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有关我国地名的记述,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古的地志为《禹贡》和《山海经》。《禹贡》成书于春秋战国,它用自然分区方法,假托大禹治水的事迹,历述九州范围内的山脉、河流、物产、土壤、贡赋以及交通线,所载的地名约有一百三十处,是我国第一部富于科学性、综合性的地理著作。较《禹贡》稍早的《山海经》,历举山岳的位置和各地产物的情况,记载的地名约为《禹贡》的十倍,也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地理书籍之一。以上两书是研究我国古代地名的最早的重要著作。此外,《周礼·职方》,成书于战国时代,指出九州内的重要山镇等,同样是研究古代地名有价值的古代地理著作。《左传》、《国策》、《吕氏春秋》、《释名》《淮南子》等等,均有关于古代地名的片断记载。  相似文献   

2.
《禹贡》是我国最古的史书《尚书》中《夏书》的第一篇。从内容上看,它实际上是一篇综合性的地理志。主要包括九州、导山导水、五服等几部分。虽然全篇只有1193个字,内容广泛涉猎了行政区域(实为自然区或经济区)、山岳、河流、湖泊、土壤、物产、交通、民族等方面。与同时期的地理文献相比,它不象《山海经》那样渗杂神话色彩,也不象《尔雅·释地》、《周礼·职方》那样仅仅罗列地名;相反,《禹贡》的内容翔  相似文献   

3.
方志和史书一样,同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种学科,它是统治人民,巩固政权的工具之一.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方志已有萌芽,树立了封建社会方志的雏型.《尚书·禹贡篇》和《山海经》即是这时典型著作.《禹贡》记载方域、地质、物产之外,兼记贡赋、政治,是古代一部人文地理.《山海经》记山川、形势、土性、物怪、古迹以及道里的远近、物产的大概,是古代一  相似文献   

4.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我国古代有关民间传说和地理知识的重要著作。这本书,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经西汉刘秀(软)校书,才形成现在的样子。《山海经》共18卷,分《山经》和《海经》两部分、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山川、各地民俗、物产资源以及大量神异鬼怪的传说。《山经》以五方山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海经》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山海经》里的不少…  相似文献   

5.
《山海经》为上古大禹治水的见闻录。它与《禹本记》(已佚)、《禹贡》一起,记载了禹治水的全过程.《山海经》究竟是禹治水的见闻录,还是“神话之渊府”、“巫书”?这是研究《山海经》必须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是清楚的,但被一些学者扭曲、歪曲了.尤其是《山海经全译》,越来越离题.因此,有必要正  相似文献   

6.
地理博物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类型。地理博物小说源于先秦的地理学和博物学。战国时代《山海经》是地理博物小说产生的标志。外表记地理、物产,但  相似文献   

7.
《山海经》有丰富的远古史料。“《山海经》记载的石和奇禽怪兽反映了石器时代的狩猎生产”;“《山海经》记载的女权材料反映了远古时代母系社会形态”;“《山海经》记载的炎帝黄帝”,“《山海经》记载的伏羲、尤传说”,“《山海经》记载的帝使传说”等内容,均反映了《山海经》远古时代史内涵。  相似文献   

