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河南农村选取了66名被试,通过半结构访谈,分析了我国农村的亲子关系的模式和特点.研究发现(1)农村亲子间的亲密度低,亲子依恋不强,亲子交往的频率低.(2)农村父母对子女有偏爱现象,更加偏爱男孩和排行靠前的孩子.(3)农村儿童对母亲更加信任和依恋,更亲近母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与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量表和亲子依恋量表对湖南省醴陵市226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父母离开时间长短导致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中感冷漠因子存在显著差异;情绪性问题行为因子与父母亲亲子依恋、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亲子依恋能够对留守儿童的情绪性问题行为做出预测,母亲依恋比父亲依恋的预测力要好。  相似文献   

3.
非母亲看护已经成为儿童看护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给亲子依恋带来的影响越来越为发展心理学家所关注.文章从看护的特征层次、依恋的子系统层次以及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层次对非母亲看护和亲子依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将这些层次进行了整合,提出了理解非母亲看护与亲子依恋关系的框架,对中国祖辈看护实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青少年的亲子依恋、自我控制、学校氛围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为预防和干预网络游戏成瘾寻求合理有效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父母依恋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学校氛围量表、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对866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调查结果:(1)中小学生的亲子依恋对其网络游戏成瘾具有预测作用;(2)自我控制能力在亲子依恋和网络游戏成瘾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学校氛围调节了中介路径的后半段以及直接路径。结论: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积极的学校氛围,可以促进中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最终达到预防和减轻网络游戏成瘾,增强社会适应,得到健康的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5.
幼儿在入园初期表现的入园分离焦虑反映了幼儿与母亲不同的依恋类型特点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划分了三种不同的依恋类型,即安全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和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不同依恋类型的幼儿在面对亲子分离和亲子团聚时的表现是不同的。教师可细心观察每个新入  相似文献   

6.
周细兰 《学周刊C版》2019,(6):188-189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青少年依恋问卷"为测量工具对983名中学生进行施测,探讨青少年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同伴依恋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青少年的依恋水平越好,其学业成绩就越好。(2)父亲依恋、母亲依恋能显著预测学业成绩,而同伴依恋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亲子依恋关系对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271名大学生,研究结果显示:(1)完全安全依恋组在抑郁易感人格中的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与退让顺从四个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完全不安全依恋组或部分安全依恋组。(2)亲子之间的疏离,特别是与母亲的疏离对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中的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与退让顺从四个维度有显著预测作用,但亲子依恋关系对严谨认真维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从婴儿期的游戏入手,讨论婴儿期亲子游戏与亲子依恋的关系及如何通过亲子游戏提高亲子互动和亲子依恋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对2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父亲因子(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分干涉Ⅲ)和母亲因子(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分干涉、过度保护Ⅳ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2)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父亲因子(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分干涉Ⅲ;过度保护Ⅵ)和母亲因子(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分干涉、过度保护Ⅳ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3)影响依恋回避的因子有母亲因子(惩罚、严厉Ⅱ;拒绝、否认Ⅲ),影响依恋焦虑的因子有母亲因子(拒绝、否认Ⅲ;偏爱被试Ⅴ)和父亲因子(偏爱被试Ⅳ;过度保护Ⅵ)。结论: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成人依恋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母爱与婴儿的依恋安全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生来就有依恋亲近的人(通常是母亲)的情感需要。大约从6个月开始,婴儿就产生了对母亲的依恋。这种婴儿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既是母亲所需要的,更是婴儿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获得稳定的安全的依恋,如果母爱的质量低劣则势必导致婴儿与母亲形成不良的依恋关系,并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埋下“隐患”。因而,协助婴儿建立安全的依恋,对儿童的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你的孩子有依恋安全感吗 本世纪7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运用“陌生情境测验”的研究发现,1~1岁半儿童依恋行…  相似文献   

11.
亲子沟通是亲子关系的一种重要互动形式,沟通质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性与个性发展。本次研究采用Olson亲子沟通量表对武汉市高中生亲子沟通的特点进行了调查,并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1)亲子沟通质量分成三个维度:开放性、防御性和冲突性;(2)高中生亲子沟通从高到低依次呈现出开放性、防御性以及冲突性的特点;(3)母子沟通质量高于父子沟通质量,其中,母亲和女儿的沟通质量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12.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云南省759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父母对男孩更加惩罚、严厉、拒绝和否认,而对女孩则更加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和偏爱;(2)父亲对独生子女的偏爱以及母亲对独生子女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偏爱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3)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父母对其教养的投入程度是不同的,从高到低大致是:城市-乡镇-农村。  相似文献   

13.
收养家庭亲子依恋关系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非常关注的话题。文章介绍了亲子依恋关系的丧失与收养过程中的重建、影响依恋重建的因素及依恋重建的干预和治疗措施,以期对中国收养家庭的亲子依恋重建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688名农村中学生进行测查,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更多地感受到父母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的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同时也更多地感受到母亲的偏爱;父母教养方式对农村中学生的焦虑水平有显著性的影响并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早期依恋关系是个体未来社会适应的重要预测指标。相关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因父母缺位出现的“丧偶式”教养、隔代教养、保姆/早教机构代养等早期教养困境会导致儿童HPA轴功能失调或教养者催产素水平改变或儿童脑发育异常,从而对儿童早期依恋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为确保儿童早期形成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父母应采取温暖关爱、高敏感性、积极回应的教养方式,在重视父亲参与的同时,通过亲子共读唤醒儿童脑的情感依恋机制,通过亲子合作游戏改善亲子神经活动的同步性机制,提升亲子依恋关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法考察湖南省4所高职院校412名学生的亲子依恋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以及积极自我图式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高职大学生的亲子依恋、积极自我图式呈显著的正相关,亲子依恋、积极自我图式和学习倦怠之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高职生的亲子依恋能够负向、显著地预测其学习倦怠水平;积极自我图式在亲子依恋、学习倦怠之间起了部分中介作用;在中介模型中,从直接、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来看,母子依恋对学习倦怠的直接影响相对更大,父子依恋通过积极自我间接地对学习倦怠产生影响的比例相对更大。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特点以及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使用情绪调节问卷和依恋量表,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农村和城市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认知重评因素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表达抑制因素上留守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城市儿童母亲信任、母亲沟通对父亲疏远和认知重评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农村留守儿童母亲沟通对父亲疏远和认知重评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而母亲信任对二者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母子沟通更能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儿童早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形成亲子依恋,而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鲍尔贝进行依恋的开创性研究之后,有大量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从而使人们了解了依恋的概念以及依恋形成的标志,并将依恋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目前,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依恋不仅提高了  相似文献   

19.
陶琳瑾 《时代教育》2007,(9Z):153-154
随着我国离婚率的上升,许多研究都在寻找关怀离异家庭儿童的社会途径,力图使家庭离异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降到最低。本文从亲子依恋关系这个角度出发,阐述安全依恋的缺失是导致离异家庭儿童社会化不良的重要原因,而与儿童长时间相处的教师可以成为这种低安全性的亲子关系的依恋补偿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祖父母(外祖父母)看护1—3岁孙子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1-3岁是亲子依恋形成的关键期,苓阶段看护者如果能给予儿童恰当的照料,不仅能使儿童形成安全的依恋,也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文章通过访谈法探讨祖父母看护特点、形成的历史、生态结构,分析了祖父母看护与亲子依恋的关系,并提出提高祖父母看护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