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作品的文化属性不仅来自于作家、作品本身的文化创造过程,也生成于读者、批评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文化阐释行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D·H·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其文化意义蕴含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并深化于作品的文学接受过程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该作品在文学接受中的文化误读、审美接受、文化阐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升华的嬗变过程。其中性爱主题研究、原型批评、生态批评从不同层面说明了文学批评过程中的文化阐释行为。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文学批评中,接受美学、现代阐释学、反阐释学及后经典叙事学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传统文学批评范武被打破,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被提高到令人瞩目的地位.同时现代文学批评也充分注意到读者阐释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文学批评中,接受美学、现代阐释学、反阐释学及后经典叙事学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传统文学批评范武被打破,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被提高到令人瞩目的地位.同时现代文学批评也充分注意到读者阐释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当代文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指出,文学活动由作家、作品、世界、读者四要素构成,并形成一。个流动的过程。高中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创造性阅读就在这个文学接受的流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本符号进行着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学生对于作晶先入为主的成分,即是阐释理论所指的“前理解”。  相似文献   

5.
文学史是作者、作品、读者的三位一体,批评家与文学史家只是占少数比例的、专业的读者群,作者本身同样需要阅读作品,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算是健全的文学史。但是在对中国当代文学(一般是指称1949年以来的大陆文学)的批评与研究中,因袭了传统的文学史观念,一直偏重对思潮演变的审视和对作家作品的解读,即将文学史理解成了作家作品的罗列史,忽略了文学的功能史与作用史,忽略了文学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共同创造的产物,忽略了读者(包括批评家、学者、翻译家、编辑、文艺记者、文艺官员等专业读者)在文学史上的功绩。通过考察传媒文化对当代文学的深层影响,从传播接受的角度重建中国当代文学史,探寻文学的传播接受对文学的外部环境的重塑以及对文学的内部规律的渗透。  相似文献   

6.
文本含义扣作品意味是文学意义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文学意义的接受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理解和解释、阐释与批评。理解和解释是对文本含义的揭示,阐释与批评是对作品意味的诠释。文学意义以文本含义为中心,文本含义以一种逻辑统一性或整体性制约着文学意义的显现。作品意味不可能是文化的漫无边际的驰骋,也不能是语言符号无始无终的能指游戏,文本含义使这一切都包括在一定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当代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是21世纪爱尔兰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其作品多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爱尔兰人民移居他乡的生活,刻画人物在文化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小说《布鲁克林》是托宾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托宾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本文从文化身份建构的角度,分析小说女主人公艾丽丝·莱西在爱尔兰文化与美国文化穿梭过程中两种身份的追寻与抉择。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文化——阐释学批评,意在从“文化——阐释学——文学”的三维空间中构建作为审美情感表达的文本系统.在这个立体的精神空间中,文学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面对文化的世界和阐释者;文化是这个空间中的“整合阀”,它制约并内渗到文学的文本系统和阐释者的批评系统中.文化为阐释提供不可或缺的“阐释视野”,阐释在此基础上才得以发生。在这个动态的综合的结构中,单一文学的、文化学的或阐释学的视角都会因自身的局限而不能真正、全面、深入地把握文学的特性。在宏观的、整体地批评强调文化、文学、阐释学的独特性的同时,使批评在综合中获得了一种“全息”的广视角.这种批评并没有取消文学的审美情感性,它是在更深更广意义上对文学特性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刘海英 《文教资料》2008,(23):50-52
对<圣经>这部宗教和文学的经典著作的批评方法,有古老解释、现代研究、原文批评、形成批评、编写批评、历史批评等多种.本文选取<圣经>中的<约翰福音>,试图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解读,从作家创作论、读者接受论、文学功能论、文学批评论、文学史论、文学的两面性等多个角度进行阐释,将这部最具哲理性的福音书诠释为一部文学理论全书.  相似文献   

10.
薇拉·凯瑟被公认为美国地域文学的代表作家。凯瑟笔下的"地域"体现了对地方及文化的归属,传达了她的价值观及生态思想。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薇拉·凯瑟作品中的地域写作进行研究,解读与阐释凯瑟所赋予其地域写作体系的内涵、凯瑟对当时美国社会深层文化的忧患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