师"的人的统一发展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地实现其职业外在的社会工具价值和个人内在的主体价值的统一发展过程.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要关怀教师的生命,关注教师对其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追求,澄清对教师专业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模糊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