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鲁迅的七律《自嘲》在读者中的普及程度极高,其中的颈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写得确实精彩,简炼,传神地展现了鲁迅的风骨。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此诗,他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答北斗杂志问》讲了八条创作经验,其中的第七条说:“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这个意思,鲁迅在其它文章中也谈到过,例如:在《两地书·序言》中说:“我们都未曾研究过‘尺牍精华’或‘书信作法’,只是信笔写来,大背文律,活该进‘文章病院’的居多”;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以‘小说作法’之类,一部都没有看过”;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腰包的”……鲁迅的意思是明白的,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至于“现在市场上”的什么“作法”或“法程”之类的书籍则不要去相信。那么,能否由此而引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鲁迅告诫过“不相信‘小谈作法’之类”,所以凡是“作法”一类的书籍都是不可信的?我以为不能。首先,鲁迅并未一概否定过“作法”一类的书籍。1932年4月,也就是在写了《答北斗杂志问》后的四个月,鲁迅又写过一篇《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3.
鲁迅评价叶紫的《丰收》说:“……这就是作者已经尽了当前的任务,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这是鲁迅对革命文学质的规定。鲁迅从事文艺创作就是从这一崇高的使命出发的。早年他弃医从文,是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所以他在“五四”时期,遵奉“革命的先驱者的命令”,进行创作,助威呐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前驱”,(《呐喊·自序》)向封建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鲁迅杂文“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却还有别的,就是那传统的称为‘理趣’。”传统的“理趣”原来说的是诗的范畴。沈德潜在《说诗醉语》中指出:“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朱自清先生所说的鲁迅杂文的“理趣”,渗进入现代的“幽默”;而鲁迅式的“幽默”之中,也饱蕴着“理  相似文献   

5.
鲁迅杂文的诞生和被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然而,要为它下一个准确的、众所公认的定义,还是相当困难的。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里说过:“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而已集》以后的杂文集于,鲁迅大体上都是这样编辑的。在写完上引一段话的第二天,鲁迅又说:“我从在  相似文献   

6.
《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2期上有冯彦山同志的《鲁迅〈自嘲〉中的‘千夫’究竟指什么?》文章的结论:“‘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理由:“一、从‘千夫指’的来历看,‘千夫’不是‘敌人’。”引《后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千夫”即“千人”,不指敌人。二、“从‘千夫’本身考察,它不能解作‘敌人’。”“三、若把‘千夫’说成是‘敌人’,‘指’就不好解释了。”  相似文献   

7.
学生爱“挑刺”,因着他们的灵光闪现,我也乐在其中。学习巴金的《繁星》(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时,有学生质疑文章第一节第二句好像是病句:“……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密密麻麻”与“繁”应该属用词重复。是否可以改为“……我最爱看天上闪烁的繁星”?我赞叹并鼓励。学习鲁迅的名篇《社戏》时,不少学生问:“‘……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一句中的‘或者’‘也许’是否也是用词重复?”我微笑着说:“有理由吗?”孩子们来劲了:“《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或者’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就是‘或许’,而‘或许’就是‘也…  相似文献   

8.
记得笔者初出道那段时间,曾因醉心于卡拉OK,竟把《社戏》中的‘迅哥儿’说成是鲁迅先生,把《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人公说成是于勒;‘羽扇纶巾’中的‘纶’字念成一(?)(纶),后经同行点醒,惭愧之至。晚上垫高枕头,‘三省吾身’。啊!这是对教材钻研不深,‘生’之过也。  相似文献   

9.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用“记念”一词,长期以来,不少人感到疑惑不解。我在校内许多次讲授这两篇佳作,常有一些学生向我提出疑问:“为什么鲁迅用‘记念’不用‘纪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在校外作鲁迅作品教学辅导讲座,有位前来听讲的中学语文教师对我轻声说:“鲁迅将  相似文献   

