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课文是阅读教学的材料,用课文教语文,其教学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语篇知识,学会用语篇知识进行言语表达。然而,要实现教学核心目标,关键在于开发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一篇课文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抓住"语文核心价值",取舍与甄选出能确保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变得简洁高效。笔者认为可围绕以下四点精选教学内容。一、挖掘语文学科的增值点,打开"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3.
<正>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此一言,语文学科的"语用"特点更为明确。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文质兼美,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语言表达的范本,都是"学语言,用语言",进行能力训练与培养的范例,特别是一些文本中的"独特"存在,更为我们进行"语用"教学提  相似文献   

4.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将三篇课文与练习内容看作一个整体,设计群文阅读,读懂作者借以景色表达强烈情感,探求写景的秘诀,以此来实现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双向融合。  相似文献   

5.
一篇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同,占单元课时的零头,一学期算起来,也只不过是十多课时.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认为略读课文是学生"略读",教师可以"略教",甚至不教,让学生自学,把略读课文当成学生学习生活中可有可无的"零食".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荀子说:"略则举大.""略读"是要求学生能掌握课文的大要,能阅读更多的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回归.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而且是"学会怎样学习"。一篇篇小语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把一篇篇课文读懂不是最终目的,学会怎样学懂一篇篇课文才是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2011版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确,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不仅仅是某个道理的举例,它是一个语文全息图。[1]转型中的语文教学,"变化中的不变"就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因此,"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始终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言意双盈"始终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语文课堂的核力就应该聚焦语用,追求言意双盈。如何聚焦语用,找到言意双盈的"交切点",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8.
声音     
<正>《江苏教育》2017年第4期由王金涛老师策划的专题"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引发了我的思考。当下,语文课究竟怎么上?平时我们看到的最常见的教学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地讲读课文,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是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被异化成了在教师"牵引下"的分析讲读课文,这显然不是语文教学的本义。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语文,意味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叶圣陶先生说:"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王尚文教授也说:"我们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  相似文献   

10.
《生命 生命》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编者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激发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长期的基层工作让我感觉到很多教师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会在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上做足文章,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学习,极易上成"道德课"。语文课程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我们呼吁语文课必须用语文的学习方法,根据语文的学习规  相似文献   

11.
以"本"为本——立足文本;以"生"为本——关注学生言语发展,我们可以让言语实践与文本内容学习水乳交融,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的目的。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靠掌握系统的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还要靠长期的言语实践训练,也就是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或结果。在对一篇篇课文品味理解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然后逐步提高。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备课组做了不少尝试,让言语训练和内容的学习得到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正>一、教学内容《阳光很活泼》这篇课文出自西师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22课,是一篇精读课文。二、教材简析课文以插叙的方式呈现,以父亲的活动为线索,用热情的口吻、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早晨日出时的美,赞赏了儿子那充满了想象力的童心,同时告诉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感受。三、说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让学生多读、多  相似文献   

13.
教是为了用,语文教学的最终价值取向应是让学生通过对一篇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之能力,让学生从中学习运用语言的规律。说理文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作者说了什么理,如何"说理",为何要这样"说理",教学生像作者那样"说理"。  相似文献   

14.
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考一篇课文"教什么",几乎是所有中学语文教师常常遇到的难题。归根结底,语文教学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三是"教得怎么样"。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针对一篇课文设计好"教什么",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语文老师应用"课文"教"语文",教"语言",把说明文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6.
正《学与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说理性文章。此类课文很容易落入"跟着课文内容跑"的窠臼,把语文课上成说教课。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说了什么理",更要关注"如何说理的""为何这样说而不那样说",上出说理文的语文味儿。【片断一】联系旧知,理清说理思路。师:同学们,我们以前也学习过说理文,比如四年级学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文将依此理念对《梅花魂》一课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梅花魂》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陈慧瑛.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表达了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借物喻人,意蕴悠长,叙事抒情,色彩鲜明.本单元共安排四篇课文,文化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训练重点是学习写景、叙事抒情.本文属精读课文,是整个单元的“例子”.  相似文献   

18.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合作探究,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说说"优美词语"的话题。也许,不应该太责怪今天的学生作文在文字、文风上呈现出来的媚俗之态:华丽,空洞,铺排,矫揉,造作……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从孩子们一开始学习用笔说话的时候,我们就并没有打算,让他们好好地用自己的笔,学会说自己的话。一个重要的事实证据是,每学习一篇课文,许多老师都会有同样一种"嗜好",即要求学生用笔圈出或摘录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积累优美词语这件事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文将依此理念对《梅花魂》一课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梅花魂》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陈慧瑛。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表达了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借物喻人,意蕴悠长,叙事抒情,色彩鲜明。本单元共安排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