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二知道人在谈到进步作品与作者的“孤愤”关系时说:“蒲<聊斋>之孤愤,假鬼狐以发之;施耐庵之孤愤,假盗贼以发之;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同是一把辛酸泪也。”(《<红楼梦>说梦》)说明上述三部作品尽管类型不同,创作方法不一,但其中的主要正面人物多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作者正是借助不同的叛逆形象抒发了自己“愤世嫉俗”的思想。现就《聊斋》的创作思想、人物形象、框架结构而论,明显与《水浒》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取材于  相似文献   

2.
《聊斋》因为蒲松龄自道的“孤愤”,其思想意义一直被评价很高,人们认为他的“孤愤”是对整个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怒,并与屈原、司马迁等人的“发愤说”等而视之。其实蒲松龄的“孤愤”实在是他的“私我”之愤,其社会性并不大。蒲松龄继承了传统君臣关系中的“妾妇之道”,不可能超越时代,在《聊斋》创作过程中“妾妇情结”占了支配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一部《聊斋》 ,万种风情。其内涵之丰富 ,主旨之精深 ,令人惊诧。非大家高人莫能名其一二 ,吾侪小辈只能望洋兴叹而已。斗胆搦笔 ,略述如下 :一、讽科举《聊斋》的出现 ,本身就是对科举制度的一个讽刺。自开科举以来 ,直到蒲松龄时代 ,所谓的状元举子又何止千万 ?然而 ,能留下文章让后人称道的又有几人 ?蒲松龄幸亏只是一个秀才 ,否则 ,也就没有了我们今天所喜爱的《聊斋》了。因为“屡试不第” ,所以对科举才有了满肚子的怨气。于是 ,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 ,揭露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 ,便成了《聊斋志异》的第一大要务。可以说 ,《聊斋》是…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是用芳龄已过的文言写成的作品,但拥有亿万的读者,“风行天下,遍天下无人不爱好之”(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数百年来流行不衰,人们喜爱《聊斋》,除了是由于《聊斋》有离奇的故事,曲折变幻的情节,奇特的形象外,还在于《聊斋》的独特的语言艺术。《聊斋》的语言有极高的描摹力,作者极善用趣笔,在作品中创造出大量的趣语。近五百篇的志异,篇篇都有一些  相似文献   

5.
《绘图女聊斋》已由夏麟书、王笑云校注标点,易名《华夏奇女魂》,1987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蒲氏曾在《聊斋自志》中引类相譬,阐释其写作《聊斋志异》的动机与缘由:“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同时还在《自志》中直接道出了写作《聊斋志异》当时的凄苦情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这部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它一问世就颇享盛名,而且对它的赞誉经久不衰。有人说:“小说家谈狐说鬼之书,以‘聊斋’为第一。”大批评家渔洋山人王士祯雅爱《聊斋》,相传“以百千市其稿”而未得。他为该书题辞曰:“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相似文献   

7.
略论《招魂》“引言”、“乱辞”与“正文”之罅及与作者之关系赵东栓《招魂》是楚辞中自汉迄今聚论不辍的一篇。其聚讼的中心在于作者之争及由作者之争而引起的内容理解上的歧议。自司马迁的屈原说(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王逸的宋玉说(见于《楚辞章句》)而后...  相似文献   

8.
凡感人之文,必有作者渗透之深情。前人评《水浒》创作时说:“水浒者,发愤之所作也。”《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说:“看来字字都是血,十年辛苦非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说自己写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是一部奇书:人奇、事奇、景奇;在作家制作的闪发出奇情异彩的画面上,有时,似乎还能嗅出其中之味——那令人陶醉的奇香!《聊斋》所写之香,是读者通过艺术感受所能获得的香。香和声、色融合成一体,使画面中的人物、环境形成神秘的整体感,产生一股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因此,谈《聊斋》的“香”,不可能脱离作者所写的具体人物和环境等因素,只要细细品味,就不难发现,这些“香”也是变化多端,各呈其异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其《小说旧闻钞·聊斋志异》条下说:“王渔洋欲市《聊斋志异》稿及蒲留仙强执路人使说异闻二事,最为无稽,而世人偏艳传之,可异也。”设鲁迅先生所批评的王渔洋“欲市《聊斋志异》稿”,其说现在亦很盛。为澄清事实,本文为之一辨。王渔洋千金买《聊斋》,其说由来已久。最早,可见于乾隆丁亥三十二年(一七六七)的《聊斋志异》十八卷本。当时,横山王金范任职长山县令,他根据流传于周村的《聊斋志异》抄本,分类编选了《聊斋志异》十八卷本。书成后,由长洲宋默庄给写了《跋》,其中说:“《聊  相似文献   

