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关于文学经典的争论越来越激烈,表现在对权力支配下的文学经典的质疑和对开放经典的要求,在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蔓延和视像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文学经典被忽视的危机。所以,处理好文化研究与文学经典的关系,回归文学经典才是中国当代文学生产的真正归途。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消解崇高、消解理想,瓦解传统价值体系,扼杀文化个性和创造性;而文学典型作为作家对生活进行自觉的理性分析的结果,固守着理想和价值。当下的文学典型,正对大众文化审美维度上的异化进行着不懈的拯救。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化也随之转型。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大众文化流行。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俄罗斯文学也呈现出一种新态势:严肃文学边缘化,“新文学”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在大众文化的五彩缤纷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新文学”在创作题材、情节构思、艺术手法上明显表现出与传统文学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文学多元化有利于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增强民族文学的生命力。与此同时,随着大众文化和视觉文化的流行与浸淫,文学似乎越来越被“边缘化”了,文学经典不断地被“解构”或“戏说”,文学教育陷入了某种尴尬的困境,导致文学教育开始远离文学,文学教育疏离文学精神,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错位甚至缺失,文学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本文分析了文学多元化语境下,文学教育的以上状况,并找出了原因,从而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今日之文学经典,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旧经典,还是现代以来形成的新经典,抑或是外来的洋经典,都面临着一个空前强大的对手的挑战,这就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对于文学经典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大众文化以其无可比拟的娱乐性功能将文学经典挤出了人们的业余时间。  相似文献   

6.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中,台湾文学日常生活叙事的意义和作用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台湾作家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纷纷放弃了对宏大叙事的追求,转而描写普通人原生态的生活,展示日常生活状态的丰富内容。表现闲暇、舒适,追求享受和欲望的满足,成为当下台湾文学的流行主题。总的来说,后现代语境中的大众文化对台湾文学的影响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它使台湾文学显现出平面化和缺乏深度的特点;在其影响下产生的现代都市文学是一种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消遣、娱乐和对自身观照需求的文学;它还使台湾文学大量表现出对欲望化书写的追求和对世俗化描写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接受群体,他们对大众文化的接受既体现出知识阶层固有的文化选择性,同时又暴露出年青群体对文化接受的盲目跟风和集体无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文学阅读取向也就体现出大众文化的显著特征,体现出一种夸示性阅读的特性。文学指导老师必须根据这一新的取向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王金会  王淑梅 《巢湖学院学报》2004,6(2):110-111,116
中国文学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陷入发展的低谷期,原因之一是文化工业的兴起,大众文化得到迅猛发展,大众文化产品泛滥,对文学,尤其是高雅文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原因之二是文学精品的普遍匮乏.而这两个原因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学作品中人文精神的普遍缺失.因此,繁荣中国文学的根本之路是提升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培育大众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9.
现当代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大众文化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当代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大众文化品格王晖关键词现.当代中国非虚构文学;大众文化品格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使大众文化的出现、成长乃至壮大成为可能①。而近代中国报业的兴起,又为生于兹,脱胎于此的中国非虚构文学(以本世纪初至九十年代初为其上下限)②注入...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语境下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给文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文学司职的功能和空间受到严重的挤压,文学的作用和生存环境受到极大的挑战,"文学终结"成为学界学人无助的呼喊。文学真的死了吗?诚然,文学的平民化,对传统古典高雅的艺术旨趣和文以载道的文学观渐行渐远,但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文学自身的艺术审美属性功能并未退却。当下文学正在将社会的各个方面联合起来,重构成一个浑然有机的整体,孕育着勃发的生机。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是一种产生于20世纪的文化形态,它以文化产业为支撑,以现代传媒为手段,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具有娱乐商品式消费、批量复制式创作、感官追求式审美等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大众文化语境悄然生成,对文学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湖北文学的生态在大众文化语境中也发生了改变,生产、传播、消费环节都或多或少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了新特点、新现象。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商品化文学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的商品化倾向和商品化文学的态度是既承认又批判。商品化文学是一种大众文化的话语形式,是一种低调的文化文本,难以提升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为商品化文学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的商品化倾向和商品化文学的态度是既承认又批判。商品化文学是一种大众文化的话语形式 ,是一种低调的文化文本 ,难以提升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以流行音乐、影视、通俗小说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大行其道。在高中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开展学生对大众文化和文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开发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笔者在高二年级开设了校本课程“大众文化与文学”。  相似文献   

15.
文学制度作为文学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机制和文学场域,一方面为文学提供了生产空间和生产场所,另一方面,文学制度又在不断地限制文学生产的自由与个性.这就是文学制度的悖论.在这种悖论的基础上,文学要想取得较大发展,就必须在借助制度的同时不断地超越制度.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与现代传媒技术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与繁荣使文化走向民主化、平民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大众文化也有其负面作用,通过文学经典提升其人文品位是消除其负面作用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大众文化环境下,文学经典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末呈现在我们视野中的大众传播媒介的高度发达,对文学内部和文学版图造成深刻的影响。本文就文学生产的技术层面——媒介因素为切口,从媒体的总体转换角度来对待文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艺术和文学分别借用不同的情感符号体系,来展示人类在不同世代的情感本真存在。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之下文学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文学依然新鲜活泼地存在着。纯文学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文化现象在当代逐渐被颠覆和消解,并不能说明文学行将消亡。从纯文学到大文学正是人类学意义上文学精神的自我回归,中国未来的大文学必然会在民族集体记忆的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以及不同世代生活经验的刺激而发生微妙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演绎,也无论它是出自精英文学作家之手,还是出自草根民众之手,只要它自由地、自然地、本能地、本真地敞开了斯时斯地的情感(性情),那么,它都是既有中国品位又有时代气象,且与其他民族文学相互情意沟通无碍的中国大文学——多元共存的人类大文学生命实体中必要的生命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惨遭冷落、消解,甚至被颠覆的命运。然而,在大众化消费主义时代,我们依然需要经典,因为弘扬文学经典,有利于整个文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研究,顾名思义,依赖文学研究和翻译研究的双重探索。而文化研究则是文学翻译研究的必要延伸,其揭示了翻译背后的动态和多元文化动机。借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转向的视角,我们能够更好地研究文学翻译背后的非语言性影响因素。该文将从提出背景,不确定性特征以及对于大众文化的偏爱三个方面证明后现代主义视角与文化视角的相似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两者在文学翻译研究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