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仅蔑弃以考据训诂解《诗》之法,倡导从《诗经》用韵入手,诵《诗》以会悟其情其趣。他认为,《诗经》是后世诗文用韵之祖,归纳剖析《诗经》用韵情况,并从用韵角度析论《诗经》中诗歌的章法结构及用韵造成的节奏之美、艺术特色。陈仅以韵诵《诗》,注目于"《诗》之为诗"的诗歌属性,是对《诗经》的文学诠释。  相似文献   

2.
吟诵我们这个诗歌大国浩如烟海的佳作,让学生体味诗之韵、诗之境,乃是古诗教学的经要所在。古诗教学应该围绕"韵、境"进行。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最早的诗歌来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后来又经过文人加工而成。关于诗歌的内涵,《诗大序》阐释得十分精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见诗歌的产生,乃是由于内心为外物所感,在口则发而为诗了。诗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情"和"韵"。"情"是内在的,"韵"是外在的,"韵"依附于"情"。诗人表情的主要手段是创造或选取与情相吻合的"意象",并且找到与内在之"情"相吻合的外在之"韵"。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期,产生于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唐传奇与诗歌产生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在唐传奇中直接穿插诗歌,即有韵之诗与无韵之笔共存;另一方面,诗歌追求意境的审美情趣融入传奇创作中,形成诗化之笔的唐传奇。  相似文献   

5.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的音律形象比诗歌的其他格律形式具有更重要的诗性价值,如果说音节和平仄的调配是诗歌的表层结构的话,那么音律形象的塑造,是诗歌的深层结构。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把诗歌的音律形象称为“韵”,认为“诗被于乐,声之也,声微而韵,悠然长逝者,声之所不得留也。一击而立尽者,瓦缶也。诗之饶韵者,其钲磬乎?”(陆时雍《诗镜总论》)“韵”之悠长,总是延伸着深远无穷之“意”,于是“余意”,又是对“韵”的另一种诠解:“有余意之谓韵……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必也备众善,而自韬晦,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观于世俗,若出寻常。至于议者遇之,则暗然心服,油然神会。测之则益深,究之而益来,其是之谓也。……故巧丽者发于平  相似文献   

6.
《潜溪诗眼》的诗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其"韵"论与"诗眼论"上.范温之"韵"分为"艺术之韵"与"人格之韵","韵"是范温最高的艺术境界与人格境界,是范温最高的审美要求.范温的韵论体现出其对艺术本质的深刻认识."诗眼"可分为"识诗之眼"与"诗中之眼","诗眼论"体现出范温对在艺术创作与鉴赏中艺术修养(审美表现力与审美认识能力)的重视,"韵"是"诗眼"的前提与归宿,"诗眼"是"韵"得以实现的方法和途径.二者相互联系构成了《潜溪诗眼》较为系统而完整的诗歌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韩愈《南山诗》以其不拘一格之个性突破诗歌"温柔敦厚"的传统审美特质而成唐诗特出之作,其峻拔奇伟、秀丽清美两兼的庞大意象群,在诗人高旷豪迈的气度和极尽铺排的赋家笔法下参与诗篇整体风格的塑造,丰富了诗篇的审美内蕴.时隔千年,饶宗颐先生追和《南山诗》,步其一百又二韵成《大千居士六十寿诗》,在诗歌体式、用韵、赋法铺排之技巧及精...  相似文献   

8.
对于"诗言志"这一命题,以"志"释"诗"自古有之,然而"志"不等于"诗",其中"言"关系两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志"的表现形式,"言"能否"足志"曾引发不少探讨,然而终究可说"言"是不能废弃的。对于诗歌的语言应是什么样的语言,古今学者发表过独到见解,其观点可归为四种,即"韵"言、"微"言、"兴"言和"象"言,各种诠释均表明诗歌语言应是一种诗化的审美语言。  相似文献   

