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居民储蓄持续增长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理论上,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价格水平。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进一步表明,在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居民储蓄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均快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近年来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投资需求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减弱,使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居民的收入增长趋缓,收入差距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无效供给状况严重;各种改革措施使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加,制约消费需求的发展。通过促进政府经济向社会经济转轨,消除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体制性障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消费信贷制度等措施来达到扩张需求。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的居民储蓄规模过大、储蓄增长与收入、消费投资及效益增长呈不协调状态,不仅浪费了含蓄作为经济资源自有的效率与价值,而且引致了一系列阻碍经济有序运行的消检作用,这是由制度和体制变迁、收入增长及分配格局变化、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不足、居民对体制变迁的预期等铆中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分流积淀的剩余储蓄,不仅有利于原合理需 且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有序运行,当前,应把储蓄分流作为“扩大内需、激活消费,启动增长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呈大幅增长趋势。面对如此高的居民储蓄增长 ,在目前经济形势下 ,应充分发挥储蓄的投资转化机制 ,使居民储蓄增第对经济运行起到促进作用。本文分析居民储蓄增长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及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阐明如何将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 ,才能真正发挥储蓄增长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金融在作为农业大国的情况下不仅发展相对落后,其支农的力度、结构都存在不足,导致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实证分析1978-2011年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与冲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源于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外生于中国经济内生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农村金融却没有很好地促进农民增收。财政支农在力度和结构上都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导致无法发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同时,农村储蓄和农业信贷由于"金融抑制"、"金融门槛"等不合理农村金融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无法从根本上发挥其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加之国家发展战略的配合,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贫困。  相似文献   

6.
利率变动通过影响虚拟经济改变了主流经济学中利率变动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虚拟经济下:(1)利率上升通过虚拟经济的财富效应,在短期中使储蓄增加,在长期中使储蓄减少;(2)利率上升通过虚拟经济的替代效应,在短期中使储蓄减少,在长期中使储蓄增加。通过中国2000-2007年数据实证表明: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都产生负向作用;利率变动通过股市对居民储蓄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财富效应;利率变动通过影响投资从而作用于居民收入、居民储蓄的机制不存在。  相似文献   

7.
居民储蓄持续增长、市场内需不足是当前引人注目的矛盾。作认为居民储蓄增长的原因是预防性储蓄。本在分析预防性储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降低预防性储蓄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我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迅速增长,本文首先分析其原因,认为收入增长和居民固有的储蓄倾向是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利率和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行为影响是很复杂的。然后我们运用模型进行分析,认为近几年我省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虽然下降,但这主要是由于我省居民货币收入增长率下降所引起的,而我省居民所固有的储蓄倾向并没有发生改变。最后我们对下世纪初我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作出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9.
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增长至今仍是以投资带动为主,消费仍居于次位。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如何扩大消费需求?关键还在于迅速提高农民收入。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已成为制约扩大内需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文章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分别以农民收入水平、收入结构、收入来源以及收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提出关于提高农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对于扩大内需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居民的储蓄行为和消费行为对一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而储蓄行为变量不仅要受可支配收入因素影响,而且还要受人们的储蓄动机和心理预期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从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居民的储蓄行为及其对宏观经济总体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间投资 ,逐步成长壮大 ,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两年 ,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下 ,民间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民间投资开始启动。但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因素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本文就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促进民间投资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辑  冯硕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3):101-104
投资需求和外贸需求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消费需求不足,平均消费率过低仍然是国内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当前制约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即期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过大,预期支出快速扩张,消费环境不尽完善等。因此,增加居民即期收入,缩小地区、部门、行业与个人收入差距,降低居民预期支出,提高居民消费信心,增加有效供给,改善居民消费环境等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居民储蓄行为的经济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的储蓄行为和消费行为对一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而储蓄行为变量不仅要受可支配收入因素影响,而且还要受人们的储蓄动机和心理预期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从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居民的储蓄行为及其对宏观经济总体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居民对高等学校收费的经济承受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居民对高校收费的经济承受能力,我们主要从收入、消费、储蓄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居民收入分析。居民收入是居民消费行为与居民储蓄活动的基础。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消费特别是教育支出的数量。近几年,我国居民经济收入的绝对数是逐渐增加的(见表1)。  相似文献   

15.
造成当前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百姓收入增长过于缓慢,政府公共支出不足。解决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减税和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加大政府在低保、医疗、住房和教育方面的投资,为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提供制度性基础。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中的积累主要包括储蓄、投资、资本流入、政府收入、教育支出等资源使用过程。正如分工、专业化、规模经济、市场结构等受经济规模进而国家规模的制约,积累也受到收入水平、人口、自然资源等经济规模要素的重要影响。收入变动、国家规模与积累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储蓄、投资、政府收入、教育科技投资等积累水平趋于提高;国家规模不同,积累的规模、资金流入、积累变化速度、投资及资本的规模和专业化水平也不同。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其积累过程还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积累特征要求中国政府必须采取独特而有效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居民消费率持续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中国内需偏低的重要表现。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出发,有助于明确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特征及其制度根源。除“重积累、重投资”的亚洲增长模式外,官员晋升锦标赛、要素价格扭曲等体制原因是中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重要制度根源;金融抑制和土地要素价格扭曲等制度性因素,是抑制居民消费增长的关键机制。居民储蓄的利息收入增长受到金融抑制的制约,土地要素市场发育滞后,限制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这些因素都会抑制居民消费的增长。持续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平衡消费与投资的关系,提振消费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双管齐下,是扩大内需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而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教育投资形成的。为此,本文利用Panel Data 模型分析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估计了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程度,并就估计结果展开分析,以此论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进而对中国人力资本投资战略调整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有关部门制定符合现阶段情况的教育发展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教育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一是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发展模式.二是通过增加教育投资,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奠定必要的基础.三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收入分配的公平,尤其是提高经济弱势群体的收入,从而为通过扩大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创造条件.文章最后强调,要实现教育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最根本的是要大力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而言,消费力仍显不足。收入分配差距大,积累在总产出中的比重过大,储蓄动机强烈,农民收入水平低。收入的不确定性大等是造成我国目前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利用税收和支出政策调整收入结构。缩小可支配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和低收入的持久收入水平,特别是提高农民的持久收入水平;从抑制储蓄动机和使储蓄转化为消费入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消费信贷体系,提高当前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