11.
60部80集的《聊斋》系列剧,电视荧屏推出后,《聊斋》学者、熟悉者与一般观众的反响有阵线分明的反差。1990年春节,“海峡两岸金陵明清小说学术讨论会”上,谈及此事,趋于一致的意见是《聊斋》系列剧在传达原作特有的“《聊斋》味”上显得很不够,《聊斋》系列剧整体上对于《聊斋》显示出“形似而神非”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录自黄寿祺先生遗著《中国文学史约》的《序说》。作者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以《周易》为首的《六经》与中国文学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录自《中国文学史约》卷之一的《先秦文学史》的开头部分。作者论述了“经”之名义、“经”之本文、《周易》名义、《周易》之时代及作者等问题。作者认为 ,经学包容于广义的“文学”之中 ;先秦文学与经学的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见《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对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的概括评价,历代奉为诗歌评价的标准和创作的原则,极大的影响着后世的诗歌创作。然而,历代对这句话的意义却存在着极大的误解。 “思无邪”一语,从后汉包咸解作“归于正”起,历代相因。朱熹《诗集传》说:“凡诗之言善者,皆可以感后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佚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说:“论功颂德,止僻仿邪,大抵皆归于正,于此一句可以当之也”按照这个解释,就诗的社会功用说,不管是“言善”、“言恶”,都可以“归于正”。如果就诗的内容说,诗有“言善”、也有“言恶”者。“言恶”就是“邪”。朱熹《诗集传》序说:“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承认“自《邶》而下”  相似文献   

14.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20多篇“科举士子”题材的小说。蒲氏自19岁至72岁一直不绝于追求科举,然而却屡试屡败,坎坷异常,因而郁积“孤愤”之情。“孤愤”才是他从事《聊斋》中“科举士子”小说创作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15.
《聊斋》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名著,也是我国唐传奇之后文言小说中崛起的一个高峰。它之所以成为高峰,是由于它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而成功的艺术成就。本文着重探讨它的艺术构思。 神话与现实的结合 《聊斋》是“神话”还是“人话”,其说不一。笔者认为既是“神话”,又是“人话”,是“神话”与“人话”的结合,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在《聊斋》小说集五百篇中,完全写实或单纯语怪的只占少数,大多数是两者兼而有之。它之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构思艺术就在于“神”与“人”结合的极大的成功,深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我以为应以《红搂梦》的“立意本旨”为主,再结合有关考证、史料,进行归纳、概括,而不应该是其它。《红楼梦》一开始就有“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又说:“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可见《红楼梦》的“立意本旨”就是作者所隐去之“真事”,即所历“梦幻”之后的感受。总的看来是:借“通灵”,说“梦幻”,说“梦幻”,隐“真事”;隐“真事”,立“本旨”。所以,只要寻出作者所隐去之“真事”,《红楼梦》的“本旨”,即主题思想便豁然开朗了。  相似文献   

17.
屈赋的忧国忧民精神和浪漫主义文学传统自汉代以后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风》、《骚》为诗词之源。”现代学者刘师培也说:“屈宋《楚辞》优深思远,上承风雅之遗,下启词章之体,亦中国文章之祖也。”历代对屈赋的追宗继承,因时代、作者、文学形式的不同而异。故《文心雕龙·辩骚》说:“……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沼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苑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风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汉代“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  相似文献   

18.
当《左传》作者完成《左传》时,他为实现主流意识,以史官的特殊身份代替社会和群体发言而高频使用的“君子曰”(含“君子谓”、“君子是以知”、“君子以为”)生成为“君子曰”评论式模式,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叙事和虚构叙事。司马迁《史记》有意识地沿用了《左传》“君子曰”评论式话语模式,以“太史公曰”取而代之,成固定之套数为历代之正史绝无例外地承袭。宋明“讲史”和话本小说、拟话本小说之“入诗入话”、“结论结诗”,既为“说话”本身的艺术规律(吸引和控制引导听众)所决定,又乃《左传》“君子曰”评论式模式扩张出的新范型。“笔记小说”发展至《聊斋》,其“异史氏曰”成为《左传》“君子曰”评论式模式扩张的极致,《聊斋》正因此而攀上了古代短篇小说创作之颠峰。  相似文献   

19.
反映社会生活,舒发作者情怀,演绎社会理想、人生追求,进而揭示社会本质和人生真蒂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功用之一。清初学者蒲松龄,“久困场座”,仕途蹇滞。终生郁郁不得申其志,转而担神谈鬼,“托街谈巷议,以自写其胸中磊块”。他的代表作品《聊斋志异》(下称《聊斋》)以文言短篇小说,笔记的文学形式多层面地展示社会人生,广泛、深刻、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其鲜明的特点。本文似就此略作评述,以就教于同道。《聊斋》干预社会生活极具广泛性。一部《聊斋》就是一幅封建社会的全景图。封建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人…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作为一部言情“奇书”,自问世之日起,即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而其作者问题,在近几年的讨论中则更为热闹,以致新说迭出,令人目不暇给。仅就笔者的寡闻,则知有王穉登、冯梦龙等20余说,这些“侯选人”是否具备《金瓶梅》作者的资格与条件,若借用冯其庸先生为卜键所写之《金瓶梅作者李开先考序》中的话来说,是“尚待学术界的审议”的。本文旨在就其中的“冯梦龙说”略作考察,以证是说之不可相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