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位数与众数是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中的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第二学段要求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张瑜 《福建教育》2008,(1):45-45,62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安排了平均数,五年级上册安排了中位数,五年级下册安排了众数。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众数着眼于对各种数据出现的次数的考察,其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教学目标: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能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与联系;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达数据的不同特征。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3.
测试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统计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数字”万变的信息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杂芜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即“三数”问题就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基本特征量,也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纽带.这三个量的各自特点是:  相似文献   

5.
"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5年级第10册教学内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3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数据的"平均水平"是常用的评判标  相似文献   

6.
初中阶段学习的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基本的统计量。其中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被称为统计的平均量,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和数据的集中情况,下面就三个平均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9页例2和“练一练”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找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平均数、众数)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通过比较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与我国传统的数学课程相比,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大大加强了统计和概率的内容。七年级数学(下)第十章《统计的初步认识》就是全新教材。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四节:统计的意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平均数和众数的使用:机会的均等与不等,前三节属于统计范畴,后一节属于概率范畴,整章的教学都尽量围绕真实的数据展开。认真分析本章教学内容,本人觉得这单元教学理念新、教学材料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指明的各种变化。  相似文献   

9.
郭丽娜 《考试周刊》2013,(96):69-69
<正>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第六单元《统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过程与方法:1.通过与学过的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比较,认识众数。2.让学生在统计数据、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特征量。  相似文献   

11.
学生在学习"众数"前,已掌握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并能运用这两种统计参数来分析数据,并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学习"众数"的知识经验基础。在教学"众数"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前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在迁移、对比、选择中牢固掌握众数的统计意义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统计与概率     
罗娟 《贵州教育》2009,(3):82-90,51
复习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和身边环境中熟悉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知识与方法(统计图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并能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决策和推测,让学生感受统计对日常生活的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13.
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我们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内容和考查目标,灵活选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来反映一组数据某个方面的特征。数据的代表要求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合理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下面对这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15.
1教材分析 统计是一个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完整过程.北师大课标教材对该领域内容的设置就较好地遵循了这条主线.七年级的教材初步涉及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画统计图表)等方面的内容.数据的分析是统计活动的核心,教材采用循序渐进、循环上升的方式进行处理,本章介绍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三个特征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下学期学习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等分析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这样安排既符合统计的特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将会经历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认识过程,并初步感受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体会计算器处理运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桂华 《广西教育》2010,(13):46-47
中位数与众数是统计与概率中新增的教学内容,在日常听课中发现许多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它们的定义和求法上,而对其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很少提及。因此,常常出现学生学习后会说什么是中位数与众数;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却不能很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和运用。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住中位数与众数是一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的本质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7.
近年的中考试题中,与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有关的应用问题有很多.要解答它们,我们应该明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它们都是数据的代表,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量,只是反映的角度不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正>你掌握“平均数”的知识点了吗?随我来看看下面的“一”“二”“三”吧!一、平均数的意义通俗来讲,平均数是指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反映的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平均数与以后要学习的众数、中位数不同。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反映的是这组数据的众多水平;中位数是把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在中间的一个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反映的是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9.
所谓“三数”就是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反映了样本数据不同的特征.这三个量的各自特点是:  相似文献   

20.
众数     
《众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它是传统教材所没有的,这一个统计量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有关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体会众数对描述数据特征的重要意义。现实生活中,常常需要对数据作统计分析,并能根据数据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因此,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统计"知识的教学,教材围绕"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