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教育的目标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学校体育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改革。体育的本质在于增进人的自然属性的发展,分别从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等方面论述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符和体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论娱乐与审美——娱乐体育的基本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娱乐是“精神要素”的基本属性概念,比较了娱乐与审美的异同,把娱乐体育的本质理解为对美的境界追求。进而阐述了娱乐体育具有主体创造性和美的欣赏两大基本特征。以审美的技术与文化行为两种范式,初步论述了娱乐体育对繁荣时期体育文化起着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标志,是民族文化属性的范畴。本文从论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出发,解读了民族性属性衍生出的一系列属性,包括生产属性、生活属性、封闭属性以及认同属性,旨在更好地把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理论思想,正确认识人的主体地位,把握主、客体的属性及其辩证关系,探索人的主体性在体育中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及实现.  相似文献   

5.
从体育的本质论体育课程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体育本质的探讨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回顾国内外体育本质观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无论是单质观论者,还是多质观论者,都认为体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以对体育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从人的发展需要的角度去思考,可以剥离出体育课程的价值,即生物改造价值、运动技能价值、体育文化价值和情感、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绝不是“体育教学过程”可以替代的,它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是由其基本属性所决定的。而体育文化基本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传统与现代体育思想及文化的不断碰撞和整合与时俱进的,适时认清其属性是我们成功开展体育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论以人为本的体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以人为本的体育观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体的实践活动中的集中体现和理性反映,它是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对体育与人的关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以社会生活主体为载体,具有多元化的属性,具有社会化、政治、经济、文化特征,是认识体育的重要观念形态和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李清聚 《考试周刊》2007,42(10):121-122
费尔巴哈基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来分析人的本质,认为人本质就是上述属性之总和;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则认为,人的本质不在于其自然属性,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生产劳动,批驳了费尔巴哈的脱离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扬弃和超越了费尔巴哈。  相似文献   

9.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化,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成为时代对学校的要求。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如何与素质教育相适应,应从理论上加以明确,以培养健全的人为目标。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既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同时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最终作用于人,要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完成教育任务。因此,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以以人为本的理论为基础,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根本。那么…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及其成果中所展现出来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那一部分,简言之,文化便是人化.体育文化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体育文化更是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教材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分散、零碎,逻辑顺序不符合认识和教学规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教学体系把分散在五章的内容集中到第二章开展教学,是教材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逻辑展开,是思想、道德、法制教育结合的体现.人与自然关系教学体系的重点和难点是"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人生哲学是以其自然人性论为基础的,老子哲学的立论宗旨是出于人学目的的终权关怀。老子着重在自然中寻找人的存在的根据,其立论的最根本动因乃是对人的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的鸿沟所进行的广泛考察和深入思考,并以自然之性作为人的存在的终权依据和价值归依。通过对自然之性的异化与回归纳深刻分析,老子哲学提出圣人人格建构的人生修养旨趣,对传统中国人的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生态伦理的诞生是对伦理主体、界域和思维空间的一次实质性拓展,开创了伦理学超越“人类视角”的新境界,旨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走出人类生存困境。与自然和解,必须抛弃“主客二分”的机械论自然观,坚持“天人合一”的整体主义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对立冲突。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前提是建构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公正合理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低碳经济的特征表现,低碳经济的本质在于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实现人安全地生存和发展。人既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有其自然存在对象,又是一种社会存在物,有其社会存在对象。低碳经济的实践一方面通过改变人的自然存在对象从而变革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另一方面又通过改变人的社会存在对象从而也变革着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低碳经济和人的存在逐渐实现着它们的本质统一性。  相似文献   

15.
美学应从狭隘的有美之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美学应该关注人,应该关注人的存在,人的生存状况。美不过是人追求超越肉体自然生存状态的一种精神标识,美学只不过是对人的精神存在方式的一种诗性表达。美学是人的诗学。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的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怀特在他的著名论文《我们的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中,断言我们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根源于世界上已知的最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督教,因为基督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自然除了服务于人之外便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怀特认为解决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采取一种谦逊的、而非异端的人与自然友好的宗教观,以取代那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督教信仰。然而,包括基督教在内的所有宗教,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仅仅是表面意义的,因为,我们在自然以及与它的关系上所形成的态度,本质上是与我们的天性深刻地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说,生态危机包括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督教教义有一个共同的生物学上的根源,即人类天生渴望占有他们想要占有的一切东西,而基督教的教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不过是对人的这种不愿受到任何限制的天性的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观念化。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观点对现阶段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人的类本质问题。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可回归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原初态度——对人的类本质的消解。  相似文献   

20.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有人类以来,自然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凡是在人迹所至之处,自然均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人的印记,这样自然就成为“历史的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和生存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资源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必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定的伦理理念与伦理规范的统摄下,以恰当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同时又能适应自然、欣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而促进人-自然(环境)-社会系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