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亮,孔明,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在三国时期,魏国、吴国势力都大于蜀国,而蜀却能与魏、吴二国抗衡,功劳不在刘备,却在孔明。今日,研究传统文化,怎能不研究孔明呢? 刘备屯兵新野,徐庶(字元直)见刘备,建议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共谋天下大计,这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从三顾茅庐到“出师未捷身先死”已成为中国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2.
今年寒假,我读了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好好的国家,为啥要分为三块?这都怨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诸葛亮,他枉有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渊博学识,却不识黑白,这还不是“亮”错了吗? 你想想,天下是大家的,难道非要姓刘的来主吗?他帮谁不好,非要帮一个刘备?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出山来竟以自己的智慧使天下三分,以“羽扇纶巾的风度”与“传奇般的胜利”帮助刘备分裂国家,搅得天下大乱;再加上孙权又插一手,闹得一个国家分裂为三个小国,百姓不得安宁。试想,如果孔明和周瑜两人合力帮孙权,那天下早就太平,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相似文献   

3.
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7月29日第3版转载了《三湘都市报》的一篇报道,说“我国著名史学家史式教授考证指出:刘备并未‘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最早出自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此外,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也作了类似的记载。与此相反,三国时魏国史学家鱼豢所撰的《魏略》,还有另一史书《九州春秋》,却都记载是诸葛亮先去见刘备,他见机行事,用激将法去刺激刘备,争得刘备另眼相看。“史式教授认为,诸葛亮在庐之中’有他的苦衷,刘备嘴上说‘吾得孔明,如鱼得水’,而实际上,刘备对他并没有言听计从。诸葛亮在向扶不…  相似文献   

5.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罢《三顾茅庐》,我自然是对刘备思贤若渴的执著赞叹、佩服不已,可又禁不住为诸葛亮担心起来,如果刘备不执著地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先生,我们的卧龙先生命运会如何呢?中国历史上是否还会有妙计三分定天下的经典谋略流传?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等到了刘备,没有被  相似文献   

6.
一.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终于答应出山。来到卧龙岗下,诸葛亮环顾四周好长时间,刘备忙问:“先生在找什么呢?”诸葛亮回答:“你这人真是小气!路途如此遥远,你也不开辆宝马来接我!”刘备晕倒![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蜀国,并力求完成统一中原大任而鞠躬尽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而严于律己,注重家教的事情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8.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呢?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云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之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果真没来,诸…  相似文献   

9.
夷陵之战诸葛亮何以未能与谋薛军力三顾茅庐,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一直创业未果、颠沛流离的刘备看到了事业发展的前途。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刘备自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下凡引自《三国志》者,不再注书名)。这是...  相似文献   

10.
教人教版九年级《隆中对》分析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我试着让学生理解诸葛亮是一个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之流的人物。这时一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如果诸葛亮胸怀大志,那么他为什么不去辅佐曹操,那样不就更能成就一番大业吗?为什么还要等刘备三顾茅庐后才辅佐刘备呢?”她的问题一抛出,立即得到许多学生的响应。也有学生不同意她的说法“:诸葛亮若是去投靠曹操,未必得到曹操的重任,而刘备三顾茅庐后像兄弟一样对待他。”回答马上又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反驳“:诸葛亮这样等待,与姜太公一样,是消极的,若是没有刘备,他的才能不就被埋没…  相似文献   

11.
有且  明强 《中国漫画》2023,(5):24-33
<正>且说孔融迎接刘备进城,设宴庆贺,又把糜竺介绍给刘备。糜竺讲了张闿杀曹嵩的经过,说道:“现在曹操围住徐州,特来求助。”刘备说:“陶谦是君子,怎能受这样的无妄之灾呢。”孔融说:“你是汉室宗亲,现在曹操残害百姓,不如跟我一起去救徐州。”刘备道:“我不是推辞,只是兵微将寡,恐怕不行。”  相似文献   

12.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家喻户晓,而民间流传着另外一个说法,曹操也曾到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众所周知,曹操也是爱才之人,听说隆中住着孔明(诸葛亮)这么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就赶在刘  相似文献   

13.
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去请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究其刘备不辞劳苦“三顾茅庐”之原因,学术界一直普遍认为是刘备慕名而往。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诸葛亮的才能固然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而更主要的使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则是徙居荆州十余年的诸葛亮,靠着原来的家族关系和自己杰出的交际才能,已经成为荆州地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而客据荆州的刘备要想立足荆州并有所发展,就  相似文献   

14.
不要等刘备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三顾茅庐”这段故事,在赞叹刘备思贤若渴的同时,我不免为诸葛亮担心———要是刘备没有来呢?中国历史是否还会留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流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够像诸葛亮那样幸运呢?假如刘备真的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样呢?恐怕只能怀着满腹的韬略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怀着生不逢时的慨叹寂寞地死去。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多么危险啊!这种等待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在…  相似文献   

15.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刘备三次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上课伊始,学生就对课题质疑:“三顾茅庐”的“三”是“第三次”,还是“三次”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相传,刘备率领关羽和张飞到隆中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三顾茅庐方得相见。相见时,孔明提出一个条件,要刘、关、张与他对哑对,如果对得上,他才答应出山。 刘备和关羽知道诸葛亮有雄才大略,怕对不上,正犹豫之间,猛张飞却上前大胆应对。只见诸葛亮用手指天,猛张飞就用手指地;诸葛亮伸出一个指头,张飞却伸出三个指头;诸葛亮又拍三下掌,张飞一见就连拍九下掌;诸葛亮又用手在胸腹前画了一个圆圈,张飞却笑着指了指自己的袖筒。哑对到此结束,诸葛亮与张飞相视大笑,弄得刘备和关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十分满意这次哑对,欣然同意出山相助。 后来,刘备和关…  相似文献   

17.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与他一起商讨国家大事;而我也已经三顾“茅庐”了,可还是没能把他请出“山门”。  相似文献   

18.
感受与体悟     
<正>《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那么在那个战火纷飞、群雄割据的时代,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为何会选择辅佐当时实力并不雄厚,甚至可以说是弱小的刘备呢?为什么是刘备得到了这位"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  相似文献   

19.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他进献隆中对策,其结果是:“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对此,读过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往往以为先主从此以后就惟军师马首是瞻,诸葛亮就成了刘备的灵魂———“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与美妙,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尹韵公:《刘禅与诸葛亮》,原载1998年8月7日《光明日报》)“二十七岁,怎么看也只是一介小科长的年龄,而诸葛亮尽管位居丞相是在刘备称帝之后,但…  相似文献   

20.
《新作文》2006,(4)
三顾茅庐的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刘备屈尊三顾寻访卧龙,孔明隆中对策纵谈天下。此后,刘备从亡命将军变为了一方枭雄,诸葛亮也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从占据荆、益二州到白帝托孤,两人肝胆相照,心神无二,被后世视为君臣信赖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