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时期,有一位名叫杨格非的新教传教士,他在中国布道时遭到人们的冷遇.在给教会的报告中,他愤愤地写道:“中国人似乎是我所见到和了解到的最漠不关心、最冷淡、最无情、最不要宗教的民族.”①类似杨格非的见解在西方思想家那里也有许多,包括国内学术界也有不少人主张中国是一个淡宗教的民族.这就涉及到学术界一个颇有争议性的问题:中国到底是个淡宗教的民族还是个浓宗教的民族?中国的小生产者乃至中国人到底信不信仰宗教?有没有宗教意识这个问题?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怎样看待和理解宗教.  相似文献   

2.
宗教因子及相关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宗教?构成宗教的条件是什么?凭什么来判断某种文化就是宗教?根据相关学科理论和中国宗教历史传统和现实表现看,构成宗教的有七个基本因子,以此对传统宗教、民间宗教、新兴宗教、民间信仰、会道门、迷信、邪教等问题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概念的厘清、特征的概括及宗教相关现象进行界定,可为宗教学理论研究提出一点参考,为宗教政策提供咨询。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宗教社会学研究逐步突破了世俗化理论的桎梏,从更为宽广的视角考察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中,公民社会视域下的宗教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宗教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与偏重于政治角度的研究不同,以罗伯特·伍斯诺为代表的一类学者主张对这一主题进行多维度分析,这些维度主要包括构成公民社会外部压力的政治、经济维度以及体现公民社会内部挑战的多元化与共同体维度。在大量经验研究基础上,伍斯诺对作为公民社会要素的宗教在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时的角色和结果作了深入分析,中立客观地揭示了宗教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对现代社会的复杂影响。目前,这位重要学者的思想理论,在国内尚未引起重视,因此较完整地介绍伍斯诺的宗教-公民社会理论,可以为当前中国宗教与公民社会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殷周宗教是中国古代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殷周宗教具有哪些主要特征?它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其历史地位如何?目前尚待研究。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些初步探索。一殷周宗教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多神崇拜的特征。人们依据不同的自然现象,幻想有不同的神灵存在,这些神灵涉及日月星辰、山林川泽、风雨水旱各个方面。在当时,“山川之神,则水旱厉疫之灾于是乎(?)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之”(《左传·昭公元年》)。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宗教能在落后的城市无产者群众中,在广大的半无产者群众以及农民大众中支持着呢?是因为民众愚昧无知的缘故,——资产阶级进步党人,即激进派或资产阶级唯物主义者这样回答道。因此,他们认为主要任务是打倒宗教,拥护无神论,宣传无神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说:这是谎话。这是一种肤浅的。资产阶级偏狭的文化主义观点。这种观点不够深刻,这不是用唯物主义原则而是用唯心主义原则说明宗教根源。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里,这种根源主要是社会的根源。劳动群众在社会方面备受压制,他们在资本主义底盲目势力面前,在这些时时刻刻使普通劳动民众受到比任何一种非常  相似文献   

