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不同意见吗?” “没有。” 某市数学优课评比活动中,授课老师每讲完一个问题,总是习惯地问一句:“有不同意见吗?”学生总是整齐地回答:“没有”。听到学生的回答,不禁忧从中来。如此教育出来的学生,有何个性而言?他们还会独立思考吗?素质教育倡导培养创新能力,什么不同想法都没有的学生,还能进行创新吗?我不由想起了一位推销员讲的一个例子:两个欧洲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炎热,非洲人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会要我的鞋呢?”于是放弃努力,失败沮丧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皮鞋市场大得很呢。”于是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美的两家皮鞋厂都试图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开辟市场,于是各派了一名推销员抵达该国。经过一番考察之后,两名推销员都给本厂发回一份加急电报。英国人的电报是:“本岛无人穿鞋,打赤脚已成习惯,没生意可做,我明日乘飞机返回。”美国人的电报是:“本岛无人穿鞋,预测鞋子在这里将大有销路,建议厂家依据该国人的脚形特点生产适用的鞋子向该国出口,我将长驻本岛。”结果,美国皮鞋厂的销售量当年增长了百分之十七,而英国皮鞋厂却失去了这块市场,眼睁睁地看着美国人赚足了钱。美国推销员的精明之处,就在于…  相似文献   

3.
某鞋厂派两名推销员去一海岛开辟市场。当了解到岛上的居民从没有穿鞋的习惯时,推销员甲的心凉了,认为“没有市场,他们的需求等于零”,乙却惊喜万分,他发现这里“前途无量,岛民的需求将从零起步”!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原因就在于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一个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岛民都没有穿鞋的习惯,一个却用发展的眼光看到了事  相似文献   

4.
黄汉才 《新课程研究》2009,(8):158-158,167
有一次,笔者在白色的写字板上点了个黑点,问学生:“这是什么?”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黑点。”笔者故作惊讶地反问:“只是一个黑点吗?这么大的白板大家都没看见吗?”同样的道理,换个立场,老师在学生身上看到的又是什么呢?每个人都有一些缺点,但是你看到的是哪些呢?是否只看到了他人身上的黑点,却忽略了他所拥有的一大片白板呢?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优点,换个角度,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自己的学生,你将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5.
天黑了,主人们都去睡觉,劳累了一天的鞋也都在自己的卧室里休息,可运动鞋帅哥却精神十足,原来白天主人穿上他在赛跑比赛中获得了冠军。他在卧室里又唱又跳非常高兴。这可把他的邻居皮鞋绅士吵醒了,他走出了屋子对运动鞋帅哥说:“老兄,你别再吵了,别以为这里就你用处大,我的作用比你还大呢!”“胡说!没有我,主人能获得冠军?”运动鞋帅哥不服气。“可是主人如果穿你去参加宴会,那就会被别人当成笑料了。”皮鞋绅士慢条斯理地说。这两人一吵,把其他人也吵醒了,棉鞋大妈、拖鞋小姐也出来了。棉鞋大妈冲上去说:“你们俩别吵了,…  相似文献   

6.
营销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岛上无人穿鞋",说的是这样一件事:在60年代中期,有两个国家的鞋厂分别派了一位推销员到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屿上,目的都是推销鞋子.这两位推销员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的事实:这个岛屿地处热带,岛上居民一年四季都光着脚,不穿鞋子.这时候一位推销员沮丧不已,另一位推销员大喜过望.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俩虽然看到了同样的事实,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做出了不同的预测.前者认为,不穿鞋的人永远不穿鞋,推销等于"瞎子点灯,白费蜡",他给公司总部发回的电报是:"本岛无人穿鞋,我决定明天返回."后者则认为,今天不穿鞋不等于永远不穿鞋,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来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生活习惯会逐渐改变.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则经典曲折的故事——一名推销员深夜行车,不料,车子在一处无人过往的公路段抛锚了。此刻,他才发现自己没带千斤顶。恰在此时,他看到一线灯光从一间农舍透出来。于是,他朝那里走去,边走边想:“要是没有人开门怎么办?”  相似文献   

8.
从前有两个人到非洲推销皮鞋。一个人到非洲一看,由于天气炎热,许多人都赤着脚走路。他马上灰心丧气,向上司报告,这里人们没有穿鞋的习惯, 所以皮鞋很难推销出去。另一个人同样看到这个情况,心中  相似文献   

9.
主题由来 有一天我问幼儿:“你们看到的海是怎样的?”孩子们纷纷说起自己对大海的印象。胡班拮说:“我看到的海水黄黄的。不是蓝蓝的。”其他的孩子也都觉得我们这边的海不是很美。徐子鸣等几个孩子都说:“我们看到海里有许多垃圾。海水发臭了。把小鱼都臭死了。”顺着他们的话。我问:“那这些垃圾该怎么办呢?”于是。有关“海洋环保”主题的生成活动生成了。  相似文献   

10.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不假思索地将10元钱塞到卖铅笔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走了没几步,他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从卖铅笔人手中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笔,希望不要介意。最后,他郑重其事地说:“您和我一样,都是商人。”  一年之后,在一个商贾云集、热烈隆重的社交场合,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不无感激地自我介绍道:“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您就…  相似文献   

11.
罗素悖论     
《中学生数理化》2007,(4):17-17
一天.萨维尔村的一个理发师挂出一块招牌:“村里所有不自己理发的男人都由我给他们理发,我也只给这些人理发.”于是有人问他:“您的头发由谁理呢?”理发师顿时哑口无言.  相似文献   

