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到家"是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存在的一种具有多重身份的语法单位。在语言历时演变的过程中,"到家"经历了一个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逐渐由一个动宾词组演变为一个形容词,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虚化为一个程度副词。本文将探讨"到家"在历时演变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形容词和程度副词的用法以及共时平面上两类词的语法功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反义并列式复合词"迟早"的词汇化是由词组"迟早"演变而来的。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迟早"语言环境的变化、反义并列项意义的虚化、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白话小说的出现等等都为该词词汇化的产生、发展并最终完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许多介词的产生,都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果。"照"由"照射"义动词引申为"比照"义动词后,又进一步虚化为介词。介词"照"有作依据介词、时间介词、方向介词、对象介词、比较介词五种用法。"照"的依据介词用法、方向介词用法和比较介词用法来源于动词"照"的"比照"义,"照"的时间介词用法由依据介词"照"虚化而来,"照"的对象介词用法则来源于方向介词"照"的功能扩展。"照"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动因有语义层面的词义扩大及语义感染、句法层面的连动式结构、语用层面的口语交际及方言推动。  相似文献   

4.
尹思 《柳州师专学报》2015,(2):30-33,29
古代汉语中的"寻常"分别是类义并列复音词和同义并列复音词,两者是同形词。类义并列复音词"寻常"的初始义是"短或小(的事物)",同时产生相反义位"长或多(的事物)"。这两个义位均于明代消亡。南北朝时期,"寻"和"常"同义联合构成同义并列复音词"寻常",初始义是"经常、平时",随后因果引申产生"平常、普通"义。"平常、普通"义最终发展为今天"寻常"一词的唯一义位。  相似文献   

5.
"左右"在汉语史中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由名词,代词等最终虚化为助词.本文对"左右"在古代及现代汉语中的义场进行了归纳,并分小类考求了其语法化轨迹.  相似文献   

6.
"不成"由词组演变为语气词是汉语词组语法化的一个典型.其在唐代已可用在句末,语法化过程为由偏正词组演变为反诘副词再到语气助词这样两个阶段.其在句中语法位置、结构关系的改变引起其词义虚化,而词义的虚化又导致其词汇语法位置和结构关系的改变."难道……不成"与"难道……么(吗)"的演变与"么(吗)"和"不成"在虚词系统中的互相影响制约有关."不成"的虚化受词义内容支配和语境影响,表现为由行域向知域渐变,即由客观向主观投射,渐变是其虚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程度副词"十分"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程度副词"十分"一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调查、分析、研究,认为程度副词"十分"是由表示总括义的范围副词虚化而来的,而范围副词"十分"又是由表示对事物进行十等分划分和概括的"十分"的原义引申虚化来的.程度副词"十分"始见于宋代,元代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进入发展的兴盛期.其用法主要是修饰形容词,其次是修饰心理动词,修饰词组时主要是修饰动词性词组,尤其是述宾词组.  相似文献   

8.
安徽太湖方言中的"X+哩+绝蔸"结构表示极限程度义,具有很强的主观化色彩,进入此结构的多是性质形容词、心理动词。"绝蔸"一词由一个实义动词性词组一步步虚化为抽象程度义的动词,在"X+哩+绝蔸"结构中做极性程度补语。  相似文献   

9.
"打"经历了漫长的语法化过程,语义泛化以至虚化成词缀.本文拟将"打"依据虚化的途径分为三种:动词后缀"打<,1>"是实义动词"打"本义"拷击(击打)"虚化而来的;动词前缀"打2"是"打V"结构产生的;动词前缀"打,"是由"打A"结构形成的.并且考证了其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汉语中,"包"衍生出"红包"之义,这是由复音词的单音词化而引发的一种词义现象,不是用"本义→派生义"的传统理论所能解释得了的。"红包"一词的高频使用是其单音词化的前提条件,也是在内外动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内因是为了表达的简捷,体现了网络语言的经济原则;而外因是为了满足人们追新求异的心理需要,造成陌生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当之无愧;当得起"义的肯定判断类语气副词"不愧",是由跨层结构"不愧"词汇化而来的。"不愧"是在构式"S不愧为NP"中完成词汇化的,其词汇化的动因为句子结构的复杂化,"不愧"后接成分由NP到VP的改变,汉语双音化趋势,汉语韵律规则的制约。词汇化的机制为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中,话语标记"主要是"是由"主要"和"是"逐渐虚化凝固而来,本文主要探讨了"主要是"的三个语法化阶段。  相似文献   

13.
语助词“看”及其组合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时角度看,语助词"看"是由实叉动词虚化而来,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广泛使用,经常用在动词重叠式或动词短语的后面组成"看"组合.一般情况下,作为谓语的"看"组合后有一个潜在的后续句.  相似文献   

14.
复音连词"不止"是由否定副词"不"和实义动词"止"经常共现而进一步虚化成的凝固结构。作为偏正短语,它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作为连词,它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明代进一步发展。但从清代开始,直至现代汉语中,"不止"因受平行语法化的影响,其连词用法趋于停滞,偏正短语"不+止(V)"反而被高频率地使用。主要从"不止"的词汇化;"不止"的语法化;平行语法化的发生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意义虚化,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这一过程或现象.汉语语言学界将它称为"实词虚化".因为几乎所有的介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所以本文着重分析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英汉介词的语法化及其进一步语法化过程,并指出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语法化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人想通过“不得”的语法化历程来解释在共时平面上“不得”语用变异的深层原因及运作规律.本义逐一揭示了“不得”的“不能”义、“不许”义、“必须”义及和“不得”相关的一些词组虚化的具体过程,对深入理解现代汉语中“不得”的语用变异具有很强的解释性.  相似文献   

17.
"打"字的语义分析再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是汉语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个词.本文在前哲时贤研究基础上就"打"的衍变递嬗从形、音、义、结构诸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考察,指出"撞触"义最初由"打"表示.同义的字尚有敞、敦、揨、枨,表"击"义的"打"至迟在汉代已在语言中使用.由于木与扌的笔误,"打"渐包容了"打"的"撞触"义.大约在唐代"打"已由笔误而成为"打"的俗字.最终取代了"打"."打"的阴声韵很可能受方言的影响由文白异读叠置演变而来."打"在"触事皆谓之打"的语言应用中由其动词义演变虚化而产生有介词、连词和助词义,其词义的演变与其形和音的演变亦有密切的关联.探明"打"这一类常用词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演变发展的轨迹,这在揭示总结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和为信息时代人机会话等提供准确的数据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熊静 《教师》2012,(9):127-127
“与”“和”的介词用法,分别是由动词、形容词虚化而来。两个字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成介宾词组,修饰谓语。但“与”作为介词时,其介后宾语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省略,“和”的这种用法似乎很少见。并且,在现代汉语中,“和”代替了“与”。  相似文献   

19.
在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分析汉语持续体"着"和韩语"-??-"结构的语法化过程时发现,"着"和"-??-"结构均逐渐由具体语义转换成抽象语义,并伴随着语法上的变化。"着"和"-??"结构都是从其所含的空间义演变而来的,两者都表示状态的持续,之后逐渐带有"进行"义。  相似文献   

20.
"说"的语法化:由动词到词内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考察了现代汉语中"说"的虚化过程,"说"附着在连词或副词后,使得自身的性质发生明显的变化,正在由动词变成一个词内成分。"说"的这种语法化使得现代汉语中连词或副词的表达能力更强,尽管连词或副词后加"说"的形式还未完全凝固下来成为固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