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企业莫搞“抽屉式”管理文/樊作礼最近中国二重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喻明受同志在“是二重适应市场,还是市场适应二重”的大讨论动员大会上,围绕着二重的发展必须有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这一主题而指出:二重必须从“抽屉式”的管理现象中解放出来。这一论题提得好!所谓“抽...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在其《古史新证》中提出“二重证据法”:“研究中国古史,为最纠纷之问题。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学混而不分。……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因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二重证据法”在王国维研究、史学史研究、历史考古学研究以及人类学、民俗学研究中已经被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全国高校体制改革的需要 ,迅速与高校现代教育体制接轨 ,2000年元月 ,二重职工大学撤掉原来的6个教研室 ,建立“三系一部”即电子与计算机系、机械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以及基础部 ,同时 ,对教师实行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或技师的“双师型”管理方式 ,这是二重职大教改迈出的以“转机建制”为宗旨的重要一步。随着企业机制的转变 ,近年来二重职大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已愈来愈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 ,经过艰苦的筹备工作 ,全体教职工转变了观念 ,增强了紧迫感和使命感 ,充分发挥教职工作为“…  相似文献   

4.
北宋书风以“尚意”为主导,但重“法”之风依然可见,其地位和价值不容忽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一、“尚意”书家皆以“法”为基础;二、主导书风“尚意”,但重“法”之家大有人在;三、重“法”为何不能占北宋书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重“徵”求“验”是刘勰《心雕龙》的批评之一,刘勰重“徵”求“验”的做法有二:一是以具体验证,例证具体,在“之枢纽”诸篇中是这样做的,如以自然现象验证人现象,以经书验证其他作品等;二是以具体验证理论,在体论中,以圣人辞验证诸体源出五经,在创作论与批评论中,以作家、论家、圣人辞、前辈作家、自然现象、事物本身等验证他提出的理论,如此再方面的结合,完成了其重“徵”求“ 验”批评方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仍然受到“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并产生了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重教材的本意,轻幼儿自身的想法;二是重教师教的过程和结果,轻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重“徵”求“验”是刘勰《文心雕龙》的批评方法之一 ,刘勰重“徵”求“验”的做法有二 :一是以具体验证、例证具体 ,在“文之枢纽”诸篇中是这样做的 ,如以自然现象验证人文现象 ,以经书验证其他作品等 ;二是以具体验证理论 ,在文体论中 ,以圣人文辞验证诸文体源出五经 ,在创作论与批评论中 ,以作家、文论家、圣人文辞、前辈作家、自然现象、事物本身等验证他提出的理论。如此两方面的结合 ,完成了其重“徵”求“验”批评方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论语·学而》中有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大陆版《辞源》在解释“重”时,将其作为义项“庄重,端重”的例句;台湾版《辞源》则将其作为义项“不轻率谓之重”的例句。这么一来,“君子不重”之“重”就有了两种解释,究竟是“庄重、端重”,还是“不轻率”呢?查《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宋·邢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者,其说有二:孔安国曰:固,蔽也,言君子当须敦重,若不敦重则无威严,又当学先王之道,以致博闻强识则不固蔽也。一曰固谓坚固,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理也,明…  相似文献   

9.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高祖李渊创建唐王朝之初,仍沿用隋代的五铢钱,但在流通领域中,劣币允斥市场,十分混乱。为改变这一状况,唐王朝于武德四年便下令废除五铢钱,重新铸造了一种“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钱重一两”的规范化铜钱。该钱面铸四字,即上为“开”。下为“元”,右为“通”,左为“宝”。由于该钱文既非记重,亦非年号,自铸行后便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读法。一种以先上后下,次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古典诗词教学及文言实词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二重证据法”,既可以让讲解的知识点变得透彻、显豁,易于学生牢固地掌握,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二重证据法”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以储备大量的知识,供随时选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重“道”,重的却是不可言之“道”;他重“教”,重的却是“不言之教”;他重“治”,重的却是“无为而治”。老子的“道”“教”“治”思想充满辩证色彩,却又一脉相承,统一于理想社会的实现。在老子的视域中,“道”不规则、不确定,不能用言语表述,“不可道”;然而,不借助言语,“道”无法被认识,难以被理解,不得不用言语描述“道”。由此,形成“道”与“言”的相悖相依、辩证统一。不可言之“道”,主要靠“不言之教”来把握。但没有言语的介入,不可言之“道”难以被领会,“不言之教”难以被实施,不得不借助“言教”,形成“不言之教”与“言教”的辩证统一。道的“自然无为”属性与教的“不言”特点,要求“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但“无为”的前提是对“自然”的把握,要依照“自然”而“为”。因此,“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依照“自然”的原则积极而“为”,由此形成“无为”与“为”的辩证统一。在老子看来,“言”“言教”“为”隶属并服务于“道”“不言之教”和“无为”。借助“言”“言教”与“为”,老子阐明了“道”“不言之教”与“无为而治”之间的关系,将不可言之“天道”引入人道的“教”与“治”,服务于符合天道...  相似文献   