12.
案例:“我把老师杀了!” 一堂语文课上。我们学到了小学语文第二册“复习六”中的一篇短文:古时候,一个人背着大包袱骑着毛驴赶路,路边一个人问他:“你怎么不把包袱放在驴背上呢?”那个人说:“我才不会那么傻呢!毛驴驮着我已经够累了,我怎么还能把包袱放在驴背上呢?”这时,我给孩子们提了一个问题:那人究竟傻不傻?没想到问题刚一提出,教室里就像开了锅,有的大声说那人傻。有的更大声说那人不傻,简直是在比声音大小。我灵机一动,既然孩子们有了说话的欲望,我何不顺水推舟,让他们来一场辩论赛,也好进行口语训练。于是,认为傻的正方、认为不傻的反方各选出四名代表,上台进行争辩。争论非常激烈,有板有眼,还真像那么一回事。可能孩子太小,对道理说得不是很清楚,也对对方的说法不服气,所以谁都不服对方。我想:看来只能让事实说话了。于是,我让反方一个学习优秀的孩子小胖双手端着讲台上的一张独凳,他大声说:“嗨,不重!”接着,我将教学用的扩音器放在了那张独凳上,这时,孩子们都看到了他手有点打颤,脸也憋红了。  相似文献   

13.
创新思维     
《小学生》2003,(11)
A小岛上的推销员太平洋上有个小岛,有一天来了两个推销员,他们分别属于两个国家的两个皮鞋公司。这两个推销员在调查了商品市场后,各自给公司发回了电报。一个推销员发回的电文说:“此岛无人穿鞋,皮鞋无销  相似文献   

14.
拉钩上吊     
被冷落的顾客老王在餐厅坐了很久,看到别的客人吃得津津有味,只有他仍无侍者来招呼,便起身问老板:“对不起,请问我是不是坐到观众席上了?”大家都很忙一位女电话推销员正给不同的家庭打电话,一个小男孩接了电话并轻声说:“你好!”推销员便问他母亲是否在家,小男孩轻声回答道:“在家!”推销员又问她是否可以和他母亲说几句话,小男孩轻声说:“不行,她很忙。”那位妇女又问他父亲是否在家,小男孩轻声说:“是的。”于是推销员问可否与他父亲通电话,小男孩低声说:“不行,他也很忙。”那妇女问那儿是否还有其他人,小男孩回答:“消防队在这儿呢。”…  相似文献   

15.
欢乐调色盘     
一个姑娘被杀死在自己家里。警察搜查了现场,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倒是守在门外的警察在门外台阶上拾到一个烟头。说是烟头,只不过才抽了几口。从熟悉姑娘的人那里了解到,姑娘在两个小伙子中间纠缠不清,而案发当天,有人看到其中一个小伙子进了姑娘家。“看来,两个男人中有一个是嫌疑犯,他们都是干什么的呢?”“一名是个学生,另一个是个推销员。”警察又问:“两人中谁抽烟呢?”知情人说:“都抽烟。”,警察:“我知道谁是嫌疑犯了。”那么,聪明的你知道吗?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道文字题:56减去20与16的和,得多少?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许多同学都列成56-20+16。经了解,同学们并不是忘记了加括号,而是将题意理解成了56先减去20再加上16。为了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我在黑板上写下“小明擦爸爸的皮鞋”,并问:“小明擦的是什么?”同学们都回答:“小明擦的是皮鞋。”我又再加以强调:“对!小明擦的是皮鞋,是爸爸的皮鞋,可不是擦爸爸。”大家都笑了。于是,我又出示上面的文字题,问:“56减去的是什么?”这回学生都清楚了:56减去的是20与16的和,而不是减去20。接着问:“要先算什么?”“在算…  相似文献   

17.
心理测验     
老爸近来研究心理学,一天他问我:“给你做一个心理测验好吗?”我点点头。 老爸继续说:“太平洋上有一个荒岛,岛上只有一棵橄榄树。有三个学员在这里进行野外求生比赛。这些学员非比寻常,它们分别是猴子、蜘蛛侠和变形侠医。冠军可以获得一张环游世界的头等舱飞机票和三百万元现金。”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个颇有意思的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说的是小蝌蚪看到鸭妈妈带着小鸭子在河面上游来游去,面对这一温馨的场面,就产生了问题:小鸭子有妈妈,那我们的妈妈呢?于是就问鸭妈妈.鸭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小蝌蚪根据这些特点看到大金鱼赶紧喊妈妈,大金鱼说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色的;小蝌蚪把鸭妈妈和大金鱼说的话综合起来,看到大螃蟹就喊妈妈,大螃蟹说你们的妈妈只有四条腿;于是小蝌蚪看到大乌龟又喊妈妈;大乌龟说你们的妈妈穿着好看的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小蝌蚪把以上所有了解到的特征加以综合终于找到了妈妈.  相似文献   

19.
改变命运     
翁秋妙 《上海教育》2006,(9A):63-63
一个老人沿着荒凉的沙滩欣赏日落,望见远远的海岸边有一个小孩,走近之后,他发现那个孩子正在把被海水冲上岸的海星一只一只地丢回海里。 老人感到十分疑惑,于是走到小孩身边问她:“你好!请问你在做什么呢?”小孩回答:“我把这些海星丢回海里。你看,现在已经退潮了,如果不把它们丢回海里,它们就会因缺氧而死在这里。”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新理念新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前,我听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心理咨询师在给大学生做心理讲座时,首先在黑板上挂上一张大白纸,然后用黑笔在上面画了一个点,问大家看到什么。在座的人异口同声地说:“一个黑点”。心理咨询师又问:“只有一个黑点吗?”大家沉吟一会儿,又纷纷说:“还是一个黑点。”心理咨询师不无遗憾地说:“为什么看不见这样大的一张白纸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