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话西游》是一个典型的大众文化文本,分析它受欢迎的原因可以解释大众文化的一些表征。《大话西游》的狂欢化的书写策略诸如,戏仿、脱冕、狂欢化的广场语言等产生了文本的狂欢化审美效果,因此我们说它是一个“狂欢化”文本。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主要关注文学中丑的、滑稽的、边缘的并让它们占领文学批评舞台的中央.它强调对话、更替和相互转换,这对于解剖单一文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狂欢化视角对<我弥留之际>做新的解读,分析其叙事、结构和体裁上呈现出的狂欢化特征,可以将<我弥留之际>的狂欢化特征归纳为复调、两重性和死生交替.  相似文献   

3.
鲁云翡 《华章》2007,(6):132-132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在今天已经成为研究大众文化的基础理论之一.本文将根据这一理论的视角,审视和阐思当今社会中广泛流行的大众文化--"选秀"现象.  相似文献   

4.
刘晓飞 《文教资料》2009,(26):20-21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早期比较成熟的喜剧作品,也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浪漫喜剧之一.巴赫金认为文艺复兴是世界观和文学的直接狂欢化,而莎士比亚是这一时期狂欢化文学的典范之一.<第十二夜>是一部充满狂欢化特征的喜剧.本文探讨了<第十二夜>具有的内在和外在狂欢化特征,以及该剧狂欢化的语言,从而指出了该剧对旧的价值观念进行重审,颠覆了既有秩序,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描绘了一个乌托邦的狂欢世界.  相似文献   

5.
手机短信文学的存在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对手机短信文学的文化批评中.最多的声音是以"狂欢"来定位其价值.而这种"狂欢"的定位却存在着理想化的主观定义.本文以韩颖琦的<拇指的狂欢--手机短信文学正在成为新时尚>(见<文艺争鸣>2007年第五期)一文作为论证的批评文本.论述拇指狂欢的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6.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美国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五号屠场>展现了一幅光怪陆离的狂欢图景,其中狂欢广场、加冕与脱冕以及狂欢时空的运用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相符.但狂欢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被赋予新的内涵,它是无声的,传达一个有关虚无和荒诞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袁蕾 《考试周刊》2008,(6):135-136
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垮掉派"的圣经<在路上>记录了"垮掉的一代"的不羁生活:无目的地在公路上游荡,借由酒精、性、爵士乐甚至毒品来获得刺激,颓废的生活表态下隐藏的其实是"垮掉的一代"对二战后60年代压抑的社会的反抗以及对极度精神自由的追寻.在垮掉派的生活中,音乐狂欢是其追寻精神解脱和终极刺激的生活一个典型侧面.本文从<在路上>的爵士音乐会场景入手,结合"垮掉的一代"生活中的其他狂欢化场景,援引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以及尼采的酒神规则,对<在路上>一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垮掉派的生活背后所隐藏的人生终极目标做出了揭示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哥儿》是其早期创作中的名篇。文章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分析文本所呈现的狂欢化特征:狂欢化的人物、狂欢化的叙事语言、狂欢化的仪式、狂欢化的广场。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的纪实小说是一种具有十足"先锋姿态"的小说文本,它以其非虚构文学所带来的近距离审美形态成为文坛的"宠儿",产生了以张辛欣、刘心武等为代表的纪实小说作家,更有<北京人>、<五·一九长镜头>等"经典性"文本.但是,当代文化界的浮躁之气,同样使这一艺术创作实践"浅尝辄止",随后,升腾而起的"商业化"写作,也纷纷冠以"纪实"之名,在众多通俗"读物"呈现一派"繁盛"之时,纪实小说这一"先锋性"文本走向了没落.本文试图探究其兴盛的背景,以及其走向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国内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话理论、复调小说与狂欢诗学。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成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从理论发生学角度看,狂欢化理论并不能直接挪用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因而,理清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合理关系,并且以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现象为现实观照去发掘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