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禅学自传入中土以来,对我国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宋以来,"禅"在文学中发挥的作用更大了,以《沧浪诗话》为切点,通过对禅与诗各自特征的把握,及诗禅交涉的缘起,来阐明"禅"对我国传统诗学创作的影响,以及严羽的"以禅喻诗"的文学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对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诗与禅,一为文学,一为宗教,本来并不相同.然而古人却往往通诗于禅,“论诗如论禅”.特别是严沧浪以禅理入诗之后,“诗禅相通”之说遂成常谈.诗禅之间确实有许多相通的甬道.过去我们研究诗禅的关系,多从禅对诗的影响着眼,未能尽明诗禅相通之所以然.我认为只有从各个层次上审视诗禅的同异之处,才能对我们深入理解诗(艺术)的特质,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抒情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和特色,抒情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以实现情感的对象化、物质化.随着文学形态由四言诗、骚体到赋体的变化,结构诗文的抒情方式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在这一抒情方式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纪行赋抒情方式的多样性及其创造性值得注意.本文主要以<北征赋>为例,从情以景观、情以事观、情以理观三个方面考察之.  相似文献   

4.
秦思 《中学生英语》2023,(4):95-107
20世纪70年代迄今,美国出版多部中国禅诗英译选集及禅宗隐逸诗僧诗作单行本,英译中国禅宗诗歌逐渐形成中国古典诗词在美译介一个醒目的翻译诗学特征与诗歌翻译次场域。禅诗翻译既是翻译文学,也是诗歌文学和宗教文学。本文试图从禅诗英译发生时美国的宗教、文学、以及诗歌翻译三个方面回溯与梳理禅诗英译次场域形成的历史脉络,再现禅诗英译在美的滥觞与发展。归根结底,禅诗翻译的形成与建立,源自宗教、文学与翻译场域的历史互动与对话融合。  相似文献   

5.
郭洪洋  陈玺 《语文学习》2022,(12):40-43
<正>《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貌和诗史地位作了精确的评价:“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1]作为《古诗十九首》的代表作,《涉江》多次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在抒情方式和表现题材上体现着《古诗十九首》的整体风貌。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探究抒情方式和表现题材的焦点所在,值得我们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以抒情言志为主体,<诗经>已表现了喜怒哀乐等情感;周代有"诗言志"之说.<诗大序>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要求诗歌"发乎情,止乎礼义",使儒家"温柔敦厚"诗教成为古代文论的重要原则.屈原是第一个明确诗歌抒情功能的诗人.汉代乐府和古体诗把严肃的人生主题引入抒情领域.魏晋南北朝抒情开始朝向人本,建安时代是诗歌由言志到缘情的历史转折点,太康时期陆机以"情"为本质的"诗缘情"说应运而生.唐代诗文"缘情"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宋代继承了其传统但心态更为冷静.明代李贽对"缘情"有进一步的发挥.清中叶,"性灵派"袁枚和其外围黄仲则等,使古典诗论从偏向社会理性回归了人道关怀和个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正自"第三代诗"以来,在诗歌中进行"反抒情"已成为一种时尚,而以抒情的方式来建构诗歌则往往被看作是一种过时的行为。然而抒情这一文学表现方式,作为最初的诗歌诞生方式之一种,其流脉却永远都没有中断过。陈世骧先生甚至断言:"中国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就是一个抒情传统。"尽管陈先生当时发言的语境可能并未囊括中国新诗的历史在内,但纵观中国新诗的百年历程,抒情的传统仍然此起彼伏。一如  相似文献   

8.
<正>诗歌是一种重在抒情意志,以意境感人的文学体裁。同时,具有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精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等特点。在诗歌的教学中,把握诗人的"情"和"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想象能力,领悟诗的意境,向学生进行心灵的陶冶和审美的教育。如何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和"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禅偈在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样态,如玄言禅诗、白话禅诗、山水意境禅诗、宫体艳情禅诗等.宫体艳情禅诗创作于禅门大德之手,写画闺中情怨和男女私情的宫体诗与禁戒酒色的佛禅思想在诗中奇妙结合,对此类禅诗的解读不能单纯从文字表面去理解,否则其中暗喻的佛禅义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漏失.  相似文献   

