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智慧城建设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其建设核心是把生态特征和智慧特征融为一体,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并利用综合手段,构筑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生活空间。运城生态智慧城建设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了"文化为魂"的建设理念,提倡发展智慧旅游产业,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但目前建设中还存在盐文化主旨表达不足,盐池山水格局体现不够,盐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性不强等问题。今后,运城生态智慧城应注重从盐文化挖掘、盐池环境再现和盐文化再生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2.
生态养生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为背景的旅游,依赖生态养生旅游的发展根基是各项资源基础,包括容气资源、气候资源、山林资源、水体资源和养生文化资源,但各项资源的地位不同,因此,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生态养生旅游资源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指标权重,设计出评价方法,以此来探讨具体旅游地开展生态养生旅游开发的适宜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台州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在开发中却存在人为破环严重,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产品开发层次低,生态文化品位不高,海洋文化产业及其设施的生态化建设薄弱等问题。生态文化视野中的台州海洋文化旅游开发应实行生态性规划与开发,加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管理,深挖文化内涵,提高生态文化品位,加强海洋文化产业及其设施的生态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4.
社会人口对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有重要影响,本文在PER模型的基础上增加环境因素,首先建立区域人口容量的PEER模型测算四川省2001年到2010年资源、经济、环境的人口容量,并运用回归分析建立实际人口与各要素人口容量的方程式测算四川省生态适度人口.结果表明:2001年至2010年资源人口容量比经济和环境的人口容量大,资源适度人口比经济和环境的适度人口大.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建设水平是限制人口容量和生态适度人口的主要因素;生态适度人口远小于实际人口,平均人口赤字2186.3万人且呈现上升趋势;因人口带来的资源、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仍然较大,尤其体现在经济与环境方面.  相似文献   

5.
独特的形象对旅游景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旅游形象理念、旅游形象行为和旅游形象视觉三方面,对河东盐池旅游形象进行了设计。研究指出,河东盐池旅游形象理念设计为打造独一无二的河东盐文化;旅游形象行为设计在于规范管理、引导公众环境和完善外部支撑系统;而旅游形象视觉设计是打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和醒目的标识符号。在此基础上,从形象品牌、新闻传媒、活动营销、新媒体传播和口碑营销等方面提出旅游形象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6.
旅游生态环境的管理除了其具有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要求外,还具有旅游生态环境的特质,就是美好的原始的基本景观要素。这个要素既有不可替代性、自然性、长久性,也具有区域人群、区域文化、民族喜好等延伸内涵。景观作为一种环境资源,在整个环境生态中如何用它提高人们的生活舒适度,考验着管理者的能力与智慧。  相似文献   

7.
甘孜洲旅游文化经济思路的形成主要来源于生态环境潮、藏族文化热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利用旅游文化资源应从开发文化生态资源、绿色生物资源和和平利用旅游文化资源着眼。甘孜州旅游文化经济主要由文化产业、生态产业、形象工程产生构成。旅游文化经济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保护生态环境是峨眉山市建设旅游城市和"双宜"城市的保障。采用国际上流行的生态足迹方法,用系统的观点,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分析提出了峨眉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树立环境危机意识,空前重视环境保护;提高环境管理现代化水平;多途径协同保护生态环境;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城市为契机,坚持绿色发展;引领低碳旅游潮流,打造低碳目的地。  相似文献   

9.
谈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性,旅游业对旅游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加强旅游环境的科学保护、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和美学保护,包括实行旅游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综合决策,建立并完善旅游信息网络系统,出台以各种手段保护环境的法规等,可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引力源,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效应.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两者的关系,坚持以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为前提,通过全面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政府环境管理调控、促进企业生态自律、增强环境技术供给,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响应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终南山文化生态为研究对象,论述了终南山文化原生态、内生态与外生态,分析了其面临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强势文化的冲击、经济环境的改变等诸多问题,提出了终南山文化生态保护与优化措施:需发挥终南山文化资源的优势,持"生态"之理念,以旅游为依托,与科技相融合,打造精品文化,加强教育与交流活动,促进终南山文化的创新与传播,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加强区域大合作创造有利的人文发展环境的同时使中华民族文化传播久远。  相似文献   

12.
生态旅游是指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共环境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13.
旅游文化资源是阿坝州具有优势的发展资源,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其保护和开发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文章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互动逻辑,总结了阿坝州旅游文化资源的基本概况及开发现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阿坝州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因面临管理政策、产业结构、文化生态环境以及文化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运行机制;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推进文化产品创新;树立科学指导思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4.
岘山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岘山森林旅游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生态文化休闲需要的迫切要求;是提升襄樊城市形象,有效保护襄城南部山体生态环境的需要;是提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位,为襄樊经济社会作贡献的需要。岘山开发是实现襄樊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的必由之路,是丰富襄樊市区域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战略转型的重大选择。  相似文献   

15.
李伟 《华章》2007,(5):111
生态旅游是指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共环境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随着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越来越重的压力,本文对我国生态旅游带来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做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超旅游环境负荷量的旅游接待给旅游地区带来了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体污染、土壤板结、空气严重污染,生态多样性的破坏及动植物种群和数量的减少。旅游开发的种种迹象表明旅游干预了人类的正常生活,由此而引发一系列的生态安全问题。为了使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以张家界旅游开发,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作为案例,并提出相应的文化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17.
黄河之滨的生态发展已经成为当前西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问题.基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快速发展机遇,将兰州黄河流域旅游资源和市区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形成市域旅游共生系统,把文旅IP转化为消费CP,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旨在创建全国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同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兰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世界性旅游发展趋势,是以“绿色”(生态)资源、环境、文化、科技、美学为基础,施以生态经济优化设计和管理,走持续发展道路的旅游方式、旅游产业和事业.本文从神农架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出发;分析了神农架开发自然、人文生态旅游的条件和优势,阐述了生态旅游的兴起对神农架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了生态旅游促进神农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对黑龙江省绥化市生态体育资源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绥化市森林、水利、山地、旅游、冰雪、农业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为开发生态体育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响生态体育资源开发的主客观因素是意识淡薄和生态环境。开发和应用生态体育资源,推动生态体育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人才、市场、环境、全民健身、学校体育等几个方面来构建生态体育资源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20.
2018年以来,浙江金华致力于打好九场攻坚战中的“生态环境保卫战”,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决力打造独具特色、别有韵味的浙中大花园。打好这一仗成为了当地政府面临的时代课题。立足于金华实践,在“两山理论”思路引领下,分析金华地区生态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整合、保护和利用情况,发现金华市生态文化丰厚,但发展瓶颈突出。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名人故居,但深度挖掘、保护力度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但传承与创新断层现象突出;地区生态文化资源丰富,但发展的产业化程度较低;生态文化基因多元,但旅游资源整合还存在现实困境。要实现金华市生态文化价值,应加强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让文化脉络得以传承;构建非遗传承新范式,提高传承有效性;开发生态文化产品,让生态文化形成产业链;培育新兴数字产业,打造“互联网+生态资源”模式的经济综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