8.
《山海经》一书保存了我国上古社会最丰富、最珍贵的社会信息和历史资料,是研究上古文化的重要文献。其《山经》部分记述了我国上古时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其中有大量关于史前时期河洛地区的记载。以《山海经》的相关记载为主,结合其它古文献记载和现代考古研究成果,可说明史前时期河洛地区的古地理,并明确史前时期河洛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
田晓岫在《西藏载入中国版图始见于(夏书·禹贡》(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禹贡》所记“九州”包括今日西藏。《夏书·禹贡》是第一部记载中国版图行政区划的地理著作。《禹贡》作为我眼一部地理志经典,其科学性权威性是不可否认的。俄今存(十三经注疏》中(禹贡》将所记,九州之中,就包括了今日之西藏。今日的西藏在当时属于九州中的梁、雍二州。粱、雍二州皆以黑水为界。关于黑水的位置,《禹贡》记:“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危”(围、卫)在藏语里意为中心。三危(围)意指三个中心地区。清康…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以来,《山海经》研究队伍不断扩大,流派特征逐渐明朗且形成合力,不仅在《山海经》的性质、篇目、作者和成书年代、《山海经》的地理范围等传统论题方面取得一些突破,而且在《山海经》科学价值、《山海经》经文破译等新论题方面也取得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4200年前的帝禹时代,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考察活动,上述考察成果被记录在<山海经>等中国古籍里.目前流传的<山海经>一书是公元前1世纪汉朝学者刘秀等人校定的.中国学者王红旗对<山海经>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研究,认为<山海经>一书是由帝禹时代(4200年前)的<五藏山经>、夏代(约4200~3500年前)的<海外四经>、商代(约3500~3000年前)、周代(约3000~2200年前)的<海内五经>合辑而成.<五藏山经>共记述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域26条山脉的447座山,以及相关的水系258处、地望348处、矿物673处、植物525处、动物473处、人文活动场景95处,其内容来自帝禹时代所进行的国土资源考察活动.为了根据中国古籍<山海经>复原绘制出当时的自然地理图和人文地理图,王红旗与夫人孙晓琴(中国女画家)合作,自1995年起,创作并绘制有数百幅山海经神异图(包括白描画和水彩画)、约百幅国画山海经动物人物图,以及丙烯画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组画和山海经人类文明场景复原图组画.1999年9月9日,中国著名女画家孙晓琴历经5年,根据<五藏山经>的记载,以及王红旗所进行的地理方位考证研究成果,绘制出巨画<帝禹山河图>.该作品画面高539厘米、宽779厘米,将<五藏山经>所描述的所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全部绘制在画面之上.<五藏山经>和<帝禹山河图>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尤其是地理学、地图制图学的重大贡献,它们有助于我们今天的人类了解4200年前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籍<山海经>中关于"西南有巴国"的记载,一向很受人们重视.但这古巴国的地望究竟在哪里?距今年代有多久?可又众说纷纭,难于定论.直到鄂西长阳香炉石古文化遗址的发现,我国早期巴人的起源地和古巴国的地望与年代才豁然开朗.因该遗址出土了大量夏、商、周时期古代巴人的可靠遗物,并颇有代表性.故这一重要考古发现,不仅解开了巴人的起源之谜,而且也充分印证了<山海经>的记载是准确可信的,其史料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3.
郭璞整理的《山海经》简称郭版《山海经》,目前流传的各种《山海经》版本绝大多数都源自郭版《山海经》。有必要指出的是,郭版《山海经》存在着若干重大错误和缺陷。笔者经过长期深入考证发现,郭璞版《山海经》中次一经是从北次二经脱落下来的,原版中次一经已经失传,其记述的地理方位大体在今日汉水上游及其支流丹水一带。上述考证成果已被应用到巨画《帝禹山河图》(五藏山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14.
在否定禹九鼎说、楚汉壁画说的基础上,通过对《山海经》的据图叙事形式,所表述的地图要素以及涉及的地域范围等方面的论证,提出《山海图》是一幅综合性、多功能的世界大地图的主张,并认定它出于周初殷遗史官的绘制,距今巳3000多年。  相似文献   

15.
《山海经》原本是泰代的中国地理志,因时代久远、文字难解,故被现代人误认为是世界地理志。从秦代中国的疆域入手,破译其有关文字,揭示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6.
笔者花费数年时间,完成了《山海经·五藏山经》图的绘制。该图共317幅,系现代钢笔画形式。笔者认为,要读懂《山海经》,必须站在中国文化的高度进行审视,摒弃其迷信部分,突现其科学部分,以直观的方式表现上古社会的自然状态,使我们对上古的生物世界的状态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7.
在阐明“《山海经》神话群系”概念的基础上,论证了源自《山海经》的女娲神话、射日奔月神话、黄帝蚩尤之战神话、西王母神话、桑蚕神话的传承流变,并在东西方神话比较研究中展示了东方《山海经》神话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虽然《山海经》记载的地理状况与中国现代的地貌相差很远,但作者从地质学的角度去考虑,认为它并非错误的地理记录。按照经文里所提供的数据,把东海、西海和北海的相对位置计算出,并与远古各年代的亚洲地貌比较,发现此经所记载的状况,符合印支运动与燕山运动之间,尤其是晚侏罗世时的亚洲地貌。经文里的西海该是特提斯海,而北海应该是覆盖了从贝加尔湖至北冰洋整个地区的北方海。作者希望地理学家们能谨严看待这研究结果,并对《山海经》重新评估及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山海经》号称“千古第一奇书”,阅读、研究极难,近期出现了一些探索性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邀请部分作者和专家就此进行座谈。大家认为,《山海经》研究必须是跨文化、超学科和全方位的,其中神话的研究尤其挑战着我们的学识与想像力,既不能纯凭“理性”也不能抛弃“理性”。“神话—政治地理学”的推定符合“祭政合一”时代的特征,目前不失为一种工作假设。对其“文义”、神话形象或传说人物“母型”的考据、图文关系的分析,都很有必要。《古月令图》的假说,尤其新颖可喜。大家还认为,“本土化”或“乡土文化”研究是有意义的,但不能陷入狭隘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而要有“全球化”的眼光和“总体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湘妃和虞舜的感情传说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反映在今传最古老的经典《尚书》、《山海经》、《孟子》、《楚辞》、《史记》、《列女传》等六大系文献中。其中在西汉时期汇编的《列女传》中,湘妃故事被列在100余篇传记的首位,称为"元始二妃",在发生的时间和编载的时间上都是最早的。文章对六大文献的可信性与纪事特色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