6.
把宗教异化与劳动异化的关系看作是必然的因果联系,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产生的一个理论支点。在马克思早期的一系列著作中,对该问题的研究经历了“宗教异化”、“政治异化”再到“金钱异化”和“劳动异化”的发展过程。正是“劳动异化”的理论,将宗教异化的根源深入到经济领域,这一研究不仅标志着马克思开始寻找人由以生成的标志,即由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转化的关节点——劳动,而且也真正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进而科学地阐述了宗教产生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译自《科学与宗教论文集》(Science and Religion, a Symposium)。该书由英国广播公司于1930年秋广播的十二篇演讲所组成。著名哲学家B.罗素称它为“很有启发性的书”。十二位演讲者采取了不同的立场。本文作者E.W.Barnes是伯明翰主教,他的立场更有其特色。巴氏首先从人类的困境入手论说宗教的益处。但他没有回避这一疑问:有益的宗教是否可信?换句话说,宗教是不是可与科学共存?巴氏承认许多旧的宗教信条在科学新发展面前被抛弃了。而他要强调的是科学的局限:不能提供终极原因与价值标准。巴氏着重论述了他的宇宙受思想支配的观点,由此他竭力排斥唯物主义与泛神论。最后,巴氏试图回答“为什么宗教是如此经常地同苦难、狂热和希望联系在一起?” 当然,我们不会赞同巴氏的唯心宇宙观。但是,本文提供了一份少见的思想资料,供我们通过第一手材料去了解一些不同观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这是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宗教经验是宗教信仰的核心要素之一,同时它也是宗教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不同的理论对宗教经验的概念和本质有着不同的理解。宗教经验的研究需要结合不同群体的宗教传统和文化。宗教经验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宗教经验包括非宗教徒的超自然体验,而狭义的宗教经验仅指宗教徒在宗教信仰中的体验。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汉民族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固然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不能低估。在少数比族地区,宗教的影响则更大,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能取代它的支配地位。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由于宗教问题是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能绕开宗教问题。科学地回答宗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民族在宗教信仰上存在各种特殊性必然使各自的审美心理打上宗教的印记:宗教观念的影响——由于不同宗教的教义存在着差异,使得信奉不同宗教的民族在对世界的观照、人物的评价和艺术的创造和鉴赏中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宗教器物的影响——不同宗教所崇拜的不同器物对民族审美心理也产生影响,其中最集中体现宗教审美观念、并对信徒审美心理产生最大,影响的是偶像;宗教心理的渗透——宗教心理的某些成分直接成为民族审美心理的特色,宗教心理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时代需求中转化为民族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阐释分析韦伯在宗教社会学方面的有关理论,探讨了在前现代社会中,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与他们所信奉的宗教的关系,分析了不同阶层的人们是如何出于不同的心理、情感和利益的需要去信奉不同的宗教,而他们所各自信奉的宗教又是如何对他们的现实生活起到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12.
詹姆斯借助潜意识理论阐释宗教经验现象,认为心理学中的潜意识既是宗教与科学对话的“中介项”,也是“人神感通”的“中介项”,潜意识理论被神学家所利用,成为宗教神学的“亲密伙伴”。然而,潜意识理论是宗教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正确认识潜意识理论的科学性,成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讨论的重点,其后期的研究也充分表明了潜意识这个“中介项”是宗教神学的“危险伙伴”。  相似文献   

13.
老子有关道的哲学是老子进行形而上学的理性沉思后对世界本原问题所作出的回答。同时,道所具有的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与老子继承和批判神学宗教中的神性观、天命观和神迹等问题密切相关。探讨老子的道观与早期神学宗教的神性观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宗教向哲学和科学蜕变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老子时代的人们的宗教思维。  相似文献   

14.
宇宙的奥秘为人类创立的两个几乎对立的极端——科学与宗教所探究。当我们面对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时,对宗教的神奇未免有点茫然困惑。然而,这也正是它的迷人之处。受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所著《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一书的启示,我想从原始宗教和前科学的角度,对科学与宗教的统一性及其对立的起源这一问题,略抒管见。恳望指正。  相似文献   

15.
王蕾  梁永召 《文教资料》2006,(30):185-186
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恩格斯和马克思一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在恩格斯的革命生涯中,他一直很重视对宗教问题的研究,从青年时期起就写下了一系列论述宗教问题的论著,尤其是《反杜林论》。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宗教下了一个规范性定义:“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这一定义抓住了一切不同信仰形式的宗教和各种不同历史形态的宗教的本质特征——“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进而为人们理解宗教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功地应用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同时也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成功地应用于解决中国宗教问题的伟大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全国解放以后,毛泽东同志非常关注宗教问题,重视宗教工作。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比较的宗教学研究为宗教间合理解决彼此矛盾、冲突,有效地进行宗教对话,提供了理论前提。开展宗教对话,有利于各宗教文化和平相处,以期达到一种宗教和谐,同时也给民族和平、世界和平提供了一种理论导向。反之,宗教现实问题一再为宗教研究提出了方向和任务,促使宗教研究切实为社会现实服务。这条规律的提出有助于我们有意识地去把握宗教研究方向,切实为宗教和平乃至世界和平做出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不同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宗教也以各种形式和途径向外扩展。这种扩展既包括了正常的宗教交流,也包括了宗教的渗透。对宗教渗透进行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宗教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具体学科视野对宗教渗透现象进行复合分析,消除人为赋予该词的模糊性、神秘性、敏感性,是将其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而实事求是地开展研究的重要前提,对于实际工作部门制定合理有效的反渗透对策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宗教行为是农村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并对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学术界对于中国农村宗教的特点、问题、原因、对策与功能等进行了研究,梳理分析当前有关农村宗教问题的理论研究,不仅为以后农村宗教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而且为国家制定科学的宗教管理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章通过对我们党8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处理我国宗教问题基本实践的阐述,认为我们党在宗教工作实践中正确地处理了宗教问题上的十大关系,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这是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共同实践探索的结果。这些宗教理论和政策在新疆宗教工作实践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取得了丰富经验,认真学习我们党80年来形成的这些宗教理论,结合实际总结新疆宗教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做好新世纪新疆的宗教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