10.
曹植作为建安之杰,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上都取得了卓绝的成绩。曹植的诗赋取效风骚,情兼雅怨。基于其自身创作经验,以及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时代风貌,曹植尤其重视文学的情感因素。他所标举的“辞赋小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儒家诗教对文学抒情的束缚;其“愤而成篇”的创作主张,接续并壮大了诗骚以来的抒情传统;他所提出的“大笑吐辞”,体现了建安时期文章娱情的新风尚,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缘情的内涵。曹植的文学批评既出之于他天才的识见,也是汉魏之际思想解放和文学自觉的产物。曹植对文学与情感问题的探讨,为陆机“诗缘情”的提出做了多方面准备。  相似文献   

11.
宋代乡愁诗以怀乡思亲为主,植根于农耕社会的乡土情结,表现出对父母的依恋和对乡土家园认同的情感指向,秉承了"哀而不伤"的现实主义抒情传统,传承了融朴素的思乡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之情为一体的诗骚传统,体现了个人情感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文化意蕴,丰富了登高望乡、黄昏怀人和佳节思亲、梦里还乡的抒情模式,从而形成其丰富独特的抒情范式。  相似文献   

12.
孙昌武先生的《禅思与诗情》于宏观处从各个层面去勾勒描画,于微观处从多种点、面上去分析诗论,以对历史清晰明切的把握为基点,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可谓体大思深。主要从禅与文学的遇会、禅与诗的交融和禅与诗的天然枢纽——"妙悟"三个方面分析《禅思与诗情》。  相似文献   

13.
《渭塘奇遇记》是瞿佑《剪灯新话》中一部抒情色彩很浓的爱情喜剧,而透过喜剧背后可以看到瞿佑本人对美好往日的怀旧之情。其故事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还采纳了《本事诗》崔护谒浆故事的叙述结构,并受到了《本事诗》"缘情而发"文学主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姜剑云先生的《禅诗百首》从古往今来历代文人作家的禅诗文本出发,以文史哲相兼容的方法,用当代学人的视角,对其所抒之情志、所示之佛禅思想加以分析解读,多有新见阐发,并为当代社会受众群体提供了人生智慧的启迪;在当今禅文学普及和研究领域的众多论著中,可谓自出机杼。该书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一、品禅论诗,不拘一格;二、披文入情,以意逆志;三、以古鉴今,观照人生。  相似文献   

15.
王象春论     
晚明山左诗经历了一个由标举齐风到宣扬禅诗、侠诗的演变历程。明末山左诗坛巨擘王象春,倡导禅诗、侠诗,欲“重开诗世界,一洗俗肝肠”,其《问山亭集》之诗“自辟门庭”,其“箕踞悲歌”,抒写末世士子的侠戾之情与兀傲之气,而其清隽神秀之作亦极具艺术价值,并且透出王士Zhen“神韵”诗的端倪。  相似文献   

16.
"诗缘情"与"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对重要的范畴,魏晋之前文论家评论诗歌以"诗言志"为主,在"文学自觉时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提出了"诗缘情"范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家把诗歌的"美"回归到了文学本身,从曹丕的"诗赋欲丽"与"文以气为主",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发展至革新派萧纲的支持和复古派裴子野的误解,最终在诗论集大成者刘勰这里把"诗缘情"与"诗言志"得到了合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李白诗体现了“以气为主”“自然英旨”的审美理想。他的写景诗从艺术形象、抒情方式、诗歌语言等方面体现了这种审美追求,有着独特鲜明的抒情特色:以积极浪漫主义手法表现鲜明个性、抒发饱满激情;因情设景,依景而达情;率真自然、清新明丽。  相似文献   

18.
禅诗的成立,源自禅与诗相同的否定语言理据性的"无理而妙"。同时,它需要在否定诗语陌生化的克制叙述中不存机心、生发禅意。这种否定式的语言运作方式及美学追求,既可为当下在"反讽"中日渐疲劳的中国汉语先锋诗写提供参考,又为禅诗的现代转换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9.
暮夜诗在唐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多见于中晚唐诗作中。经过安史之乱的中唐诗人韦应物亦存有大量暮夜诗,他往往通过对一系列夜色物象的描写,营造或宁静平和、或幽冷孤寂的意境,表达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叹以及思念故园和亲友的深情。韦应物的暮夜诗,也与他对禅思哲理的参悟、思亲念友的深情、追尚淡雅的情趣相结合,以景悟禅、以景抒情,达到了景与禅、景与情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20.
<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的爱情生活,从其"写情"的内容看,大致可以分为思慕诗、婚恋诗、抗争诗、弃置诗和闺怨诗.<诗经>中的情诗以情爱问题作为表达媒介,透露着<诗经>时代初民们的女性意识,具体表现为:一是话语主体有男有女,但占据中心地位的是女性;二是互相体贴、互相尊重、融洽和谐的两性关系的描述;三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流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