9.
在我的心中始终有这样一幅画面:在波光粼粼的河畔,一位少年对着采荇的女子深情地吟唱着"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的古老情歌。这是《诗经》在我心中种下的关于美和爱的种子,即使岁月变迁,沧海桑田,我仍相信那些踯躅在遥远年代的纯美与质朴。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总喜欢吟诵古诗给我听,虽然我并不能明白诗中的含义,但是诗歌的抑扬顿挫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便在心里暗暗喜欢上了这个叫做"诗"的美丽化  相似文献   

10.
韵是基础诗法的一种技巧,在英语诗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文章研究了英语诗歌的韵的特点,并从韵律学的角度分析韵和不同类型的韵在诗歌中的不同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1.
寒山诗风格独特,有"寒山体"之称。唐五代以来,虽未入主流诗坛,但在儒林文苑中,拟、效、和之者,代不乏人。直至20世纪,寒山及其诗歌的研究日盛。同时,在佛门丛林中,寒山及其诗偈,代有传灯,其诗歌所蕴含的诗禅佛韵对我国文苑和丛林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诗经》的传播是很广泛的,像《关睢》《静鸟》《无衣》《氓》《七月》《硕鼠》《伐檀》等篇,先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连中学生也能琅琅上口了。但是,《诗经》各篇的题目是如何形成的呢? 比如说,首篇《关睢》,为什么题目叫《关睢》?此诗开头两句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关关”,是鸟的叫声;“睢鸠”,是鸟名,似凫雁。为什么题目不叫“关关”、“睢鸠”或“关关睢鸠”, 而偏偏叫《关睢》?如果从此诗的内容去考虑,  相似文献   

13.
1、什么是转韵律1.1.凡是应用两个韵以上的而不是一韵到底的诗歌,就是转韵诗.转韵诗如果符合平仄格律的,就是转韵律诗歌.例如:  相似文献   

14.
郭睿 《绥化学院学报》2013,33(2):42-45,147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们的作品也从各个角度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中也有一定的音韵学价值。戎昱诗歌见于《全唐诗》,诗中用韵已渐趋成熟。此时诗歌用韵还在不断发展之中,戎昱等诗人的作品也是当时诗歌发展的一环,有其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诗中韵部的使用多合于规范,可为研究唐中期诗歌用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遇合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 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呜的唯鸠,——于是有了诗。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个性差异使不同民族诗歌呈现各异风采。汉语的普遍性重音、音节响度大等,提供了比英语强大得多的韵资源,新诗废韵论者的荒谬性在于对母语特性的"无视"。中国古老的《诗经》很可能是英语诗常用韵式"交韵"和"抱韵"的源头。《诗经》对诗韵活跃而多样的探索,也许激活了商、周歌者的艺术天赋,《诗三百》成为中国诗歌的经典。尽管"交韵"和"抱韵"这两种英语诗较常用的韵式不一定很适用于汉语诗歌,在汉语语境里不一定具有表现力优势,历代诗歌以及新诗利用这两种韵式也不多,但这些探索和对诗韵相当积极的态度,还是具有极高的价值,它可能激活一个时代的诗性智慧,推动诗歌质量提升和繁荣。  相似文献   

17.
关雎     
《学语文》2012,(3):1-1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诗歌很讲究“余味”。什么是“余味”呢?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对此有很详尽的论述,意有余味,就是要求一首诗不仅仅具有诗题字面以内的诗味,还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诗味,要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种理论已不只是主张诗歌本  相似文献   

19.
作为诗歌的形式载体,由于历史的衍变,自然有古今新旧之别,但是作为诗歌的内涵——诗的思想感情、意境韵味,则应当具有与时代同步的新意.从这个意义上讲,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人类文学史上的智慧结晶,在我国文学史上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于劳动之余或之时,歌之舞之,产生了诗歌的语言形式,美韵无穷,也就成了人们千古以来不衰的文学创作形式了。而“美韵无穷”就成了人们评价诗歌这一文学创作形式的主要语言了,这样就产生了“诗美”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