10.
我在《论鲁迅的抒情散文》一文中说:“本质上富有极高的抒情诗人气质的鲁迅,时代使他成了喜剧家,他以讽刺幽默的笑声,来‘撕破人生无价值的东西’,而讽刺,在鲁迅看来,正是‘喜剧变简的一支流’。”然而鲁迅还是写了诗,正如郭沫若说:“偶有所作,每臻绝唱。”(《鲁迅诗稿·序》)他的各体诗歌共61题,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一册《琐忆》文后所附资料谈及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诗,说“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辩证地统一在他的身上,统一在他的性格里……诗里的‘千夫’和‘孺子’是对立的,因此,鲁迅不能不表示‘横眉冷对’和‘俯首甘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现代的议论文理论,其核心是“三要素”理论,即认为一篇议论文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构成。这一理论,成了指导议论文教学与写作的圣经。然而,这一理论是有局限性的,并不适合所有的议论文,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指出了这一点。有一位语文教师说:“多年来,有一个问题困惑着我,这就是用传统的‘中心论点说’讲议论文,有的讲得通,有的讲不通。如巴甫洛夫《给青年们的一封信》,鲁迅的《拿来主义》及《谋攻》《劝学》等等,就无论如何讲不通。”①“中心论点”说是“三要素”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此说认为凡议论文必有一个中心论…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篇文章中曾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后来在《习惯与改革》这篇文章中还说过:“倘不看清,就无从改革。仅大叫未来的光明,其实是欺骗怠慢的自己和怠慢的听众的。”这一从现实出发,改造人生的宗旨,贯穿鲁迅小说创作的始终,决定了他的小说的鲜明的倾向性和战斗性。  相似文献   

14.
曾在南京《钟山》文学双月刊一九八五年第二期上,读到日本山口守先生的《刘绍棠与鲁迅》一文,其中有“把刘绍棠说成‘民族派’的旗手,把王蒙说成‘西洋派’的先驱者,那是并不奇怪的”等语。刘绍棠和王蒙都可算是熟人,抱歉的是我对他们二位的大作素无研究,因此不能置一词。不过由此我却想到了鲁迅。如果中国现、当代作家确可如此分类,那  相似文献   

15.
黄金舟 《教育文汇》2007,(12):33-33
女孩说:“《三味书屋》里说鲁迅小时候常行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说明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可是,在《少年闰土》中他为什么又变成了‘少爷’呢?‘少爷’表示家里很有钱呀!”  相似文献   

16.
释“悳”     
鲁迅先生在他的《名人和名言》中曾写了如下的一段话:还有江亢虎博士,……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惠’,从‘直’从‘心’,‘直,即直梵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鲁迅:《名人和名言》)一九七二年底,我的一位朋友给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作注,要我帮他解决一下有关“惪”字的形义问题。他既问道于盲,我则义不容辞。曾先后给他写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直”字的本义是“正见”,它的引申义才是“正曲为直(不弯曲)”。“惪”字的上半本是“正见”的直,并不是“曲直”的直。因此,不能说“惪”字的上半就是“曲直”的直字。  相似文献   

17.
6朱泳■对你说──—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精辟地指出:研析作家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见《且介亭杂文二集》)我们若能在勤于阅读、勤于练笔的同时,收集一些作家的修改佳例,细心揣摩,对提高写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例如,阅读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时,把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同修改后的诗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对照研析,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严肃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18.
“冷眼向洋看世界”是毛泽东同志《七律·登庐山》诗句。诗自公开发表以来,注者颇多。对这句诗的解释,有的说:“‘冷眼’:严峻、蔑视的眼光。‘冷眼’与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中的‘横眉冷对’意义相近。元曲《潇湘雨》中有‘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的句子。”因此认为这句的意思是:“毛主席站在庐山之巅,放眼世界,极端藐视那些进行反华大合唱的帝、修、反的丑恶表演。”  相似文献   

19.
故乡     
薛绥之、柳尚彭同志在《鲁迅作品教学难点试析》中说得好。“‘我’与鲁迅之间不能划等号。‘我’是一个艺术形象,《故乡》的一些素材来自鲁迅一九一九年回绍兴搬家,但已经过艺术加工,不能简单地在‘我’与鲁迅之间划等号。如《故  相似文献   

20.
身教和言教     
1984年叶圣陶先生写了《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叶先生说:“通常说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又说:“‘育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这说明了教育者的全部工作,归根结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