12.
多少年来,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采用评比“三好学生”这一方法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我们认为,“德、智、体”三好生评比的激励机制,尽管具有较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但就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来说,存在着“三重三轻”的不利因素:一是重结论而轻过程。二是重定性分析,轻...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了古文字学、音韵学以及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详细阐述了“士大夫”阶层产生的根源和发展脉络,为“士大夫”阶层所具有的“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特性寻找语言学上的依据,从而论证了“士大夫”二重角色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14.
2003年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主流是好的。但有一个比较让人担忧的问题,即“重商主义”苗头的出现。如“重招生、轻培养”;“重数量、轻质量”、“重课件,轻教学”、“重光盘,轻网络”等问题。重商主义苗头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没有对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事业所应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达成共识,这些原则包括:一、“教育者办教育”;二、“远程教育是教育者办教育的超越校园的技术性延伸,“现代远程教育是基于信息与网络技术的远程教育”;三、“技术性延伸”应由现代远程教育服  相似文献   

15.
“A归A”结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归A”结构是一种特殊的主宾同形结构。它在动态语言中缺乏自足性,往往与其先行句、后续句构成二重逆转关系的语言单位。它的复用式按语意内容分化为同质对举和异质对举:前者等价于“A归A”独用式;后者凸显了对举项之间的对立和逆转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的“三玉”在叙事中形成三重世界,进而构成叙事的三重结构,这种写法是借鉴和发展了前代佛道两家的分形故事、灵怪和传奇类小说里的“梦遇”“离魂”创作手法。即人物形象在叙事里分为虚实两体,各在敷演故事,在小说里形成“两重形象、两重叙事”的格局。小说的这种写法可称之为“分形叙事”。  相似文献   

17.
对初登教坛的年轻教师放手使用、委以重任,有利于他们在工作的磨练中逐步走向成熟.此举远较那种使用年轻人时瞻前顾后、缩手缩脚,单靠“慢三步”式的“一传二帮三带”的做法更有利于调动起青年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这一点,渐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富于教育管理经验的学校领导人的共识.然而如何理解这“重任”二字,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分歧的焦点,正在于对“重任”中的“重”  相似文献   

18.
语言对比讨论之目的在于对语言的异同作出解释。本文对比分析了“形合”和“意合”这两种构文方法显示于英、汉语文章结构中孰轻孰重的问题,认为无论在遣词造句上还是在行文布篇上,英语更重“形合法”,汉语更重“意合法”。  相似文献   

19.
继王国维先生所倡导的“二重证据法”之后,徐中舒先生提出自觉将历史文献、考古学资料结合起来,并和民族学资料参互印证的“古史三重证”法。“古史三重证”法的成功实践,使古史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古史研究的科学性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不断将中国古史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下面这篇小文是已故著名语言学家、本刊顾问吕叔湘先生写的一则语言和记,篇幅虽短,但却抓住了生活中特殊而有趣的语言现象,读来令人兴味盎然。怎样从生活中学习语言,研究语言,本文或许能给你带来一点启迪。“二”和‘俩”在用法上是有分工的,可是现在常常看见该写‘俩”的地方写“二”。我说“写二”,意思是我还没有听见过有人在该说“两”的地方说“二”,例如,“请您给我er个八分的邮票。”这个写“二”说“两”的趋势发展下去,会不会有一天再也没有人写“两”了,于是“二”变成一个多音字,《新华字典》也不得不在“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